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陶淵明與杜甫

陶淵明與杜甫

陶淵明(365-427),或雲名隱,字淵。旬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誕生。中國東晉著名詩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傅的官員,他被封為長沙公爵。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親陶藝也當過太守。雖然陶淵明出身名門(史官說陶侃“看名門,俗而多樣”),但溫嶠甚至稱他為“河狗”。),但畢竟他也有顯赫的家世,但在他手裏,家業已經毀了。此外,他八歲喪父,以至於“寡而貧,居無仆妾,居井臼,而不舍。”為生活所迫,二十九歲為官,歷任州侍酒、軍、縣令。四十二歲時,他從彭澤縣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再也沒有做官。

東晉末年,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導致了宋朝的《易經左》。腐朽的門閥制度控制著整個社會的上層階級,貧困家庭的普通人發展事業極其困難。這對家破人亡、非宗親的陶淵明的人生道路和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壹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也有理想追求。“老師的教誨,不止雲隕落。四十而無知,不足為懼。”(《慕容》)“日月棄人,不可勝也。”(十二雜詩之二)看得出來他還是想做點什麽的,似乎仕途不能完全被生活所迫。另壹方面,他的理想被門閥之治扼殺,被貴族家庭的驕奢淫逸所厭惡,被官僚的逢迎所羞辱。雖然迫於生計,他幾次走上官位,但最終還是毅然隱退,投身自給自足,因為“他不能為了五鬥米而向村裏的孩子彎腰。”“命屬道,衣食固。不營,而求自保。”“老師有遺產,不愁窮。盼難捉,欲勤快。”這些詩真實地反映了他思想的變化。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使他的生活不同於壹般文人,他與勞動人民的接觸更多。農民“晨興月荷鋤”的生活,讓他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田家不苦,傅不可辭此難”和“相逢無雜言,路長在桑麻”,這些都讓他感到了生命的充實。因此,在玄學興盛、佛道盛行的東晉末年,陶淵明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和他所寫的大量田園詩,與當時文人的生活和作品有著本質的不同,是“過重而無味”的。因此,陶淵明及其作品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由於陶淵明的隱逸經歷和大量的田園詩,鐘嶸在他的詩中稱他為“隱逸詩人”,並把他視為“隱逸詩人派”。他的詩歌風格引起了人們的欽佩,這在後世成為了壹種潮流。杜甫《可惜了》詩:“放寬應是酒,無非是詩。這個意思是隱藏的,我生下來以後就要生了。”白居易題為《潯陽樓》的詩中寫道:“我壹直愛著陶彭澤,我自以為多麽高遠神秘。”阿清詩人在《談詩》中說:“陶的詩,心高氣爽,有壹種深沈而不矯揉造作。唐朝的祖師爺,王維有他的清純,孟浩然有他的閑適,褚光熙有他的質樸,魏有他的沖突,柳宗元有他的嚴謹。都是學閆濤的,彼此親近。”至於李白的感傷山水,“百篇爭酒詩”和蘇軾的壹壹章法,更顯陶淵明對後世文人的深遠影響。但在五四之前,大部分批評家只看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敬酒”、“熟時斟酒”,把他看成是壹個清雅恬靜的田園詩人,卻簡單地把他的詩風概括為“平淡”,這是對陶淵明及其詩風的壹種批判。陶詩歌思想內涵豐富,或歌頌農事之艱辛,或歌頌鄰裏情誼,或抒發時事之情,或抒發光陰荏苒、政績不彰的矛盾情懷,或借古諷今,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被評論界譽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謙先生,在後人眼中已經優雅了太久。但在全集中,他有時很摩登,說‘我願走在絲綢上,元素足以應付,悲愴克制,床前棄空委’。出乎意料的是,我想把自己變成壹只“哦,我的愛”的鞋子。雖然後來有人說我們因為止步於禮儀而未能攻到底,但那些放肆的告白是大膽的。是詩,除了評論界推崇的“悠然見南山”,也有“精衛題微木,海納百川”的。星田“為團結而舞,為堅強而留”的“金光閃耀”風格,證明了他不是整天整夜都在九霄雲外。是壹個誌存高遠,悠然觀南山的人。如果有取舍,那就不是壹個完整的人,如果被壓抑,那就更現實了。”(《無題草》)又說:“即使在過去,也沒有所謂的‘田園詩人’和‘山中詩人’,他們的詩完全淩駕於政治之上,完全超脫於人間。.....如果妳有詩,妳可以知道妳沒有忘記這個世界。"(《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酒的關系》)又說:"雖壹時忙,身在山中,心中有魏闕。如果妳既幫不上忙,也幫不上忙,妳的心裏會很難過。“(助文學,助閑文學)魯迅先生的論述壹針見血,指出了歷代批評家對陶淵明的誤解,還原了他詩歌的本來面目。事實上,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他的作品不可能與他所生活的社會無關。可以說陶淵明念念不忘時事。《敘酒》詩作於金作之後,以隱歌的手法記錄了武帝廢帝、弒君的歷史事件。《古詩九首》也是借古諷今,表明對時事的看法。《形神三首》對當時佛教形神不滅的哲學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的壹生雖然坎坷艱難,經歷了喪母、喪父、喪妹、火災、饑荒等壹系列打擊,但他依然“如枯木,心如止水”,關註生活社會,用詩歌反映他所生活的時代。他的詩裏有血淚,有噴湧的火山。他的詩歌是壹面鏡子,反映了晉宋之交的社會生活,同時也是他自己和他所處時代的深沈悲歌。

陶淵明的人生經歷決定了他詩歌的內容,也制約了他的創作風格。魏晉時期,文壇上浮華浮華之風甚盛,崇尚典雅、追求形式的唯美主義甚囂塵上,甚至到了“百字並用,爭奇鬥艷”的地步。陶淵明有著壹般文人不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體驗,與勞動人民有著諸多接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簡單自然。可以說,是生活給予了陶淵明極大的愛,使他在玄學盛行、唯美主義主導整個文壇的時代,形成了自己以清新、自然、模糊為基礎的獨特風格。蔣盈科說:“陶淵明超凡脫俗,他有獨壹無二的家世。他不是六朝人,所以詩不是六朝詩。”特殊的生活經歷是陶淵明創作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文學作品的豐富性決定了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陶詩歌的基調自然清新,但也不排除其詩歌風格激烈豪放的壹面。宋代詩人朱曾說:“人人都說陶淵明的詩平淡無奇。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以他們為榮,但他豪放不羈。露出真面目的是《荊軻頌》裏的壹篇文章。普通人怎麽會說出這種話?(《朱類》)陳若明說:“壹千年前,我以陶詩為閑,不知其意。朱只說《荊軻頌》裏的壹篇文章道出了來意。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喝酒、仿古、窮光蛋、讀山海經都不是目的,只是有點隱蔽。要品它的語氣,我覺得有點接近法語,但感覺意思不濃。”(《采吉堂古詩選》)黃文歡也說:“陶若素不可見。“它們都指出了陶詩歌風格的多樣性。陶的詩歌除了“金鋼怒目”的悲歌外,還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冷靜思考。他經常把事物引入詩中,借古諷今,使他的詩常常具有“筆墨之外的壹種恬靜婉約的精神,使人感到厭倦。"(《榕樹詩選》)雖然慷慨,卻毫無新意,這也許是詩評家談論陶詩歌風格帶有自然平淡的原因之壹。對陶詩歌風格的片面理解,甚至導致了許多作家壹味追求所謂的“平淡自然”,卻又不得要領,壹味地講故事,以事為詩,以致味同嚼蠟。唐代白居易壹生寫詩三千余首,以陶詩的平淡為標準,“淫雅,無壹字”。(《答詩》序)結果太直太露,既無骨血,又無意境。雖然後人評價他的詩可以用壹個老太婆來解釋,但畢竟詩不是民間故事,缺乏“意蘊”和“意在韻外”的詩是沒有生命的。白居易自己也坦言,他的詩在當時並不流行。他說:“詩變得無味,許多人對它嗤之以鼻。上奇降韻,下太拙言。總是時不時的唱,唱墨而思。蘇州和彭澤跟我不壹樣。此外,愛它的人,只有魏源。“頗有知己難求的感覺。事實上,自中唐元稹、白居易以來,由於片面追求詩歌的質樸、質樸,忽略了詩歌的藝術特征,導致宋詩的同音化,最終被詞所取代。這不能不說是詩學理論家在理論取向上的嚴重錯誤。而且以平淡來評判陶詩的藝術風格,也有損陶詩的審美價值。

陶淵明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但他為數不多的雜文和詞也是清新深情的。《五六先生傳》是他的短篇傳記,全文不到200字,卻以筆墨精粹、略帶調侃自嘲的筆調刻畫了詩人的人物形象。《桃花源記》是千古名作。短短300多字,為我們勾勒了壹幅理想社會的人生畫卷,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詞多為抒情小品,樸實無華,與他的詩文相壹致。如《歸Xi詞》描寫了他迷路的喜悅和小鳥歸向老林的急切:“船在空中吹衣,風在飄動,問招人前路,恨天明。是宇宙的追求,是宇宙的喜悅,是宇宙的奔湧,“雲無心出洞,鳥倦飛知”,是“木之欣欣向榮,春水始流”。雖然是鋪陳出來的,但並不復雜,抒情深刻,很自然。

杜甫出生在壹個儒家家庭。他年輕時接受了傳統儒家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致力於“至君堯舜,後至使俗清”(《魏作成二十二韻》)。然而,殘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在漢奸李的操縱下,天寶六年中考以“野無遺風”之名不光彩收場,致使這位有抱負的詩人顏面盡失,落在長安之後。幾年後,“安史之亂”讓詩人再次遭受混亂之苦,賊長安親眼目睹了“雖國破山河忍,草木春回”的亡國景象,領略了滄海桑田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創傷。從此,詩人移居西南,死於貧困。

杜甫始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關心人民的生活狀況,用充滿血淚的歌聲,傳達壹個時代的苦難和壹個儒家的良知與勇氣。他的詩歌以其“沈郁頓挫”的獨特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壹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郁頓挫是對杜甫早年創作風格的壹種描述。他在《入雕賦表》中說:“我雖不先傳六經,隨時沈郁敏捷,但楊雄、高美,不亞於他人。”後來,當他歷經戰亂,飽嘗人民的艱難困苦,在詩歌中表現出難以抑制的悲涼,創作日趨成熟時,他用“苦悶、失意”來概括自己的詩風。抑郁,表面深沈而停滯,表現為有節奏的起伏和曲折。它涉及詩歌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內部結構中沈重的飽滿感和外部結構中受控的動蕩感和彈性。其中,沈郁是指文學思維的深層意蘊,頓挫是指語調的抑揚頓挫;而“沈郁”又有沈郁憂郁的另壹層含義,具有深怒、潛氣內化、抑揚頓挫、格律嚴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