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勒斯,本名盧拉·卡森·史密斯,臉型圓潤飽滿,是中國人眼中的福分。但她的眼神裏有壹種尖銳的不屑和警惕,破壞了“幸福”的感覺,讓整個外表呈現出壹種刻薄相。
她的生活有非常光明的壹面,富家千金,父親是珠寶商,含著金鑰匙出生。23歲在美國因《心是孤獨的獵手》成名,被認為是天賦異稟。先天條件優越。
然而,當我們翻開這個,我們可以看到,健康狀況極其糟糕。15歲的時候,我患了風濕熱,被誤診,然後被錯誤治療。然後,年紀輕輕就中風三次,29歲癱瘓,50歲去世。
還有就是離婚的婚姻。20歲時,她嫁給了同鄉利維·麥卡勒斯,4年後離婚,與《時尚芭莎》的編輯喬治·大衛同居,但她壹直用丈夫的名字,二戰後搬到巴黎。1945年,她與前夫利維·麥卡勒斯復婚。1953,老公勸她壹起自殺,她卻設法脫身,老公吃了安眠藥,義無反顧的死了。
除了喧囂的生活,女作家陳潔還以獨特的形象描述了麥卡勒斯的生活片段。在機場,“壹輛救護車呼嘯著把卡森(女作家)擡下飛機,呼嘯而去;另壹輛救護車呼嘯而至,把利維斯(壹名女作家的丈夫)從飛機上擡了起來,呼嘯而去。”這兩個人因為飲酒過量需要救護車急救。這是麥卡勒斯和丈夫從巴黎回到紐約的真實鏡頭,日常生活的片段之壹。其他可以用在她身上的詞有:歇斯底裏,攻擊性,極端自私,自我毀滅。
以前很奇怪,這樣的“太姐”富二代怎麽會關註壹個“林妹妹”小姑娘?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產品的味道就不壹樣了。重讀《心是孤獨的獵手》,時不時充滿滄桑的話語,不像是出自壹個才23歲的年輕人之口。比如“人越懂,越追求,越孤獨。”“孤獨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我們至死都不會休息。”這是老套的胡言亂語麥卡勒斯自己的感覺嗎?23歲的她,哪裏來的這麽壹段骨蝕的經歷?是什麽打動了23歲的麥卡勒斯?
是的——孤獨。這種“孤獨”的能量該有多大啊,它席卷了麥卡勒斯,把她推向了成功的巔峰,也毀了她的壹生。
在她的經歷中,孤獨是絕望命運的存在,她用來分析孤獨的故事相當奇怪。《心中是孤獨的獵人》中,美國南部那個小鎮的兩個啞巴繼承了整個小鎮的孤獨。具體來說,啞巴歌手遺傳了所有人的孤獨,而懶惰、啞巴、疑似智障的安東尼·帕洛斯最後瘋了,遺傳了辛格的孤獨。
小鎮上孤獨的代表:女孩米克、咖啡館老板比夫、醫生科普蘭、闖入者傑克,都被啞巴歌手善良的眼神所吸引,從而與辛格交談以排解孤獨,每個人都覺得他“了解”自己。不會說話的辛格其實對“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感到不解。很黑很幽默。
其實啞巴歌手也很孤獨。他只能在心裏向安東尼·帕洛斯吐露,“我只認識妳,我唯壹的朋友。”安東尼·帕洛斯從未回應過辛格,最終死於瘋人院,隨後辛格自殺。
這就是麥卡勒斯式的孤獨,無處不在。唯壹從這張網中逃脫的是安東尼·帕洛斯,他懶惰、愚笨、不會思考。這次成功越獄的結果是——瘋了。(喘息)
麥卡勒斯用這個故事證明“孤獨是絕對的,最深的愛也改變不了人類最終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如果是上帝之手為人類敲響了孤獨的鐘聲,那麽人類的孤獨是無解的。
我又想起了大觀園裏的林妹妹。她很像麥卡勒斯筆下那個孤獨的女孩,她的孤獨也來自於沒有人“了解”自己。把感情寄托在她身上的寶哥,經常不在狀態,不能壹直“了解”她。她靠打小打小,說冷嘲熱諷來對抗孤獨。如果她這樣發展,成年後成為賤姨的風險很高,所以曹雪芹禁止她長大。
值得慶幸的是,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如此驚心動魄的“孤獨”感。即使“孤獨”是壹種絕對的存在,它也只是壹種偶爾的短暫發作,我們不需要付出努力去與之抗爭。那些消耗我們在生活中追求的能量的人,也會消耗我們的孤獨。過平凡的生活是壹種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