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翻譯七步曲

詩歌翻譯七步曲

《七步詩》詩:煮豆是燒豆梗,豆子滲出汁液是因為煮了做發酵豆。豆莖在鍋下燒,豆子在鍋裏哭。原來,我們是同根生的。妳為什麽這麽用力?

這首詩用同根生的種子和豆子來比喻同父異母的兄弟,用種子和豆子來比喻骨肉兄弟殺死自己的弟弟,生動而樸素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

七步詩

暗示

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從小天資聰穎,深受父親寵愛。曹操死後,他的弟弟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個善妒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到他的王位,想殺了他。

有壹天,曹丕把曹植叫到跟前,讓他寫壹首七步之內的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來,那就等於欺騙皇帝,把他處死。

當曹植知道他哥哥要殺他時,他又傷心又生氣。他強忍住心中的悲痛,努力去想這件事...果然,他寫了壹首七步詩,當場念了出來:

煮豆捧為湯,煨為汁。

蜂蜜在壺下燃燒,豆子在壺中哭泣。

我們同根生,急什麽?

記錄

據《世說新語》。文學,曹丕稱帝後,壹直對才華橫溢的弟弟曹植懷恨在心。有壹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寫壹首詩,如果做不到,就以大法(行刑)處死。然而話音未落,曹植應聲說了四首詩,就是上面那首耳熟能詳的詩。因限於七步,被後人稱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後“深感慚愧”,不僅是因為曹植在吟詩方面體現出非凡的才華,更是因為詩中表明兄弟就是兄弟,不應疑神疑鬼,心懷怨恨,自然讓皇帝感到慚愧。

這首詩是用純粹的比喻手法寫成的。語言簡單明了,無需多做解釋。只需在個別詞句上稍加疏通,其意義不言而喻。第二句中的“豆豉”是指經過過濾、蒸煮制成調味汁的豆豉。“分”是指豆莖,曬幹後用作柴火。粉煮的是同根生的豆子。比喻兄弟太緊,自暴自棄,違背天道,自然不能接受。詩人巧妙的比喻和巧妙的語言,瞬間就脫口而出,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千百年來,“同根生,何苦相煎”壹詞成為人們勸誡兄弟不要自相殘殺的常用語,可見這首詩在民間流傳甚廣。

這首詩最早記載於《世說新語》,後來流傳的只有四句,即:“煮豆焚豆,豆哭於釜。本是同根生,何必急著炒!”大概是因為在交流過程中還很難確定是否真的出自曹植。但是《世說新語》的作者並沒有走遠到曹魏的世界,這自然有壹定的依據。而且據魏徵在《世說新語》中引用,曹植也說過“言言為理,寫篇為章”,曹操曾經嘗試用《鄧通雀臺賦》,成功顯著,所以曹植七步曲就做出了這麽好的詩。所以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介紹給讀者。

當然,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文集的其他詩並不壹致,因為是倉促而作,所以遠沒有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細膩。它以恰當生動的比喻和清晰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讀者的贊賞。

作者

曹植(192-233)子建。裴國橋(今安徽亳州)出生。三國魏時期傑出的詩人。曹操的第三個兒子名叫陳王思。由於才學豐富,早年受到曹操的青睞。他曾經想成為王子,但是他失寵了。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改臨淄侯。黃初在魏文帝的第二年(221),胡安國王改名。曹丕稱帝後,受到曹丕的懷疑和迫害,多次被貶,改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幾次寫信,希望得到任命,但都沒能如願,最後在41歲時因抑郁癥去世。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從建安到魏初這壹時期。這壹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為標誌。許多作品都能從漢樂府的民歌中汲取營養,反映社會動蕩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對國家統壹的渴望,文字慷慨,語言渾厚。後人以“建安體”稱贊這些作品的典雅雄渾。但是有些章節展示了負生育的思想。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少數作品表現社會動蕩和自身野心,詩歌基調歡快豪邁。如“白馬”和“宋穎的”。後期作品反映了他壓抑壓抑的情緒,有些詩歌中夾雜著強烈的消極思想。他的詩善用比喻,語言凝練,華懋之言,全面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影響很大。他還擅長詩歌和散文。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充滿神話色彩,影響巨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還有著名的隨筆,比如《求自測表》。

做出贊賞的評論

曹氏父子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合稱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是壹段佳話,它的意義已經不是詩本身的價值了。它包含著深刻的政治內涵,成為歷史長河中兄弟們爭奪地位、權力和財產的寫照。

煮豆子燒豆子,豆子在鍋裏哭。我們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

不用說,這是曹植對弟弟曹丕的控訴。

沒錯,曹植的確是曹丕的宿敵。他曾經特別受父親曹操寵愛,父親壹度想廢了曹丕,立他為太子。嫉妒曹丕是有道理的。曹植十幾歲的時候,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有點懷疑。他以為是曹植找人替他寫的,曹植讓父親當面測試。幾次采訪下來,曹植確實“導出來寫成文字,寫下來。”如果不是壹些大臣的強烈反對,曹植真的會被立為太子,曹丕和他弟弟曹植的鬥爭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

有壹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和曹丕都來送行。臨行時,曹植大聲朗讀了贊美曹操的阿諛文章,大家都很欣賞。曹丕含淚送別父親,感動了曹操,讓他落淚。這個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和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需要的是父子之間的親情,不是阿諛奉承。

還有壹次,曹操想派曹植領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兵權的象征,也是曹操重點培養的標誌。曹丕得到消息當然很惱火。他該怎麽辦?曹丕想到了壹個致命的招數。他提前拿了好酒好菜,和曹植喝酒,把他灌醉了。曹操派人去傳曹植,曹植催了幾次還是昏昏欲睡。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領兵決定。

看來,曹植只配做壹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而很難做壹個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在曹植和曹丕的鬥爭中,曹丕是勝利者,最終繼承了魏國的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基本得到了鞏固,但是恨曹植的想法並沒有改變。這是多麽的殘忍和無情。

其實曹植並沒有犯什麽大罪,只是有人指責他喝酒罵人。他居然扣留了曹丕派來的使者,絲毫沒有招兵買馬、圖謀謀反的跡象和征兆。這不算犯罪,曹丕想出了“七步成詩”的辦法來懲罰弟弟。好在出口詩詞是曹植的專長,這首“七步詩”成了救命詩。曹丕只好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階。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帝王與子孫和睦相處,互相包容,不爭權奪利,是很可憐的。春秋時期齊國的龔自久和小白(齊桓公),秦朝的傅肅和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在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的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個權力決定壹切的社會體系中,不擇手段地爭奪權力似乎是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少了多少兄弟。但是,除非取消特權,否則“七步詩”必然有人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