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又稱四子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五經簡介
詩經
《詩經》在先秦時期被稱為“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春秋中期以前的305首詩。《詩經》被認為是孔子編纂的。但學者們認為,它是由陸編的關。[5]《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民歌,雅是西周王績正統雅樂,賦是上層社會祭祀祠堂的舞曲。這本書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生活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漢代有陸、齊、韓三家,後有毛詩。只有石矛幸存至今。
尚書
古代把《尚書》稱為“書”,是記錄文字和事件的總稱,主要記錄帝王的言論和活動。到了孔子的時候,只剩下壹百本左右,被百家引用,被孔子整理。秦朝時期,民間收藏的書籍基本都被燒毀了,國家收藏的書籍也毀於戰亂。漢文帝時期,秦福生教授了28部保存下來的《尚書》,這些書是用當時流行的隸書寫成的,被稱為《金文尚書》。在《尚書》的書名中,“商”指的是“古代”。它是現存最早的堯舜至東周時期的歷史文獻匯編,其基本內容是記錄古代皇帝的詔書和君臣間的談話。
漢武帝末年。魯* * *王拆了孔子的舊宅,從墻的夾層裏得到了秦以前的大篆《尚書》。它被稱為古代文學《尚書》,除了與《金文尚書》相同的28篇外,還有16篇。西晉以後,《尚書》徹底失傳。東晉時,羅梅編著了《孔子古史》,其中有28篇(但分析為33篇)和25篇流傳至今。目前認為《孔子古史》是偽書。[6]
禮記
《禮記》又名《戴孝禮記》,共四十九篇,是先秦至秦漢時期禮記文獻的總集。最初是西漢戴勝編的,不是壹個人編的。[7]戴勝原本是《儀禮》壹書的博士,《儀禮》壹書只有17篇,大部分都是文人所寫,所以漢代儒生把當時能看到的各種文獻都拿來自己用。其內容相當復雜,包括描述禮儀、描述政令、解釋《禮記》、記錄孔子言論、記錄孔子適時人事、研究禮儀、討論禮儀或學問、記錄制度、記錄軼事和雜記。[8]東漢鄭玄為其作註,其字通順易讀,流傳甚廣。到了唐代,它取代了《禮記》,成為五經之壹。
周易
《易經》又稱《易經》和《易經》,是壹部古老的占蔔書,包括《易經》和《易傳》。《經》正文敘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傳是解釋卦名、卦義、卦言、卦辭的七種十篇,稱為十翼、易傳、易達傳。八卦六十四卦出現在西周以前的古代。有學者認為,這部經典是商代末年、周初編纂的,傳記是春秋戰國時期寫的,不是壹個人寫的。[9]古人認為它是由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聖賢編撰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歷史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它的外層神秘莫測,但其內在的哲理卻博大精深。
《春秋》
《春秋》是史記的總稱,但流傳下來的只有《魯春秋》。其編者壹般認為是孔子,孔子於十四年(公元前481)在西方被俘,所以孔子覺得自己的思想不在人間,就拿《呂氏春秋》進行加工編纂。這本書的編年史涵蓋了從廬隱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242年。後人因此稱東周早期為春秋時期。其書用魯時代,記載各諸侯國之事,是現存最早的編年史。寫日記的目的是倡導道德和“禮”。春秋時期的人物極其簡練,所以有《公羊傳》、《谷亮傳》、《左傳》三部來解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