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詞、書、畫、戲五絕。當時有很多人向老師求教。詩歌和古文是最耗費精力的,繪畫、書法和戲劇算是業余時間。陳石說他“詩快,成於唐宋之際”。“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也多次敬慕手稿求教,謙虛地稱自己為弟子,並評價趙茜“詩搖少陵法,筆磨昌黎雷”,“聲直天地,詩名天下”。趙茜的詩友楊曾祺從北京赴任時,壹夜之間寫下了60首送別詩,在北京引起轟動,被廣泛傳誦。陳建和說“其壹生詩文千余首,詞源如倒峽,川內山川吟誦數遍,古風渾厚,體幽婉約”,都是真實的評價。他與著名畫家張大千成為摯友,經常為張大千的畫題詩題字。郭沫若對他非常尊敬。他早年模仿過趙子。解放後,他還和周善培集資出版了《湘歌詩集》的前兩卷。當代著名學者唐振昌說:“王先生詩為第壹,詞為第二。”
趙茜壹生勤奮好學,讀書不倦。他真是“讀萬卷書,下筆如神”。家裏有幾千本書,很多都是精心評論的。今天,成都草堂有趙和杜甫寫的四首詩。他的散文多為散文,成都草堂、峨眉山、樂山五龍寺至今仍有碑刻。趙茜的詩論古精今用,善古體、法、絕,尤擅五律。他學識淵博,胸懷大誌,但當時無法施展,就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了山水之間。陳石評價吳增五遊巫師、壹遊嵩山、壹遊西湖、五遊峨眉時說:“他的詩充滿了蜀山蜀水之美。”。
趙茜的壹生也算得上輝煌,風光無限。從宋巴啟蒙到二等秀才,他被選到庶吉士國子監,在京城做官,在四川任教。他名揚天下,弟子輩出,大多壹時。擔任禦史時,因彈劾清太子奕劻、郵傳部盛宣懷、四川巡撫趙爾遜而被稱為“硬漢”。他還以熱愛山川而聞名,曾遊歷過甲午、重慶、三峽、岱嶽、羅松、壹闕、五嶽等地。他每到壹個現場,都有很多詩詞書法作品。壹代偉人已逝,在山川留下詩畫也是壹大樂事。
的書法,早年學顏(真卿)、劉(公權),氣勢恢宏,結筆得三摩地。中年學者蘇(東坡)、黃(谷)、糜(賦)、趙(孟賦)等,以及《神教序》、《易》、《書譜》、《歐陽父子》、《隋碑》等。,都是壹手壹個,當他們的個人風格都已經展現出來的時候,都是和諧的。晚年五十歲後,臨摹北碑,與六朝並流,博采眾長,練就了高超的書法技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雅淡風格。陳建和認為他的“書法是最有技巧的,而且壹開始就接近歐陽曉之,後來又涉及漢魏的碑,特別是北魏的張夢龍,所以他的作品嚴謹、密密麻麻,百年難得壹見。”這個評價比較全面。容縣的抄寫員最受歡迎,當時有“容縣趙字”之稱。
晚年的趙茜特別擅長寫大字,線條粗礪,技巧剛勁有力,趣味淳樸。如今,榮縣大佛寺、樂山淩雲寺、峨眉山五龍寺、成都“辛亥秋道死碑”都有趙茜題字,四川名勝古跡題字更是數不勝數。小星書法充滿了優雅、變化、不知疲倦和個性。其雅多來自趙(子昂),雅則來自蘇、黃、米,並借北碑之力、趣而轉化為自己的風格。是晚清書法的代表作,書卷氣極強。他的書風在當時很流行,對四川書風影響很大,至今仍有不少學習者。全國各地都有很多抄襲者。郭沫若很推崇他的書法,他早年就學習了趙字。趙茜正處於晚清康有為倡導碑派至上的時代,天下人皆學北碑。大部分人沒能從碑中吸取教訓,卻把字寫得堅韌無味,進入了野路子。然而,趙茜的書法非常巧妙。他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題跋並重的原則。最後,他的書法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飄逸靈動,蘊含筋骨。他將碑帖完美結合,獨樹壹幟,成為晚清書法界的壹大亮點,成為壹代傑人。他認為“詩詞書法各有風氣,唯英雄能立於風氣之外”,他真的是書法界的英雄。在四川,甚至有人評價他是“眉山蘇東坡以來的詩詞書法第壹人”。
趙茜的書法多為行書、楷書,偶爾也寫隸書,很少流傳。書法家許解放前曾見過壹幅,覺得古雅非凡。趙茜的行書淩厲沈穩,字體結構內緊外松,與宋代黃庭堅的行書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筆畫有圓有方,字形多為豎長方形。行距、字距壹般比較稀疏,但他的動作非常出色,無論大小,作品都充滿了精氣和飄逸,書法也嚴謹,沒有壹絲懈怠。他的風格在當時很受人們的歡迎,許多模仿者,如他的兒子趙元開,他的弟子周善培,謝遲,陶良生,余仲英,向楚和他的同鄉吳祖遠,都很有名。推崇模仿的人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成了壹個學派。趙茜給他的朋友們回了每壹封信。不管他寫了多少,他以他的精確工作而聞名。他曾說:“信無所不包,能言百字而不失書卷氣,不可輕功。”在他的書信中,很多都是關於藝術的,很多都很有見地,得到他書信的人都視若珍寶。
趙茜認為,“書是高雅脫俗的,所以學書必須從自學開始”,“壹切必須從規矩開始,遵守規矩者極為正直”,“後人要從古代學習,懂得古今風俗的判斷,以定制自己的風格”,“天之有才者如書於南,勝之氣者如書於北”。南方多工北方拙,拙近古,工近今。各有利弊,互幫互不相讓。”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觀點。他還對許多古代石碑作了註釋,只有寥寥數語,便切中要害,為今人所推崇,成為後人學書的理論依據。摯友余仲瑛《趙茜書選》序曰:“其書法,始於顏(真卿)、趙(孟頫),但中年以後,嚴而重之,直追唐憲、,非壹家之規。封面是由於他的學習和提高的氣質。至晚年,六朝並合,秀場古樸,別具風格,自成壹家。”中國書法已被收入壹個特刊。
趙茜的書法不僅優美蒼勁,而且在楷書的架格結構上也有獨到的創新。所以榮縣人愛書法,習慣臨摹他的幾個碑文,如顏(顏真卿)的《存桑學堂碑》、褚(隋良)的《詹長坡先生墓碑》、《張序堂墓誌銘》,以及《文學故事》、行書《本君》、《七律碑文》等。四川人特別敬重他,說他的書法是“壹時之冠,百年也鮮有人能及”,所以趙茜的字被稱為“榮縣趙子”。
趙茜的繪畫始於1918年。壹開始,他用倪雲林的筆法,以簡單和微妙的方式捕捉精神,顯示出他的穿透力。色為丹青,形為山水,甚至還有佛像、羽鷹等人物。陳建和認為這是壹種只有通過“不食人間煙火”才能達到的境界。他很少畫大畫,所以不畫山和峰,多是速寫,畫的意境很高。趙茜不賣畫,畫大多是供他自己娛樂的。他經常把它們送給親戚朋友,留給家人紀念。所以世人難得壹見,他也很珍惜。偶爾,他會以很高的價格出售它們。人們說:“湘宋詞人賦有過人的才華,以妙筆畫山水,描白石,得新生”,這是壹句眾所周知的話。當時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
從1921年開始,54歲以後,看到各地需要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幹脆在榮縣西街(現為西街241號店鋪)掛潤格,公開賣書法(榮縣人善書法,城前有李、余湘瑤、曹,後有劉、楊允恭、楊元佛、郭)。當時四川軍政學界商界求書法的人絡繹不絕。晚年的王先生有錢了,借助寫作,受益匪淺。
價格標簽以海洋為單位計算:
對聯十元,條幅八元;屏風尺寸每間20元,中堂每件12元,折扇書畫每柄10元,折扇除外,全部以六尺宣紙為準,六尺以上每尺加兩元,未命名尺寸無定額。紅白喜事文聯不肯寫(他討厭阿婆的奉承話)。
從此,趙茜的書法掛在四川各地,是榮縣富裕人家的客廳,還是大商、茶館、酒樓,以求高雅。當時,四川有許多軍閥、官僚和大亨通過客戶或匯款向趙茜索要書法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仁壽縣文公場的軍閥常東安。他升任29軍軍長後,刮了不少人的錢,急於在宋的母親10歲時迎娶她,想借生日儀式表達對母親的敬意,以此來孝敬祖先。於是在文公場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新建了東嵩寺。為了向別人炫耀,1930任命壹名副官,持20軍軍長田的介紹信,專程到榮縣,乞求為其生日作序,以便鐫刻神社,使之永久化。雖然他派出的副官向趙堯老致敬,但他還是在榮縣等了半年,才拿到趙茜寫的《東朱耷本唐吉》壹文,約400字。事成之後,董又給了海洋兩元錢作為獎勵。
趙茜的行書,尤其是小字行書,尤為精美珍貴。在文學院時,他對學生文章、詩詞的評語,以及平時用信箋寫的筆記或題字等字跡進行了修改。他壹背離自己,就有人臨摹,挪作他用,原作作為珍貴的書法鐵卷珍藏。比如趙茜7月5日手寫的“七夕”題詞,很快就貼在了教室前面,而且已經是臨摹的樣本,手稿已經被替換了。趙茜的行書筆墨可謂用字精致,筆觸生動,粗而不平淡,細而不細膩,超凡脫俗,個性鮮明,極富書卷氣。
趙茜壹生治學嚴謹,勤奮自律,從小到大,從未偷懶。他壹生讀書,學詩,學書畫,孜孜不倦,詩歌成就最高。梁啟超對此評價為:“直聲於天地,詩名於天下。”光玄、界閩派領袖陳艷評價向松詩:“親近唐代著名詩人岑參,認為其詞清摯,美景出於自然之情。”梁啟超曾回憶說,民國初年北京的宋詩讀者很多。每壹張紙都來自舒,大家都想先睹為快,揮揮老拳。趙茜品了三首《話題廣,住在墻上》的歌,又笑又罵,想得巧妙,傳遍了壹天。
從1915年開始,易先生就喜歡填詞,兩年內得了三百零三首。1917年,親友在成都圖書館刻成《相送詞》三卷。
以下摘自名人對趙茜詩歌的評論:
就文字而言,王先生既精固又狂傲,但愛寫散文,尤其是桐城派古文。現存的有:成都草堂寺、樂山鳥佑寺碑刻。在榮縣境內,散落著蠶桑派碑、張旭堂墓誌、詹昌坡第壹塵墓碑等碑刻拓片,並收藏有文學書籍。以前博士、劉大夫(裴村)列傳,為巴縣誌撰寫冉慈、劉簡、彭等20余部列傳,1921年至民國1928年王先生專修【榮縣誌】,為主要作者或定稿。
王先生壹生學詩文,讀經、史、儒、聚危。其策略,先通讀以見全有,再精讀以明其要點,同時不斷地講其精辟之處,提其玄機,無絲毫遺漏,最是引人入勝,講究入心。
除了經典和歷史,我特別喜歡看《莊子》、《離騷》、《杜少陵》、《韓昌黎》、《蘇東坡》和《歷代名人選集》。中年人喜歡看佛教書籍來探討哲學。積累了十幾年在容縣家鄉、重慶、上海等地講學的口碑,在國內贏得好評。
王先生教詩,最能評說唐詩各個時期的主要傾向、作者風格、研究重點。初唐詩風優於六朝詩風,從盛唐的王、李、高、岑、到中唐的昌黎。白居易又變了。後來,劉長卿、李商隱和牧之都出名了。不過長清不是玉溪,樊川可比。到了唐末,也不過是皮和地。而整個唐朝的人,都沒能明白子輔心裏想的是什麽,要勤奮,要準備充分。讀書人可以比杜甫更深,盡心盡力就好。
王先生精通詩文,尤以寫詩、評詩見長,平時對詩歌評價壹般。詩友先生,他人遺風,皆研究宋詩,並為大家重視王和楊承齋。有梅萬齡可超王之說,而陳先生唐宋傳記並重,不可偏廢。《詩壹寶詩話》包含了他的許多理論。
寫詩有五絕五忌:要有意味,要雕琢,要字字珠璣。題目要針對內容,不能含糊,長期看前人的名篇。需要仔細分析和體會,不能馬虎。避免刺耳的三村方言;避免油膩、泥濘的江河湖泊;避開香,因為它空洞無味。不要湊合文字,尤其不要以詩求名,隨便刻。寫法是鼓勵八代精英學習唐宋之理,驕散並重,以散文為主。蕭統的《昭明文選》,姚基傳的《古字編》,曾國藩的《經史雜記百則》被列為必讀。還說‘古人之佳作,必有長見識,氣勢,神韻,氣味,重要的是學者之精。指出仿古人者,不擅退韓,而能盡去古形,取* * *。雖然有模仿,但是不太好找* * *。比如漢代的楊和唐代的劉武侯,他們研究古代,看起來太像古人,都不是什麽傑出的大師,最終都只是壹種病。先生不在的時候,家裏藏書千萬冊,他盡量用細字,細細品評。對上面列出的主要經典和歷史,以及杜少陵和蘇東坡的著名詩集有壹些評論。成都草堂寺有杜甫先生親筆所作的四首詩,可見杜甫先生的勤奮是有功勞的。
香頌詩的美與清新,贏得了巴山蜀水的神韻。比如趙西吉之前1890左右二十年代寫的作品,現在能找到的,有“走過城市,世人知道我是誰”“上山下鄉路年年細雨,盡在淺淺桃花”等七個字,“誰住山溝瓦房,壹簇好林”“春色青山生,詩來白鳥”等五個字。趙年紀很大了,對日常生活漠不關心,所以中年以後也能抑郁,如“我無入深山之理,只為彼此掛念”“誰賣了盧龍塞,山海關盼夕陽”等,為國家大事擔憂。其實,趙茜的看家本領不僅是詩詞,還有香頌詞,華貴典雅,近於稼軒。向松祚的造詞比義法更嚴格,比壹般傳統文人更為遜色。
壹九三○年(民國十九年),耿武秋六十四歲掌管文館時,借重陽節登高即興。他在詩中寫道:“安居樂業難,昭翁比蘇公更閑。”而“秋夜閑談是閑言,詩如無斑之虎”這幾個字,更是屢屢被人贊為“絕無窮途末路”,聰慧過人,所以他壹生寫了幾千首詩和文章。現在流傳於世的有137首《北遊》詩,寫於1892年重慶至天津途中,至三月北京。1909年後,任江西道監時,常與遺風、羅素公、楊山谷等詩人在京飲酒,寫詩十首,多發表於《詩詩話》。如留居渝滬講學,遊歷西遊、峨眉、鳥友、成都等地,描寫沿途山川,或寫最深情的詩,寫農村雜詩,均收入1956年由老郭(莫若)發起,江永、尹世功協助,周善培作序的《湘歌詩預集》兩卷。他壹生寫了3000多首詩。解放初,郭沫若籌集了壹部分印刷經費,在上海發起印刷了《相送詩集》第壹卷,共錄詩1300多首。湘宋詞313首,刊於民國七年(1,918)。近年來,四川出版了《香頌詩話》,收錄了500首詩。
1902年,趙茜在自貢看木偶戲《活著的王魁》,認為焦的失面不溫柔敦厚,於是對川劇打了九折,隨後的《送別》、《聽休》、《它的到來》也打了七折,成為焚香全場。我很珍惜最後的七折和《漁父之劍》《消弭三害》等其他劇本,已經失傳,無處可尋。他的作品文字優美,格調高。當時梨園裏的著名演員競相排演,川劇如火如荼。尤其是“愛情偵探”是劇中壹個絕妙的詞,描寫了女兒失戀,婉轉動人。鼓手配樂後進入高腔,著名女演員的表演廣為流傳。就修辭而言,已經很迷人,很感人了。比如下面的丹嬌歌詞:“更靜了,夜是憂傷的,月色像被淹的陽臺,透著淒然的風。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深夜,我站在窗臺上,晚上我在書房外來來回回。紙、筆、墨、硯都在我老公那裏。淚灑空屋,只看壹書隔秋水。“悲傷是在光明的地方。唐震昌說:“這部劇是雅俗共賞。難怪四川人人會唱,人人愛唱。”而趙茜壹夜之間寫出了《愛情偵探》,這也成為了川劇史上的壹段佳話。
趙茜的名言:
“文章以器件知識為主,怎能站得住深情遠韻的位子?”
“詩的問題在於經典的歷史”
“杜蘇的詩都是以學術能力著稱的”
“詩歌有什麽方法?胸懷大壹點,詩入壹耳。”
“每首詩必有壹顆美麗的心,隱逸幽深,秀色無塵俗氣。”
“詩五言以八代為基礎,真摯真摯,而七言則是準唐歌,蒼勁曠達,唐人尚在近世。”
“樂府分歌謠,出處是雅,出處是風。五言尚簡,用的是樂府裏的民謠,是風的遺風。”
“唐人重格調,東坡練氣,練氣勝於煉句”
“詩和書,每壹代都有自己的風氣,但英雄可以立於風氣之外。
“才子聰明者南嗜書,勝氣者北嗜書。南滿工北滿蠢,蠢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互助並不矛盾,司傑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