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中的中午和晚上是什麽時候?

詩歌中的中午和晚上是什麽時候?

丁庚:舊時晚上八點左右,開始換班時開始鼓報,稱為“丁庚”。

古人壹移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是21到23點;第三更是23: 00到65438+淩晨0:00;四是1到3點;現在是3點到5點。

午夜時分,是夜晚最冷的時候。

古人對白晝和黑夜有不同的時間和名稱。白天叫“鐘”,夜晚叫“表”或“鼓”。

古代城鎮有鐘樓、鼓樓,早上要敲鐘報時,所以白天叫“幾點”。古人把夜晚分為五班,意思是除夕“壹夜連兩年,五班分兩年”。

守夜人敲梆子以點報時,故稱夜時為“更”;有些地方是用鼓來報時的,所以晚上的時間也叫“鼓”,所謂“幾個表日”或“幾個鼓日”都是這個意思。

擴展數據

鼓樓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亭閣,名為鄭起樓。直到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才在現在的位置重建。如今,鼓樓西邊有壹條“老鼓樓街”。

清朝接管了明朝所有的宮殿和寺廟。嘉慶五年(1800)鼓樓大修,再次肯定了其在城市中軸線北端的地位。據說鼓樓上有二十四面鼓,每面直徑約壹米半,都是用全牛皮做的。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鼓樓也被洗劫壹空。現在24面只剩下壹面,鼓面上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直到1924,鐘鼓樓才履行了向全城居民報時的職責。

鐘鼓樓的計時方法

最早的時候,鼓樓上有個銅鑄漏,據說是宋代傳下來的國寶。所謂缺口漏,就是利用水在大小不壹的銅鍋裏均勻滴落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據說當年有四個銅漏壺,從上到下的名字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吉、水首。漏壺之間有鈸神,並配有機械,能準時擊鈸,每次八擊,相當準。銅鍋經常加水是自然的,冬天註入溫水防止結冰。在清代,時間是以更香來計算的。

白天,鐘樓會在中午敲響。晚上鼓樓會報五班。第壹個表是晚上八點左右,報這個表叫“丁庚”。然後每班擊鼓壹次,每次十三下。二更大約是晚上十點,三更大約是半夜,四更大約是晚上兩點,五更大約是淩晨四點。

當時的文武百官聽到子夜的鼓聲後,都要準備起床。第四次夜鼓之後,他們不得不在午門外集合。第五次夜鼓後,他們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名為“海亭”的地上。

妳不僅要敲鼓,還要相應地敲鐘。第四更報“子正”,鐘要相應地響。這壹次,報時活動有了壹個特別的名字,叫做“亮鼓”。在“定庚”和“亮鼓”之間,每隔半小時(今天的整點),鐘樓就會獨自鳴鐘。

“丁庚”和“亮鼓”的擊鼓、撞鐘方法是:兩個守望者分別在鐘樓和鼓樓上,手持“孔明燈”,從遠處拍照作為信號(當年人們稱之為“對燈”),然後進入樓內分別擊鼓、撞鐘。擊和撞都采用“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十八”的節奏,重復兩次,計108次。前面敲鼓,後面敲鐘,會持續很久。

古代人和現代人計時方法不同,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現在壹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壹晝夜是12小時。12小時不是以壹、二、三、四來計算,而是以“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醜子”來計算

枝觀日法是古代漢族人用天幹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壹部分。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結合。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庚、辛、任的組合,地支是子醜毛寅辰巳在正午的運用。

古人搭配60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壹天。如果某壹天是甲子日,那麽甲子之後的日子依次推至鄂博、丙寅、丁卯等。甲子之前的日子被倒向了桂海、任旭、心有等地。

據說幹支觀日法始於商代。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到清代宣彤三年(公元1911),2600多年來,序列從未中斷或紊亂。

傳統上,中國使用的是官支年表和朝代年表。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已經有幾百年用於紀元。

清朝帝制崩潰後,孫中山從1912通電全國至1.2,開始使用公歷法和民國紀年法。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決定采用國際通用的公歷。但在民間歷書中,仍然使用幹支歷法。壹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遵循傳統的農歷計算。

幹支紀年法是商代歷法的最大成就,商代歷法是現今已知的世界上最長的紀年法。

所謂“月中之日”和“月中之日”都是公歷日期的表達方式,但壹個是說出來的,壹個是寫出來的,就像“星期幾”等同於“星期幾”。

中國新聞網-古人的計時習慣:夜晚的時間在五點鐘被稱為“更”或“鼓”。

百度百科-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