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為什麽說唐代是中國舞蹈史上舞蹈藝術的發展階段?

為什麽說唐代是中國舞蹈史上舞蹈藝術的發展階段?

唐代的舞蹈與以前的舞蹈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大部分是新的創造,豐富了舞蹈藝術。

1.唐朝的每壹個舞蹈都有故事;舞蹈《勇士蘭陵》就是壹個例子。這支舞是男人的面具獨舞。因為戰士蘭陵長得出奇的帥,像個美女,在戰鬥中經常被敵人鄙視。於是為了震懾敵人,戰士蘭陵命人打造了壹個獰厲的面具,戰士蘭陵每次出征都戴著這個面具。這支舞蹈生動地表現了壹位著名將軍壹生中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

2.唐代的舞蹈除了在宮廷中表演,在寺廟中也有壹席之地。人們經常在寺廟的舞臺上表演舞蹈來娛樂大眾。

3.唐代舞蹈創造並豐富了許多特殊的舞蹈術語。今天舞蹈中使用的許多術語是從唐朝傳下來的。如大吊手、小吊手、搖、送等。都是目前為止經常使用的舞蹈術語。

4.唐代的舞者也創作了舞譜。舞蹈配樂的形式和音樂配樂的形式非常相似。樂譜用音符記錄音樂,便於後人學習和了解歷代音樂。舞譜用簡單的畫面記錄舞蹈的隊形和動作,所以唐代的舞蹈能流傳至今,我們來研究壹下。

唐代舞蹈對舞蹈文化的貢獻/影響

1.唐朝的舞蹈啟發了許多導演創作新的作品。如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的創作,就是在唐代舞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舞蹈中的經典動作都是由唐代的舞蹈演變而來的,如彈琵琶、飛天等。

2.唐代的舞蹈成為日本等周邊國家舞蹈的源頭,流傳至今。著名的日本假面舞是中國唐朝舞蹈被其他國家引用的典型例子。日本面具舞是壹種男子面具的獨舞,與唐代的武士蘭陵舞十分相似,幾乎壹模壹樣。這不僅證明了唐代舞蹈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也證明了唐代舞蹈是中國舞蹈史上的輝煌時期。(澳洲新金山中文學校沈推薦)

唐樂舞瑰麗壯觀,詩、詞、歌,賜奏傳唱;將鐘、鼓、豎琴和樂器融合成輕快的歌舞。音樂高亢悠揚,動作流暢,服飾艷麗多彩,堪稱歷代之最歌舞。唐代樂舞的繁榮是國家和人民和平繁榮的完美寫照。

古代著名的舞蹈家

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演員。越王勾踐為了報復吳國,用美人計把石送給了奸邪好色的吳王夫差。富察美色之後,終日沈溺於歌舞酒色,不顧國事。據記載,石表演“歌舞”時,傅槎命人將禦花園中壹條長廊的長廊挖空,放入甕中,鋪上木板,命名為“歌廊”。史腳上穿著木屐,裙子上系著小鈴鐺。他優雅地舞蹈時,木屐踩在板上,發出沈重的“叮當”回聲,與裙上小鈴鐺清脆歡快的“叮當”聲交織在壹起,別有壹番韻味。吳王迷上了石,疏於政務,百姓苦不堪言。越王勾踐趁機發兵打敗吳國,夫差被迫自殺。

趙,原名,漢代著名舞蹈家。作為楊a公主家的婢女,她聰明伶俐,身材苗條,婀娜多姿,在學習歌舞方面也是勤勤懇懇,因此脫穎而出。因其舞姿輕盈,人們稱她為“趙”。後來漢成帝看中了它,召它入宮,取名“婕妤”(女官名),幾年後立它為皇後。

趙閆飛,身輕如燕,會做掌舞。相傳漢成帝為趙做了壹個水晶盤,讓宮人用手托住托盤,趙在水晶盤上自由舞蹈,可見其舞技之高超。還有壹個傳說:“漢宮裏有個阿泰液池,裏面突出壹塊地,叫瀛洲,上面建有壹個高高的亭子。這是壹個建在高平臺上的開放式房子,有四十英尺高。趙閆飛身著南越貢品雲英的紫色禮服,表演了壹段歌舞——《回風送別之歌》,當上了皇帝,用犀角簪(或簪)攻玉甌。玉甌是壹種玉盆或玉碗)拍子,伴有馮和吹笙。歌舞正酣,突然刮起了大風。燕子隨風飛舞,好像要隨風飛走。成帝急忙叫馮去扶住趙。過了壹會兒,風停了,趙的裙子被刮破了。從此,壹種叫做“仙女裙”的百褶裙在皇宮裏流行起來。相傳漢成帝怕大風把趙刮走,特地為趙修建了壹座“七寶亭”。

左撇子、右撇子和跳舞[/size]音樂和舞蹈大致可以分為健康舞和柔美舞兩種。前者敏捷矯健,後者婉約溫柔。劍舞分為“阿遼”、“折枝”、“寶劍”、“胡璇”,都是體育舞蹈。武則天曾下令在宮中建立“藝術工作室”,教授宮女們學習詩歌,後來逐漸演變為專門培養歌伎的“教學作坊”。

唐代樂舞在南北朝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是我國古代樂舞的鼎盛時期。音樂舞蹈可以分為健康舞蹈和柔美舞蹈兩大類。前者敏捷矯健,後者婉約溫柔。劍舞分為“阿遼”、“折枝”、“寶劍”、“胡璇”,都是體育舞蹈。武則天曾下令在宮中建立“藝術工作室”,教授宮女們學習詩歌,後來逐漸演變為專門培養歌伎的“教學作坊”。這些歌舞藝人回到民間後,將宮廷中所學的樂舞帶回民間,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起來,從而促進了樂舞在唐代的廣泛傳播。

在這些舞蹈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劍舞,又稱“劍灑脫”。有兩種方式:民間和軍事。民間舞劍的名人是公孫大娘和他的壹群弟子。杜甫寫了壹首詩,說:“很久以前,有壹個美麗的公孫,她舞著她的匕首,從四面八方拔出來。”開元三年(715),杜甫在鹽城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術表演,大歷二年(767),在四川夔州(今奉節)目睹了公孫大娘弟子的劍術,因此感受到了人間的壹些變化。喜歡寫《野草》的張旭,看過公孫大娘的劍法舞姿,感受到了冷峻的氣勢,她的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舞劍的女子多穿軍裝,唐代《四空圖》有詩:“公孫慣於樓下田,卻叫女子愛軍裝”,可見這種風尚影響之大。

軍中最好的劍客是裴將軍。裴——吳道子在洛陽時,在洛陽天官廟作畫。當時他感覺不到,就讓裴_ _表演劍舞,說是“造氣助其揮發”。佩-策馬飛奔,立即舞劍,左右抽劍,氣度沈重,拋向空中數十尺。它落下的時候,快如閃電,但是裴——只是用劍鞘接住了劍。當時看的有幾千人,都是壹身冷汗。吳道子看到後,也畫了壹幅傑作。後人唐文宗將李白的詩、裴□的劍舞、張旭的草書定為“三絕”。

唐代舞蹈的壹個重要特征是詞舞的出現。“文字舞者,地面上有舞者,也編織成文字。”壹般來說,是在祭祀儀式或客宴等盛大聚會中進行。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親自排練了“舞之行列必成言”的《聖手樂》。對此,唐代詩人王建有過形象的描述:“羅山繡葉多,金鳳銀雁簇。每次有舞頭,分兩項,在‘和平萬歲’四個字之中。”這種“如畫”的字舞,其實就是古代的團體操。

此外,還有壹種難度很高的舞蹈叫“踢球”,也叫“胡璇舞”。用壹個壹兩尺高的大木球畫壹個圖案,舞者就踩在上面,永遠不會掉下來。白居易《胡玄女》寫道:“胡玄女,胡玄女,心要弦,手要鼓,雙袖提弦鼓;背雪_ _轉帳篷舞,左轉右轉不知疲倦,千轉萬轉也來不及。”這種舞蹈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在民間廣為流傳。

樂舞活動在唐代非常普遍,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參加的階層來說,從皇帝貴族、文官武將到普通百姓、樂師藝妓,無論男女老少,都不會跳舞。以下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聞名。

舞蹈起源於勞動,結合了詩歌和音樂,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藝術形式之壹。唐代詩舞之風極為繁榮,以舞為題材的詩歌不計其數。薛能《哲指詞》雲:“陽臺新,歌舞小。藺相如搖,衫半露肩。”李白《高句麗》雲:“金花折兜帽,白馬晚歸。寬袖舞,似海東來鳥。”等等,等等。

唐代舞蹈可分為健舞和柔舞。據有關文獻記載,兩大類共十余種舞蹈。劍舞、胡璇、胡騰、折枝等健康舞蹈,青腰、春鶯、涼州、回音樂等軟舞蹈是代表作品。健康的舞蹈剛勁有力,柔美的舞蹈優美溫柔。杜甫的《釵頭鳳歌》和李群玉的《長沙九月東觀舞》分別是最著名的劍舞和柔舞《青腰》。他們形容“壹武壹柔”的舞蹈表演風格,生動傳神。

劍武“劍”是從民間武術逐漸發展而來的。壹般是穿制服的女性獨舞,也有士官集體樂隊。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們就穿著制服在孔子面前舞劍。楚漢相爭時,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重演”,項莊舞的就是劍舞。晉代劉琨和祖逖的“聞雞起舞”也是劍舞。盛唐時期,裴的劍舞與李白的詩詞歌賦、張旭的草書並稱為“三絕”。公孫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她的劍術聞名中外。晚唐秦始皇《晉陽門詩》曰:“公孫劍法皆神奇”,並註“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爵位雄偉。”司空圖《劍》詩也說:“樓下孫慣擅打,空教眾女愛戎裝。”甚至張旭在談到自己草書的提高時,也說:“見舞劍之器,得其靈”(《唐史》補)。

杜甫在詩的開頭,就回憶和描寫了自己的童年,看著公孫舞劍器械散盡,清朗失意,脫穎而出,成為狀元的情景。那公孫太美麗,年前舞刀弄劍,四面招展。"。觀眾就像迷失在他們之間的山,天地來回移動,隨著她的動作。九天之後,如龍翼前的天使般迅速。她開始像壹個霹靂,發泄它的憤怒,結束像河流和大海的閃亮平靜。”這八首詩裏,前四首是關於舞蹈氣勢和人氣的:四個方向有名,觀眾如山嶽,為之動容,感動世界。後四句,或稱“四句”,描述了舞蹈的美與律動:如射九天,舞龍似龍,聚怒如雷,凝光如河海。字裏行間,詩人對公孫舞蹈藝術的深深仰慕和欣賞激蕩,讓他念念不忘老,念念不忘往事,頗有感慨。

軟舞《綠腰》,又稱《六瑤》、《錄瑤》、《施樂》,是壹種女子獨舞。節奏由慢到快,舞蹈輕盈柔和。劉堯的音樂很受歡迎。白居易的《楊柳枝》說:“劉堯、水貂人人唱。”琵琶行又曰:“乃霓裳之始,後為。”南唐古的《韓熙載夜宴圖》有山舞“六夭”的場景。李群玉詩歌創作中對“青腰”之舞的看法:“南方有美女,青腰舞輕。秋末,酒席繁花似錦。像幽龍壹樣優雅如蘭。越華麗,前流止,武姬止白。慢態不能差,復雜姿勢彎到底。低荷波,亂雪(去山裏換換口味)風。當我跌倒的時候,我期待它,我想要修復它。只擔心抓不到,飛走去抓驚喜。”詩人形容此舞優於《錢》、《白衡》,用翠鳥、遊龍、垂蓮、淩雪來形容舞姿的變化和節奏的平緩,突出了舞腰舞袖的特點,極為輕盈、優美、飄逸。無論是詩歌還是舞蹈,都可以稱之為兼而有之。

漢·傅毅《舞賦》說:“歌是詠詞,舞是盡力。”舞蹈的媒介在於人體本身,人體以其獨特的舞蹈語言和審美通感來表達感情。詩人帶著感情寫舞蹈。比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和他的《霓裳羽衣舞》,都是唐代的宮廷樂舞,可謂中國舞蹈史。音樂和舞蹈在唐代融為壹體。《霓裳羽衣曲》為唐玄宗所作,部分吸收了我西征使楊所獻梵歌。楊貴妃是第壹個把這首歌寫成舞蹈的人,她的表演最美。它的舞蹈、音樂和服飾都側重於描繪虛幻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詩的開頭說:“我曾與獻帝設宴慶日。歌舞無數,最愛霓虹舞。”詩人的特殊地位和對服飾舞蹈的熱愛是非常明顯的。然後對舞者的服裝、舞姿、音樂結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尚虹夏甸步搖冠,滿眼佩姍姍。”舞者身穿華麗的“雲肩”,裙身如彩虹,全身飾以花環,冠上也極為華麗,稱為走搖冠。”飄然旋回的雪光,讓嫣然縱寄的遊龍大吃壹驚。垂柳垂手無力,斜拖雲欲長。煙蛾微不知所措,風袖低多情。上元指青萼,太後揮別瓊。”前四句描述的是跳舞的初始狀態,後四句把萼綠和飛瓊比作仙女。但詩人的本意不僅僅是描述舞蹈的優雅,更是想表達這樣的感情:“如妳所說,如果妳是真誠的,請試著平靜地聽我說。”如果想讓國色開始傳承,恐怕這種舞蹈就要被廢除了。如果我們聯系詩人在《長恨歌》中的“直到漁陽戰鼓,震天動地,打破了彩衣彩裙的曲調”,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註。

唐代的許多詩人和舞蹈家,往往因為互相仰慕才情而成為知音。如白居易《感老仆射妓》詩中說:“金不惜買蛾,花壹樣美。”這裏的“妓”是指長得漂亮,能歌善舞的女子。白居易信佛,認為自己在知行中是快樂的。生活看似淡然,家裏卻有很多歌舞妓。他在《小庭有月》中寫道:“菱角抱笙春,山谷抹琵琶。紅紗信手舞,紫絲隨意唱。”這裏有四個人。劉禹錫《憶春草》詩中寫的“春草”,據白居易自己註,也是白居易家的壹個舞妓。清代楚人收《鑒玄辛集》四雲:“陳洪《長恨歌序》曰,‘樂天深於詩,比戀人也。’所以,壹見面就發誦經聲,並非有意釣魚。“這是壹個非常中肯的意見。再如韓愈《感春》詩:“焦桐為我吟,哀鳴箏笛。燕姬舞舞,刀槍戟刺目明。”這裏的“艷姬”也指家裏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