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王昌齡《采蓮歌》原文及譯文賞析

王昌齡《采蓮歌》原文及譯文賞析

采蓮歌原文:荷葉裙壹色裁,芙蓉開向臉兩邊。荷花混在荷塘裏,很難認出荷塘,聽到歌聲才知道池中有人在采蓮——采蓮。

采蓮歌翻譯與註解翻譯少女的綠羅裙融入田野的荷葉中,仿佛少女的臉藏在盛開的荷花間,相映成趣。混到荷塘裏不見了。直到我聽到到處都是歌聲,我才意識到有人來了。

註1羅裙:用柔軟多孔的絲綢制成的裙子。單色裁剪:好像是用同色料裁剪的。3芙蓉:指荷花。4隨機進入:混合進入,混合進入。看不見:分不清哪個是芙蓉花的綠葉紅花,哪個是少女的綠裙美人。6聞歌:聽歌。7初始意識:我就是知道。

采蓮歌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壹個采蓮的姑娘,但描寫得並不正面。而是用荷葉綠如裙,荷花紅如臉,誰也聽不見歌聲的方式來描寫,巧妙地將壹個采蓮少女的美與自然融為壹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有詩意,充滿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描寫,讓人覺得這些采蓮姑娘簡直就是美麗大自然的壹部分;最後兩句寫的是人與人站在壹起,壹瞬間互相凝視的感覺。前兩句重在客觀描寫,後兩句重在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很好地表現了人與人難分高下的美好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壹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的姑娘們。但作者自始至終都沒有讓她們出現在這幅畫面中,而是讓她們在荷葉和五顏六色的荷花叢中交融,若隱若現,若無其事,讓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壹體,全詩意境優美,令人遐想。這個意境是原創的。

采蓮姑娘從壹開始就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巧妙地形成了壹個和諧統壹的整體——“荷葉裙裁壹色,芙蓉開向臉的兩側。”說女人的裙子像荷葉壹樣綠,只是壹個普通的比喻。這裏寫的是壹個采蓮的姑娘,待在荷塘裏,說荷葉與裙裾同色,是“鄉土風光”,“賦”而不是“比較”,生動喜人,既有質樸又有清麗的韻味。第二句中的芙蓉是蓮花。說女孩的臉紅潤艷麗如出水芙蓉,並不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不僅僅是壹個比喻,更是壹幅美麗的圖畫:少女的臉隱藏在盛開的荷花中,看起來好像鮮艷的荷花正向著少女的臉開去。結合這兩句話,讀者仿佛看到,在那壹片青蓮紅蓮中,采蓮姑娘的綠羅裙已經融入了田間的荷葉,幾乎分不清哪個是荷葉,哪個是羅裙;姑娘的臉和鮮艷的荷花相映成趣,讓人難以分辨人和花。人們覺得這些采蓮婦女只是美麗大自然的壹部分,或者她們實際上是蓮花精靈。這種描述具有真實的生活感。

第三個分句“混進池子裏就看不見了”,來源於前兩句。亂入,雜入,混的意思。荷葉裙,蓮花臉,這就像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很難分辨,只有清晰精細的時候,才勉強可辨;所以有點不對,采蓮的姑娘和綠蓮紅蓮是壹體的,突然不見了。這句話寫的是壹種難以分辨的感覺,壹種葉非葉的感覺,壹種站著凝視的人在壹瞬間產生的難以預料的驚訝和失望。人們說自己“瞎了眼”,往往就是這樣。然而,就在我徘徊著望向看不見的地方時,荷塘裏壹片歡歌,突然我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人還在這片田野的荷葉和五顏六色的荷花中。“感覺有人來了”要和“戈文”結合起來欣賞。直到妳“消失”了,突然“聽到了這首歌”,妳才了解壹個人。但人還是藏在荷葉和荷花裏,所以雖然聽到了歌聲,卻看不到他們的身影和面容。這真的是所謂“淩不可全唱,此池方知”(崔《孝昌幹曲》)。這壹描寫增添了畫面的生動趣味和詩意內涵,使人想象出十畝荷塘,荷花盛開,淩歌遍地的情景,以及圍觀者聽歌而立凝視的情景,采蓮的姑娘們充滿了青春活力的歡樂。直到最後,作者還是沒有讓畫的主要人物清晰地出現在屏幕上。其目的不僅是將它們視為美麗自然的化身,而且是因為這種描述而留下壹種悠閑和無盡的感覺。借助動詞,表現出采蓮姑娘若隱若現於荷塘中,若有所指,花難辨,花相似,表現出采蓮姑娘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性格。

采蓮歌的背景,古歌的名字。王琦註:“采蓮之歌始於梁武帝父子,後人多有擬。”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寫的。

唐天寶七年夏,王昌齡被任命為龍表尉壹段時間。當我第壹次見到阿朵時,這很有趣。當時王長齡獨自壹人走在龍表城外,在東西的荷塘裏,看到了壹幅美麗的畫面,就是他看到了郡主兼蠻子阿朵在荷塘裏采蓮、唱歌,於是就做了荷花歌。

采蓮歌賞析“荷葉裙裁壹色,芙蓉開兩面”。這首詩從壹開始就展現了壹幅人與環境和諧統壹的美好畫卷。采蓮姑娘的裙子和荷葉的顏色壹樣綠。雖然比喻並不新穎,但用在這裏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寫了田間的荷葉,又寫出了采蓮姑娘的漂亮衣服。兩者相互映襯,似乎融為壹體。尤其是“切”字用得很巧妙。裙子是剪的,但也用在這裏的荷葉上,仿佛出自何的詩《唱柳》“不知誰剪的薄葉?”受“二月的春風像剪刀”這句話的啟發,人們覺得荷葉和裙子不僅是同壹個顏色,而且是由同壹雙巧手用同壹種材料制成的。由此,讓人不禁聯想到屈原《離騷》中“作蓮花即衣,采芙蓉即衣”的話,感受這些女人蓮花般的心。嬌嫩的芙蓉花,看似都是向著采蓮姑娘美麗的臉龐綻放,其實寫荷花是為了襯托人的美麗。采蓮姑娘的美,不是閉月羞花的絕色之美,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推池中荷花。這兩句詩原是梁元帝的碧玉詩《蓮面淩亂,荷葉香》。王昌齡的詩更好,更有意味。

入池看不到,聽到歌聲才知道有人來了。詩的第三句“入池看不見”,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層含義:壹是突出了蓮田的密度,使其更加真實可信;二是突出觀眾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其中“亂”字用得很巧妙。最後壹句“聽到歌聲,才知道有人來了”,既表現了姑娘被荷花田所隱所融,又寫出了壹種聲情並茂的美,增添了詩的活潑趣味。【4】“亂”字,既指采蓮姑娘已入池嬉笑嬉鬧的情景,又指人與花壹樣嬌弱難辨,眼前壹片混亂的感覺是“看不見”的,與上述相呼應,也表現了對荷葉與裙裾、蓮面的想象。同時也虛情假意地寫了荷塘裏繁花似錦,樹葉婆娑,人若隱若現,並引出下面壹句話:“聽到歌聲就覺得有人來了。”這句話描寫的很詳細,仿佛讀者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真實感受。《覺醒》呼應了前壹句“看不見”,* * *營造出壹種“蓮花過頭頂”的意境。《聞歌》也呼應了“亂”字。悠揚的歌聲展現了他們活潑開朗的天性,也為整個采蓮現場增添了動人的壹筆。

這首詩緊扣句子,寓意深遠,卻給人壹種優美自然的感覺。可見,王昌齡高超的煉字煉意之術對中晚唐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

詩歌:采蓮歌詩:唐代王昌齡詩歌分類:寫景、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