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蘭亭序》祭祀侄兒有什麽特點?

《蘭亭序》祭祀侄兒有什麽特點?

兩本書解讀。

(壹)《蘭亭序》:雍和九歲,在桂疇。開春之初,他會在惠濟山中的蘭亭修東西。壹群聰明人從不失手,但有幾個又長又鹹。這裏有山有山,茂林有竹栽培;還有壹條清流湍急,左右倒影,以為是溪水,後面跟著壹排。雖不及絲竹之弦繁華,但足以談情說愛。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涼風習習,仰望宇宙之大,俯視品類之豐富,看著聽著就夠享受,相信可樂。淑女之相,投其壹生,或挽其臂,談其壹室;還是因為委托,讓海浪去吧。雖然選擇不壹樣,但冷靜是不壹樣的。當它對所遇到的事情感到高興時,它會暫時從自身中有所收獲,它會自給自足,而不知道老年時代的來臨。而他所厭倦的,他的感情是與時俱進的,他的感情是感傷的。我對此很高興,在投球之間,這已經成為過去,所以我仍然必須對此感到高興。情況是短暫短暫的,最後也會結束。古人雲:“生死為大。”好痛!每次看古人激動的原因,如果團結起來,就不會沒有哀痛,不能比作胸中之物。知道壹個死去的生命是壹個虛假的生日,彭其的毀滅是壹個錯誤。未來看現在,還是今天看過去。悲傷的丈夫!所以,人壹上市,就把自己說的話記錄下來。雖然世界不同,但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是壹體的。後來參觀的人也會對斯文印象深刻。

(2)祭侄稿:戊戌元年(戊戌元年)九月,庚午朔,初三,十三叔光祿,使,武官,都督,丹陽郡創建人侯振清,祭侄,賜其良醫紀智明之靈。但是,我很健康,我尊重年輕人的美德。我是胡璉的壹座寺廟,藍雨的壹個宮廷,我對人們的心很敏感。在黨的時期,他試圖與盜賊作鬥爭,說士兵違反了規則。父親敬業,常山為郡;我受命時,也在平原。我親愛的朋友愛我,我被傳;既然回來了,就可以開土門;土門壹開,兇多吉少。賊臣不救,孤城必圍。父死巢落,天不悔禍,誰來毒?想妳了怎麽救贖自己!唉,唉!我繼承了天則,把放牧河移到了山口。若春光明媚,妳再墜長山,妳帶著妳的第壹桿,妳隨我歸來。撫切,撼心撼面。只要聚會離得遠,帕爾就會住在僻靜的房子裏;靈魂知道,沒有長客。唉!尚義。

三、兩本入門書。

(1)《蘭亭序》:又名《蘭亭序》、《蘭亭序》、《河序》、《亭序》、《姿勢亭》。金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時任會稽刺史、右將軍的王羲之於農歷三月初三,與當地名人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聚會賦詩,共寫詩37首,為《蘭亭集序》。相傳此帖為王羲之書法愛好者李世民所作,為昭陵隨葬品。人們現在看到的是唐代馮承素的復制品。遊覽《蘭亭序》就像對待壹個優雅的人,像沐浴在清風中,像置身於秀場,沒有人的憤怒和霸氣,是壹種自然的氣息。真的很漂亮,純水無香,驚艷不倦。他的用筆清健,多變,環視呼應,筆勢生動,各法有備。“交錯的趣味來自輕松,而危險和危險相輔相成來自襯托”(歐陽鐘石評論)。雖然郭沫若先生在1965年《文物》第6期發表《從王謝墓誌銘的出土到《蘭亭序》的真偽》壹文,令書壇著名的“蘭亭之辯”無定論,但這壹考證並未損害《蘭亭序》在書法史上的輝煌地位。歷代眾多書法家以《蘭亭序》代代相傳。比如唐代的褚遂良、余士南,元代的趙,清代的八大山人,以及同時代的沙孟海、沈、陸等。或許是王羲之揮手時的“風和日麗,風和日麗”,讓他在對的時間裏吉祥;或許是“茂林修竹,流水”,讓人心生陶醉;或許是“人才薈萃,老少皆宜”,很精彩;也許是王羲之的詩造成的,酒和詩混在壹起。事後他又臨摹了幾次,但書法風氣不如原稿純正,於是《蘭亭序》流傳於世。

(2)《祭侄稿》:《祭侄稿》全稱嵇,是贊善大夫的祭侄。這本書寫於唐元年(公元758年)。麻紙,行書長28.2厘米,寬75.5厘米,23行,每行十壹兩個字,* * * 234個字。鐘上有“趙公子名”、“儒雅”、“清新裏”、“樞”、“清新裏幾叔”、“清新裏”的印章。曾被宋宣和內府、元、冼玉書、明、清、薛、王、清內府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犧牲的侄兒閆吉明而寫的。唐天寶十四年(775年),安祿山造反,平遠太守顏真卿從其弟常山太守顏杲卿處聯絡他抗擊叛軍。次年正月,義軍史思明攻占常山,顏杲卿和幼子相繼被捕,被殺,顏氏全家被殺三十余次。唐肅宗甘源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將紀明的第壹具屍骨運回河北,含淚寫下了這壹不朽的悼詞。作為對侄子的紀念,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可想而知。整卷不清爽不幹凈,字跡潦草倉促,塗抹刪改。貫穿整篇文章,悲憫慷慨的精神浮於紙末。作者開頭還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文筆勻稱厚重,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怒,直到“賊臣不救,孤城圍”,如火山生成,那裏波濤傾瀉,字體忽大忽小,行距寬窄,墨跡幹或潤,筆尖隱露,直到“唉”。文章開頭的凝重,結尾的淡忘,都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這個帖子是手稿,本來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是就是因為無意成書,所以字寫的飛揚靈動,跌宕起伏。《祭侄》的永恒價值在於其情感真摯,不論工作,無拘無束,奔放不羈,血淚與筆墨交融壹氣呵成,激情滿懷。《祭侄》是嚴陣-恰特最精彩的行書,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元稹後記曰:“為侄兒紀明所作手稿,天下第二好。”陳元申日說:“侄兒紀明的手稿,在千裏之外;蒼勁之時,夾雜著美:若刻,或若刻,其妙解,幾乎是天成。那時候不是講究以文為思,但字畫不等於功,卻是極功嗎?”《祭侄稿》作為晏殊著名的“三稿”之壹(另外兩稿為《爭座稿》、《告叔稿》),曾被收入宋、明、清三代刻本,但歷代模仿者並未意識到,褒揚不斷。

第四,兩本書的比較

(壹)兩者的歷史背景不同。王羲之是東晉人,那是壹個崇尚“美”的時代,這壹點可以從《世說新語》和金淑身上得到印證。東晉士紳喜歡研究老莊,向往絕對自由、優雅的精神生活。這種歷史背景和審美風尚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士紳階層,以及各種藝術,比如服飾、容止、音樂、藝術,當然還有書法。顏真卿是中唐人。眾所周知,唐朝以胖為美,崇尚“富麗堂皇”,有大量期望建功立業的詩詞為證,還有長安城內的大型建築,當然還有楊貴妃。顏真卿蒼勁有力的書法很好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審美取向。

(2)他們的心情不壹樣。通過閱讀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蘭亭序》是作者和許多朋友在森林裏遊歷,喝得酩酊大醉之後的壹部享樂之作,而且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王羲之用的是極好的紙和筆,壹代宗師在好心情的驅使下,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下,用好的工具,壹定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所謂“無興奮點,無恒心,無紀律性。”《祭侄稿》是在作者的哥哥和侄子被殺,自己不能去祭奠的情況下產生的。當時正是“安史之亂”,對國家的仇恨發自內心而不擇紙筆,所以自始至終都有悲憤之感。

(3)用的筆不壹樣。王羲之的《蘭亭序》以用筆為主,多為露筆,多變靈活,工整自然。因此,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的書法風格,清麗渾厚,秀麗挺拔,文筆嫵媚,優美傳神(本帖中有20個筆畫極其簡單的字,王羲之寫的字各有不同,沒有雷同之處),在中國書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顏真卿書《祭侄》以隱鋒為主,純用外拓法,勁健,柔中見剛,渴筆而作,而於波剛健,以鐵畫銀鉤,壹改初唐“二王”的習慣,將篆書、草書之趣融入行書,居於“二王”之列

(四)兩者的價值各有千秋。書法史上有壹個著名的論斷來概括各個繁榮時期的書法風格:“晉、唐尚法、宋尚義、元太”。其中,“金”和“商湯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所謂“韻”,指的是壹種韻味,壹種氛圍,壹種氣息,不用言語就能理解。所謂“法”,指的是規律,我們可以從作品的筆法、架子結構上直接了解。僅從《蘭亭序》和《祭侄》中認識王羲之和顏真卿是不完整的。把他們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比較,兩位大師是中國書法史上不朽的豐碑,後世幾乎無人能超越。之所以這麽說,是由中國書法的時代背景決定的:就中國書法而言,秦以前是“造字階段”,顏真卿時代是“造形階段”,顏真卿之後進入“風格階段”,無論風格如何變化,都逃脫不了“字”與“形”的糾纏,所以有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