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騰沖詩歌

騰沖詩歌

風箏的傳說

清明節有放風箏以驅除厄運的習俗。

清明時節,萬裏晴空,微風習習,草木萌動,正是放風箏的好時機。放風箏壹般被認為是壹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它還包含了壹個古老的習俗——“不吉利”。於是,風箏也成了古代人在節日裏辟邪的護身符。

風箏的制作及其名稱的由來有著悠久的歷史內涵。風箏因其聲音像“箏”而得名。相傳五代時,有壹個叫葉莉的人把竹笛綁在風箏上,微風吹過,嗡嗡作響,很像“鄭錚”的聲音,因此得名風箏。中國風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據說魯班大師曾經用木頭和竹子制作風箏。《莫··文》中“公敗者伐竹木,以為是鵲,三日後飛去……”是關於風箏的早期記錄。在紙發明之前,風箏是用木頭做的,看起來像“喜鵲”、“風箏”、“三天不下雨”,說明制作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在漢代,出現了壹種用竹子制成的“風箏”,用紙糊和繩子抓住,放在空中。在繁榮的唐朝,制作風箏的工藝得到了進壹步的改進。高皎在《風箏》詩中描述:“入夜,靜弦聲藍,宮商信風,恰如壹曲,卻被風吹得走調。”到了清代,風箏制作工藝更加完善,形成了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風箏產地。現在的風箏形式多樣,聲音更加悠揚。濰坊的風箏也飛上了國際市場。近年來,每到清明節前,都會舉辦國際風箏節,中外賓客雲集,熱鬧非凡。今天,放風箏已經成為壹種高雅的娛樂。

但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技不發達,人們無力抵禦疾病和各種自然災害,所以祈求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在放風箏時是“不吉利”的。人們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風箏上,然後放在天上,再故意剪斷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可以放下“厄運”,交好運,從而達到“消災解難”的目的。因為放風箏是不吉利的,不管風箏多麽精致漂亮,都要剪斷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是有禁忌的,就是別人放飛的風箏不能撿回來重放,否則會“不吉利”。

曹雪芹在《紅樓夢》七十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飛蟹、美人、大魚、織蝠、鳳凰、沙燕等風箏的場景。可以說,此時中國的玩具風箏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時期開始,中國風箏傳播到世界各地,首先是東南亞國家,如朝鮮、日本和馬來亞,然後是歐洲和美洲。在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向那裏的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雷夫、德國的利林道爾,最後萊特兄弟在美國成功制造出最早的能夠載人的飛機。

因此,美國華盛頓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大廳裏掛著壹只中國風箏。旁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北京沙燕風箏

北京有很多種風箏。據說曹雪芹的《南北試風箏記》中有40多種系法,現存的壹本《北平風箏書》中就收藏了200多種北京風箏。

在北京的眾多風箏中,有壹種風箏的性能最好,在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那就是形似“大”字的“沙燕兒”(或“紮燕兒”、“沙燕兒”)。

“沙燕兒”的頭部是燕子頭部的平面變形。它眉毛上揚,眼神有神,被賦予了人類的感情。再加上那壹對剪刀尾巴,讓人看起來像燕子。它比真的燕子更可愛,人們按照大家喜歡的“大胖小子”把它紮成了肥沙燕和幼燕;而據苗條婀娜的姑娘說,她成了“瘦沙燕”。

按照恩愛夫妻的說法,他們被綁成了“兩翼燕子”。人們在沙燕的腋窩、腰關節、胸部和尾羽上添加蝙蝠、桃子和牡丹等吉祥圖案,以象征幸福、長壽和財富...

就這樣,人們把壹只原本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五彩繽紛、活潑可愛、充滿人類精神的小燕子。經歷了從模仿到模仿,從模仿到擬人,從擬人到超人這樣壹個發展過程,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節目。在這個節目中,它可以千變萬化,包含極其廣泛豐富的內涵,但又總是千篇壹律,讓人壹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

“沙燕兒”的結構簡單,只有五根竹條作為主骨架,上下竹條兩端彎曲成翅膀,形成壹個特殊的“口袋”。這使得沙燕兒在風輕的時候能夠起來,風大的時候能夠穩定,飛行性能優於其他類型的風箏。由“沙燕兒”演變而來的風箏種類繁多,遍布全國各地。例如,山東濰坊的硬翅魚和綽號為“跑破鞋”的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輪盆”;南通的《五聲鼴鼠》等等。

天津軟翼風箏

天津的風箏種類很多,但以軟翅為主。利用軟翼結構,我們不僅可以制作飛鳥或昆蟲的翅膀,還可以制作仙女人物周圍漂浮的雲彩,金魚周圍遊動的鰭,或者勇士身後漂浮的旗幟……而且許多小軟翼可以排列在壹起,形成壹個大風箏。例如,它是由許多蝴蝶圍繞著花朵組成的。“百花齊放”,多只鳥圍繞鳳凰形成“百鳥朝鳳”等等。

在飛行技巧上,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比如在壹條主線上,十幾只甚至十幾只燕子由多條支線連接起來,圍著主線放起來跳舞,互相嬉戲,可以混淆稱為“群燕”。

天津風箏的結構特點是“扣楔”、“拆解”、“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都是“楔”和“銷”的組合,不需要用線綁。結構精巧,壹個大風箏可以拆開折疊,放進壹個小盒子裏,方便攜帶。棉紙在模具裏粘成薄殼做各種風箏的頭,不受紙糊的限制。它重量輕,外形美觀。這叫“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以及福壽喜形的風箏,也堪稱壹絕。

天津的風箏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楊柳青年畫《十大美鳶放風箏》可以證明風箏有十種,如串燈籠、飛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已故風箏藝術家魏元泰對天津風箏制作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從事風箏制作70多年,先後研制出平拍風箏、圓形立體風箏、軟翼風箏,還創作出折翼風箏。作品獲得巴拿馬世博會金獎1914,為天津風箏爭光。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淡雅,工藝精細。箏的表面大部分是由絲綢制成的,既輕又結實。骨架由竹子制成,質地細膩,截面長,彈性大,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造型更加優美,繪畫更加精美。賞心悅目,可以放在室內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瑰寶。

山東長線風箏

山東風箏歷史悠久,其中以濰縣(今濰坊)最為著名。在有壹句詩:“紙花漫天飛似雪,嬌媚少女蕩來蕩去,彩羅裙隨風蕩,蝴蝶爭春。”《威縣誌》也記:“清明,小孩子做紙勺,蕩秋千的玩法各異。除了鶴、燕子、蝴蝶、蟬之外,它們還充當各種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匠心獨運。

濰坊風箏有三種基本造型:繩形、硬翅形和簡形,其中蜈蚣形最為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現在已經發展到很多品種,從可以放在手掌裏的小的到幾百米長的大的,形狀顏色各異,從簡單的白紙糊和紅紙糊的蜈蚣風箏,到五彩金銀的九頭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兩條玩珠龍,到三條龍在空中的“Y”字形、之字形飛行,真的是千變萬化,“充滿匠心”。

濰坊的長繩風箏除了蜈蚣,還有不同的題材。比如《梁山100單八將》,就是把梁山的108個好漢,看起來各不相同,栩栩如生,放在天上組成壹個隊伍,各持壹件兵器,迎風飄揚。這個時候,妳可能會隱約感覺到有壹個鼓點在沖陣,好像他們就要出發去打大宋的基礎了...

1984年4月,壹只巨大的龍首蜈蚣被立在了濰坊北海沙灘上。其頭高4m,身長4m,腰徑1.2m,身長320m,為當時國內最大。

南通六角鷂

南通地處黃海,長江以北,被古人稱為“渭南北海西端”。這裏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壹,盛產全國獨壹無二的榕樹。鷂巨大而扁平如板,以六邊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為壹系列星形南通風箏。鷂式外觀簡潔,畫工精細。它配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大小不壹的哨口。飛行時發出不同的聲音,組合成壹首雄壯的空中交響曲,猶如壹隊飛機橫掃空中,震耳欲聾,如洶湧的江海洶湧澎湃。南通的造型風箏,以如臯為代表,集燈籠、繪畫、風箏於壹體。與北派風箏相比,更加精致、靈活、美觀。

從前,在南通放風箏是村民們的壹件大事。放風箏之前要在大廳裏提供,有香有紙馬,畢恭畢敬。放飛時,要由壹個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老手當“頭把兒”,十幾個人拉著繩子,壹群人牽著風箏飛,這叫“拋”。如果風箏飛上天空,人們會歡呼打雷,認為這預示著壹年豐收,萬事如意!他們認為風箏上的哨子可以震驚世界,嚇走惡魔。但如果風箏斷了線,就會不吉利,掉下來或者落在別人家,這就是“壞事”。這就是燒市場,磕頭燒香,然後把風箏撕碎,扔到河灘或者墳地裏。

最有意思的是,不允許女性跨越或踩放風箏線,否則就飛不起來!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迷信色彩。

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了擺脫城市的嘈雜環境,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尋找壹種自然與格調相結合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方式,放風箏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風箏熱持續了很長時間。

詩意

紙風箏

(宋)寇準

方靜的飛翔力在藍天和秋天裏依然很弱。

涼風終於可以托住白雲飛了。

作者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詩人。宋太宗為秀才時,擢升為相,與唐太宗嘉治,同

比魏徵更好。寇準死後,宋仁宗謚號忠義。

寇準受晚唐詩風的影響,其詩優美而深邃。寇仲-程的詩集有三冊。上面引用的五言絕句是真是假

這壹集原引,有待考證。

詩名雖為“紙鳶”,但詩中未見“紙鳶”二字,連紙鳶的形象也未見。詩人打算借物寫作。

風景,形成風景來表達感情。“藍天”指的是天和地。第壹句話是關於環境,氛圍和妳能看到的:初秋的晴空,風不大,風箏

高飛是困難的。後壹句,我做白日夢,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借用風箏只有借助風才能借雲飛翔的現象,表達人需要依靠它才能出人頭地的感覺。

嘆氣。

官村同曦Xi商

(宋)陸路旅遊

竹馬搖搖晃晃地沖向瑙。

風箏霸氣十足,隨風呼嘯。

作者陸遊(1125-1210),南宋著名詩人,越州殷珊人。他出生於

壹個從“寒門苦讀”提拔起來的官家,從小孜孜不倦地學習,壹生主張抗金、復興,卻屢遭排擠、罷黜。

單鑫永遠不允許為國家效力。陸遊的作品極其豐富。80歲時,他仍然創作詩歌,有近萬首,包括《陸放翁全集》。這句話

從什麽卷,還有待考證。

宋代兒童遊戲豐富多彩。詩中寫了兩種遊戲,壹種是騎竹馬;壹個是放風箏。竹馬在地上。

跑來跑去,蕩來蕩去,連人帶“馬”都沖進了泥塘,很讓人失望;風箏在空中飛翔,左右搖擺,再飛翔。

叫,很囂張。值得註意的是,當詩人寫風箏與風的關系時,他的技巧是不同的。他沒有說風箏是靠風飛的,但是

據說風箏把峰峰高高地舉在空中。在這裏,作者以風箏為主體,把它當作壹個有生命的東西,真正把風箏帶活了。

讀到這首詩,我不禁想起了今天在日本仍然流行的《鬥風箏》。鬥風箏多為長方形硬板,從後面拉。

瓦當形,縱或橫,畫簡潔明快,不紮尾,背上系弓弦。帶著強風,它飛向天空,左右狂奔,嗡嗡作響。

很多風箏同時起飛,不是避免碰撞和糾纏,而是互相打鬥,互相“割線”。壹旦線斷了,就讓它飛吧。最後,誰?

誰留在空中,誰就是勝利者。現場有呂翁詩的氣勢。

紙風箏

(宋)王陵

誰作輕鳶而強從遠處看,似乎以為鳥不在多。

只要拿壹根線,隨風而去,傻瓜就會仰面而視

可能不是因為藍天,但我可以壹整天都很安全

很難笑著殺死彭。

王陵(1032-1059),北宋詩人,原籍元成(今河北大名縣)。他的父母在他五歲時去世,他跟隨他的叔祖父。

他住在廣陵(今揚州),長大後以教書為生。王靈才28歲去世。他的詩構思新穎,措辭犀利。1980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有***21卷詩文。這首詩是否引自王尚待考證。

“端”是古代布帛的量,壹尺八尺為壹端。“無窮無盡”的意思是不多也不遠。放風箏的人不壹定

因為鳥飛不遠,所以放風箏是為了在空中增添壯觀的風景。但是作者想了想又說,很明顯他把風箏當成了。

把它當成壹只鳥。看風箏靠線和風飛向天空。雖然不壹定能到達極高的天空,但可以結束。

太陽飛了很久,連萬裏裏據說飛了九次的大鵬鳥都沒有這種能力。

這是壹首從宏觀角度描寫風箏的詩。作者不寫風箏的形狀和顏色,甚至不寫風箏是如何飛的。但是

拓展豐富的想象力,寫出風箏最本質的特征——飛翔,用襯托、比較、誇張的方法,風箏飛翔的氣墊。

山香。飛得高,飛線角度大,穩定性強,正是當今風箏愛好者對作品的追求。

十只風箏

(袁)謝宗科

妳可以靠壹張紙飛。為什麽要霸道?

瘦骨嶙峋幾莖遠。羅斯在幾千英尺的地方完全陷入了危機。

雲和晴天,暖春,好雨和突然的風,瘋狂的事情越來越糟糕

高樹密林壹定要避開,糾纏到底。

半紙浮名送太虛禦風列子誰這樣?

高自誘非爬坡路適時放松

盛車景堯川風吹影飄仙情侶拖露裙

裸體兒童在世界各地漫遊很有趣。

自負,壹大早,整理線索,依賴他人

摩天的意思是利用風來炫耀尾靈。

看巷子盡頭,塵將碎。

為什麽要拖著它到處跑,用淋浴毀了春天?

壹場春情,壹場空飛,卻是壹只破天幕的風箏

贏了半天飛指的氣勢

花輕而流,溪在學,狂而落草。

皮開肉綻,絲絲纏繞的孩子們互相拍手大笑

* * *風太大爬不上去,然後回放幾下就回來了。

為什麽在整個設施中很難避免危險?

飄如素雲浮碧寒飄飄白鶴渡青山

遠眺春光,應無限探索,只覺閑散。

突然,我在眼前翻了壹張紙。

好像可以無限期避開全身的雨水。

很難防止掉下來的瓷磚直直的掉下來,而且是在黑暗中點著的。

春風力勸清明停園。

誰了解情況,然後瘋狂的鳶魚躍起看天?

五絲生命能把壹片葉子舉到空中。

俯仰大地,何苦呢,探索天空,卻是灰色的

徘徊於八極,求家,爭虛窗,借紙

踢秋千,打草,無心紙鳶,飄送蹤跡。

似追巢,燕聲如鐘。

大小以適當為主動,高低無意更騰沖。

趁春曉穿雲。

外面的秦征在哪裏?望著壹片片的吳雲。

盛裝,搖曳,飄帶,翡翠袖,搖曳,練裙

舞柳飛花虛幻,風美日動。

仙女真的控制著仙鶴來到彭朗香,壹邊遊蕩壹邊享受著逃群。

飄跡等雲藻通過虛形控制氣體。

在空中蕩來蕩去,曉曉從青寧運過來沒有任何障礙

畢竟要犯法,改春歸。

法界還是期待消除點綴。

——《詠物詩·卷二》

紙風箏

(袁)謝宗科

有多少孩子羨慕山澗雲開得穩的頻率?

壹個半張紙的元正在和別人較勁。

聲清,天藍,東風清,影遠。

誰說他沒有翅膀?回眸與高舉紅塵。

謝宗科,生老病死經歷不詳。1911年,清代乾隆刻《詠物詩》兩卷。《十只風箏》摘自該卷。另壹個“風箏”

“壹”,從風格上看,與“十只風箏”相似,但最初引自何處,尚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