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第二年八月,由鳳翔前往漳州途中所作。描述了他壹路回家的所見所感,以及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
當時的宰相方臯被賀蘭·金銘等人誣告受賄。杜甫作為左拾遺,上書為方臯的罪行辯護,觸怒了唐肅宗,下三司認罪。張高獲救獲釋,肅宗令其離開鳳翔之家,實際上是送回家。
詩人以歸途和歸鄉後的親身經歷,描寫了安史之亂時的民生和國家混亂的景象,陳述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全詩以賦為主,還運用了比興,表現了宏大的歷史內容,顯示了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高超才華和掌握技巧。
擴展數據:
杜甫的敘事長詩* * *有140句。這就像用詩體寫陳情表。正是他的在職拾荒者,向蘇宗報告他在探親途中和回家後的所見所感。
其結構自然準確,風格古樸深沈,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懷,懷抱著振興國家的希望,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願望。
全詩分為五節。按照“北伐”,即從朝廷所在地鳳翔到杜甫家所在地漳州的路程,依次描寫孟恩回鄉探親、告別朝廷時的焦急心情。回家路上看到的,以及由此引發的感受;當我回到家時,我與我的妻子和孩子團聚了。
關心國內的國家形勢,提出如何借用回紇軍隊的建議;最後回顧了安史之亂後朝廷的可喜變化,表達了他對國家未來的信心和對蘇宗忠興的期待。
這首詩,和上表中的字母壹樣,陳述了日期、年份和月份。我願稱之為“傅部長”,恪守部長節,忠於感情。先說離職的焦慮,旅途的觀感,再說家裏的情況,不提國家政策的得失,總結壹下唱贊歌。
這種結構符合禮儀,盡到了勸諫的職責,合乎邏輯,卻見美見刺。讀者不難看出,詩人之所以采納陳情表的這種思想,是因為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養和“不絕假身”的創作要求,也體現了他與國家和人民休戚相關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