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平仄詩的法則

平仄詩的法則

什麽是調平?我們都學過漢語拼音,好像是小學壹年級學的。漢語拼音有四聲:第壹聲平,第二聲平,第三聲上,第四聲出。所以,大致來說,“平”是指第壹聲(平)和第二聲(平),“平”是指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下聲)。也就是說,四聲簡化為兩聲。為什麽說這只是粗略的劃分?後面我們會說,其實詩歌中每個字的平仄並不是按照現代漢語的陰陽四聲來劃分的,而是按照壹本專門的韻書來劃分的,叫做平水韻。劃分方法和現代漢語有些不同。這個我們暫時可以忽略,先按現代四聲吧。

現在我們先來看成語。有壹次在大學講課,讓在場的同學隨便說壹個四字成語,就是說首先想到哪個成語。同學們說了很多,蹲下,忠誠,做馬平川,轟轟烈烈,井井有條,轉身等等。這些成語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這是什麽?

我們再看它的第二第四個字,會發現第二第四個字的水平度是相反的:虎背(平)、紅膽(平)、忠義(平)、馬(平)、疾風。當時學生報了20多個成語,除了兩個都符合這個規律。這是什麽意思?

說明大部分成語都符合這樣壹個規律:二四分明,即第二四個字的層次相反。如果打開成語詞典,會發現大部分成語都符合“二四分明”的規律。比例我沒做過統計,但根據我的感覺應該是70%到80%,當天學生報的比例更高。當時有20多個同學報成語,但只有兩個人不符合這個規律,比例在90%以上。這說明了以下問題:

第壹,說明漢語裏有變調和平調。因為如果沒有這種氣質,純粹靠概率,這種“二四分明”的現象不可能有這麽高的比例。

第二,說明有這種平仄交替規律的成語更容易被記住。因為如果純粹靠概率的話,學生報的成語應該和成語詞典上的壹致,也就是70%到80%,現在卻達到了90%以上。說明有這種規律的成語更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容易讓大家脫口而出。

我們知道,絕大部分成語都是在唐朝之前,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產生了,這說明漢語的氣質是壹種客觀存在,並不是人為強加或捏造的。這種平緩交替的旋律,就像舞步的鼓點壹樣,既有規律又有變化,能達到悅耳的效果。所以,漢語是壹種形音和諧的文字,漢語格律詩是形音義合壹的完美結晶。四聲、偶聲雖然是漢語中長期潛伏的規律,但直到南朝時期,周篇、沈約等人才明確提出四聲的概念,而沈約將這壹概念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四聲八病”理論。“四聲八病”說可以說是現代詩歌格律的前身。現代詩歌的格律在唐代成熟。或者換句話說,現代詩(也叫格律詩)形成於唐代。

我們會聽到格律詩有幾個名字:現代詩,現代詩,舊詩。近體詩和近體詩這兩個名字是唐人起的,因為格律詩起源於唐代。與早期的古典詩歌相比,唐人把格律詩稱為現代詩,也有人稱之為現代詩。“舊體詩”這個名字,是五四以後從事新文化運動的人起的名字,因為當時產生了壹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是白話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新詩”。因為“新詩”,原詩被稱為“舊詩”、“舊體詩”。但是,也有壹些人對“舊體詩”這個名稱非常不滿,認為它隱含著“過時”的貶義。順便說壹句,有些寫新詩的人把中國的傳統詩歌稱為古體,這是不對的。古體和近體詩是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

兩首格律詩的格律

我們今天寫格律詩,不用再考慮“四聲八病”,只要符合格律詩就行了。先說格律詩的格律。

既然四字有平仄交替的規律,而且“二四分明”,那麽六字呢?八字呢?我們會很自然的想,這個定律可以延伸嗎?其實是可以延伸的。我們知道,常見的格律詩有兩種,壹種是五言律詩,壹種是五言絕句(五言絕句的簡稱),壹種是五律(五言格律詩的簡稱)。壹種是七言壹句,四句叫七句(七言絕句的縮寫),八句叫七律(七言押韻的縮寫)。那麽,有沒有六言、八言以上的格律詩呢?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很少。前人六字壹句的作品有少數,八字壹句的很少,或者只在壹些遊戲詩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