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源年(公元1101),18歲的李清照嫁給了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趙明誠,本名德福,是汴京太傅的學生。他自幼酷愛金石學和石雕,已編著了30卷代代相傳的石刻記錄。這對年輕夫婦誌趣相投,都致力於金石學和書法的研究。雖然“趙、李窮儉”,但“我每次報告,出門,質衣,取半千塊錢,踏入索國,市銘果。歸來,相對展嚼,自稱葛之人也”。並在家中“還鄉堂”設立圖書室,收藏數百部經典和歷史。每當他們有飯吃的時候,都喜歡在“還鄉堂”喝茶看書,“他們願意壹直去老家”。在同樣的愛好中,李清照的文學藝術修養進壹步提高,夫妻感情日益深厚。趙與李的愛情不僅是靠婚姻維系的,而且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早年平靜而幸福的生活,為李清照早期的詞創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她後期淒淒慘慘戚戚時緬懷的內容。
於金石對書畫各種藝術的鑒賞,對“專心致誌,入迷不悟,聲、色、狗、馬盡興”的迷戀,以及她簡單的社會生活關系,都明顯地影響了她的生活和創作。各種各樣的藝術知識豐富了她的審美經驗,幫助她在詩歌創作中擁有創作思路和捕捉藝術意象的能力。此外,她簡單的社會生活關系避免了骯臟和世俗生活的汙染,培養了她對健康生活的興趣,保持了對自然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童心向往。李清照,顧名思義,崇尚清新、美麗、自然。她的丈夫趙明誠稱贊她“文字優美,品品端莊”。李清照在生活中喜歡“遷就”和“安逸”,但對繁文縟節和華麗的裝飾並不寬容。她在《金石錄·序》中聲稱“重肉食之,衣重挑之,首無明珠飾玉,室無鍍金繡”。這和“性純”的蘇軾頗有幾分相似。蘇軾喜歡江上的清風,山中的明月。他熱衷於詞的創作,追求質樸自然之美。李清照的審美理想與此類似。"她崇尚內在美和自然標準的清新美."所以她早期的詞風更接近婉約、委婉、含蓄、淡麗、深情。
在所有的詞中,愛情詞所占的比例最大,非常經典。她用微妙的曲折大膽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李清照早期的生活雖然平淡而幸福,但恩愛夫妻短暫的分離,給早期的情話蒙上了淡淡的憂傷,委婉曲折而真摯,從心弦奏出純潔美好的情歌。因為她的感情對象是丈夫,所以被稱為“王夫之詞”。這些話顯示了她對幸福愛情的渴望,傳達了她對丈夫愛情的赤子之心,同時也借此機會緩解了她的愛情苦悶。比如《壹截李子》:
紅蓮藕香,玉在秋日纏綿。誰送雲錦書,詞雁歸來,月滿西樓。花從壹片水域漂到另壹片水域
流動。壹種相思,兩處閑情。沒有什麽辦法可以消除這種情況,只能皺眉,只能介意。
這首詞是大家熟知的相思歌,但不是單向相思,而是雙向相思。“壹種相思,兩地閑愁”,住在兩地卻思念彼此。丈夫送來錦書,詩人想起丈夫對自己的愛,幸福油然而生。他的眉頭因為孤獨而緊繃,但他愛得太深,忍不住去想,於是孤獨和思念不知不覺地湧上心頭。壹個“下”,壹個“上”,準確而凝練地傳達了內心情感復雜而微妙的變化。這裏的“無憂無慮的憂愁”是笑著談相思,在壹聲輕舒中包含著甜蜜的安慰。有人說,愛情在實現的時候,永遠不會是現有的體驗。愛情永遠是壹段激動人心的回憶,也是壹份明明白白的期待。正是因為夫妻兩地分居,作者才真正體會到了愛情的甜蜜和幸福。詩人用生動細膩的筆觸抒發真情實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塑造新穎樸實的藝術形象,用含蓄婉約的情懷表達告別,非常優美獨特。還有《醉花吟》、
厚雲永憂,腦賣金獸。節亦重陽,玉枕紗廚夜半涼。東籬飲酒至黃昏後,淡淡的黃菊香溢滿雙袖。別說清秋不是人,西風卷旗珠簾,簾中人比那黃菊還瘦。
重陽節,愛人在遠方,天空陰沈,香氣彌漫,霧氣彌漫,心情迷茫。尤其是半夜醒來,寒意滲透進床單,更容易觸碰到悲傷。詞的後三句是民間的名句,借酒消愁並沒有給詞人帶來快感,反而勾起了相思之愁。壹個“薄”字,是整個字的精神集中的地方。“為伊廢人”的意義就在於此。秋菊在傳統詩詞中的象征意義,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內心寧靜高潔,卻因愛憔悴的女子形象。詩人以景見情,以物擬人,做到情景交融,給讀者以生動的感受。
受時代和女性身份地位的限制,在社會政治舞臺上沒有施展才華的條件和機會。閨閣繡工是她主要的生活世界,完美、圓滿、專壹、真摯的愛情成為她主要的生活追求和精神支柱。李清照早期的望夫詞是她對丈夫赤誠之心所生成的壹首情歌,它不僅具有藝術美,而且具有純潔的情感美、高尚的人格美和倫理美。
女詞人李清照並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閣中,而是經常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和諧與美好,既拓展了心靈,又陶冶了情操。“她早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世界可以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她對丈夫的愛,壹部分是她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和對花鳥的關照。”和《壹個夢》壹樣,兩首描寫自然風光的詩表現了她對自然的熱愛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昨夜雨驟風吹,酣睡未耗酒。問快門人,海棠依舊。妳知道嗎?妳知道嗎?它應該是綠色的,胖的,紅的,瘦的
這首贊美自然的詩充滿了青春的活力。運用線描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觀感受滲透到客觀事物中,而不是單純在形式上模仿自然。李清照準確而生動地把握和體驗了大自然的微妙變化,體現了婉約清新的詞風。
總之,在李清照南渡之前,她的詞風,無論是夫望詞,還是描寫自然風光的詞,都是飄逸、含蓄、委婉,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傷。她用清新、淡雅、自然的藝術語言表現自己內心的喜與悲。但由於這壹時期生活平淡無奇,平淡閑適,李清照的視野並不開闊,其詞多為淺淡低調,僅限於個人離別,現實意義並不是很大。
社會動蕩和人生命運的不幸引發了李清照詞風的轉變。
晉人鬥士突破詩人“酣睡無殘酒”的人生公元1127是宋代歷史的轉折點,也是李清照人生的轉折點。金軍攻取汴京,趙霽、趙桓攻取北地。趙構匆忙南逃,在南宋建立了壹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變化使詩人從前期悠閑的求學生活轉變為後期的漂泊生活。這種苦澀的經歷豐富了她後來的創作,使其散發出積極的光芒,這是她早期創作所無法比擬的”。
“靖康之變”後,災難接踵而至。首先,丈夫的去世對她打擊很大。然後大量的書畫珍品在戰火中“散成雲煙”;然後他被誣告通敵。“侯(趙明誠)急用時,學士張飛青帶玉壺來見侯,手提。事實上,它很珍貴。不知道是誰傳的,就說有‘授金’之語。或者也有秘密。”更讓她傷心的是,字畫墨水被偷了;“獎金”案發生後,市場上壹些無恥之徒制造了她“再婚”的謠言。李清照南渡後,失去了所愛的壹切,晚年過著孤獨而苦澀的生活。國家的毀滅,災難和折磨使他後期的寫作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前期有了明顯的不同。
時代和社會的大動蕩,往往會改變壹個人的人生命運,從而改變壹個人的情感心境。靖康之難,把李清照從溫暖的閨閣書房扔進了漂泊的流民中,讓她嘗到了分離的痛苦。她丈夫的去世給了她沈重的精神打擊。然而,生活的不幸,命運的殘酷,都改變不了她對丈夫深沈執著的愛。在守寡的幾十年裏,她用自己對亡夫的深切記憶和愛,支撐著自己的生活,安慰著自己的靈魂。李清照後期的作品,大多是對甜蜜愛情和幸福往事的回憶。如:“當年,我中了獎,我抽了袖子,我和熱鬧的火堆分享茶。..................................................................................................................................................................................(《調人方婷》);”舊天氣舊衣服,只有感情不像老家的時候。"(《南歌子》)等等。詩人可以揚起生命的風帆,在悲劇世界裏繼續航行的力量,來自於對亡夫始終不渝的愛情支持。然而時過境遷,美好的回憶和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感情不像老家的。“她從前期期盼丈夫的輕快優美的文字,變成了壹首沈重、悲涼、含淚的生死情歌。如《孤獨的鵝》:
藤床上的紙帳篷睡覺。我不能不假思索地說出來。沈香時斷時續玉爐冷,我的感情如水。笛聲三響,梅花斷了,春意盎然。小風稀雨也沙沙作響。催人淚下。風笛人去玉樓,斷腸人倚。壹折就值壹大筆錢,沒人送。
死亡和分離,感受自然不同。畢竟生命暫時離去後仍有重逢的希望,但死亡的告別只是逝者的悼念之靈。在之前的《壹截梅》中,詩人“獨赴藍舟”,期待“誰送雲錦書”。雖然有壹些辛酸和悲傷,但他畢竟充滿希望。如今“風笛人去玉樓”,過去“倚”梅賞月的人都不見了。他們要折梅子,有“沒人送”。相比之下,孤獨和悲傷的感覺令人心碎。人與人永遠分離,對亡夫的思念更是刻骨銘心。命運的變遷,苦難的煎熬,生死的分離,都沒有改變李清照對愛情的專壹,只是她的心境從“無情”變成了“斷腸”,她的文字從明亮歡快變成了陰郁凝重。意象群,以紅花、蒼月、綠葉等鮮艷的色彩,換成了蕭瑟淒涼的意象群,表現了她內心的孤獨。
晚年的《聲慢》是李清照後期詞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壹首獻給亡夫的情歌;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三杯兩杯淡酒,怎麽可能打得過他,風裏來晚了?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挑他們?看著窗戶,
怎麽能壹個人黑!梧桐更瀟瀟,壹點壹點。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在詞的開頭使用了壹系列重疊的詞,非常悠揚,給整個詞壹種沈重悲傷的氣氛。蕭瑟的黃昏裏,詩人在尋找遺失在夢裏的往事,而他們在“還鄉堂”喝茶讀書歡笑的日子卻壹去不復返了。晚年身體虛弱,禁不住晚風的侵襲。天空中的壹只大雁喚起了無限的悲傷。以前,大雁帶來的是“錦書”,是希望,是愛,現在卻引起了無盡的失望和悲傷。曾幾何時,我看到菊花“比黃花瘦”,卻不失瀟灑自戀。現在“黃花滿地堆”,雕零雕零,寓意生命將死的悲傷。以前的“黃昏後東裏酒吧喝酒”,蕭條中還有些情緒,現在卻獨自坐在窗邊,聽著梧桐的細雨,壹點壹點敲打著痛徹心扉。這種情感歷程的變化既是詩人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情”字從前期王符的詩到後期他的情歌,貫穿了整個,但前期王符的詩中有希望,有期待,所以風格清淡而優美。經過後期的大變故,李清照從壹個終日望樓前流水、凝神凝望的閨閣少婦,變成了壹個愁容滿面、淚流滿面的暮年“亡女”,唱出了壹首永遠分離的生死情歌,風格自然也變得陰郁悲涼。
在後期作品中,李清照和杜南其他詞人壹樣,也在為拯救而吶喊。他的作品中滲透著對社會現實生活的關註,將個人失落的苦悶與戰火紛飛時代民族和社會的苦難緊密結合在壹起,作品悲涼壓抑。“文字表達感情主要以柔為主。李清照握筆如詞,破壞剛柔並濟。主要風格是婉約。其顯著特點是作品還反映了國家滅亡、家族滅亡的生命體驗感,表達了愛國情懷。”李清照詞中鄉愁與憂國緊密結合。因為他的家鄉在北方,而北方已經淪陷了,想家就意味著思念國家,盼望回到家鄉就意味著盼望祖國和山川的收復。這種感覺既是個人的,也是家庭的,但顯然並不局限於個人的家庭,時代的脈搏在其中跳動,人民的聲音在其中得到體現,這在後來的很多作品中都非常突出。如《武陵春天》:
風已止住塵埃,香花已開盡,夜裏梳頭已倦。物是人非萬物,淚先流。據說雙溪泉還是不錯的,也打算做獨木舟。恐怕船承載不了多少心事。
著名景點雙溪的春天,景色絢爛,但經歷了墜落之痛的詩人,卻是悲傷而沈重的。連雙溪的船尾船都“扛不住”這種“擔心”可見物是山河之痛,哀思有多深。
另壹個例子是永裕樂:
夕陽融金,暮雲合,人在何處。染柳煙,吹梅笛怨,妳懂什麽春!元宵節天氣和合就沒有風雨嗎?來相見,賞寶馬,謝酒友詩。中州風華正茂,閨房多閑情。記得重點三到五。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楚。現在我很憔悴,刮風結霜,晚上不敢出門。不如聽人在簾下笑。
這個詞的第壹部電影,渲染了元宵節春光明媚。接下來的片子先描述了汴京女子在南渡前穿戴整齊,歡度元宵節,然後描述了現在處於壹種事務狀態,歷盡艱辛,無心享受的孤獨心情。相比之下,無法贏得國家的人生體驗這種感覺的內心苦澀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命運的變化,李清照自覺不自覺地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來反映時代的動蕩和混亂,通過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來表現山川的現實,並以對日常生活的微妙親切感情來表達對祖國的深切思念。視野逐漸擴大,不像前朝只停留在狹窄的個人空間,從而增強了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