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中常用的閉句方法

詩歌中常用的閉句方法

詩歌的結尾歷來為詩人所重視,因為它是壹句話,總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是很多詩歌的點睛之筆。這裏只介紹三個常見的句子。

詩歌中常見的結句方式有三種,即以景結情、以復景結句和議論。

1,用風景結情懷(簡稱風景結)

所謂“以景結情”,就是詩的前半部分抒情,最後全詩以寫景收尾。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在抒情的臨界點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其中蘊含著無窮的意義。有很強的穿透力。

比如戴樹倫的《三閭寺》說:“元香不息,屈子何須怨?秋風起日落,有蕭蕭楓林。”詩的前兩句懸在空中,用哀嘆之筆抒發情感,寫出了屈子壹生的悲憤無以復加。似乎很難繼續下去。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別出心裁地寫出了這樣的風景:“秋風起黃昏,樹梢颯颯”。這兩句話無意,卻讓人感受到無盡的辛酸和無限的深情,可謂傳神入骨。

如孟浩然的《建德夜泊》:“我的小船在霧泊中前行,白晝漸暗,舊日的回憶開始了。世界是多麽廣闊,樹木離天堂是多麽近,月亮離水面是多麽近!. "用壹兩句話寫事情和感受,已經透露出了“愁”字,看來下壹步就是用正面的方式寫愁了。但詩人將筆觸轉向風景,巧妙地將感情與風景捆綁在壹起,在風景中蘊含著無盡的意義。沈德潛評價說:“後半寫風景,客憂己。”

我們再來看王昌齡的《從軍》(下):“琵琶舞新音,永遠是關山留舊情。止不住聽亂,高秋月照長城。”前三句用音樂抒情,最後壹句輕啟,全詩匯聚了瑰麗悲涼的場景,情不自禁,意不盡。這種與現場的感覺,真的可以用“壹枝獨秀”來形容。

2.復雜場景(簡稱復雜)

所謂“有情結的風景”,就是詩的前半部分主要用來寫風景,而不是談愛情,只有在全詩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加上抒情的壹筆。這種手法的妙處在於:畫龍點睛,壹筆帶過全詩,使詩前半部分所寫的景物變得主觀而感性,令人回味無窮。

請讀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在如畫的江面上,山看夜晴空。在兩條河流之間,壹湖壹湖的像壹面明亮的鏡子;河上的兩座橋看起來像從天而降的彩虹。橘林柚在炊煙的冷煙中映襯;秋意無邊,梧桐也已顯得蒼老。誰到北樓,誰感激風。”詩的前六句,詩人看到了登上謝朓北樓時的情景,後兩句表達的苦悶與孤獨,讓讀者嘗到了前六句的“秋味”。

再比如寇準的《江南春》:“浪得煙霞,劉依依。孤村草遠,杏花斜陽飛。江南春盡斷腸,平滿汀州人不歸。”這個詞的前四句描寫風景,後兩句直接表達感情,讓表達的感情隨著復雜的風景由隱到顯,真的是畫龍點睛。

再比如王雨城的《小紅唇》。“雨恨雲愁,江南尚稱美人。水鄉魚市,壹縷孤煙。

天空是壯麗的,遠處像壹首曲子。人生,在這個時候,誰會有依靠的意義。“前半部分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江南的雨景,最後壹句歌詞喚醒了整個詞,讓讀者回憶起前面寫的場景所蘊含的深情:有建功立業的雄心,也有不被理解的孤獨和陰郁。

3、討論結論

所謂“討論結論”也是常見的結尾方式之壹。通常在前面對場景或事物進行大規模的描述,在最後表達對事物的感受和評論。

題西林壁[宋]蘇軾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前兩句“側看山為峰,遠近不同”,其實寫的是妳遊山的所見所聞。廬山是壹座丘陵溝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山。遊客位於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這兩句話概括並生動地寫出了廬山的千姿百態。

最後兩句“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現場講道理,談遊山的心得。為什麽鑒定不出廬山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的中部,視野被廬山的群峰所限制,只看到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谷,是片面的,必然是片面的。富含深刻的哲理。

泰成堂劉禹錫

六代臺城爭奇鬥艷,春天做愛是最奢侈的。

千家萬戶都成了雜草,只因為壹朵後院的花。

六朝的皇帝以奢侈和放蕩著稱,尤其是最後壹個皇帝陳後主。在奢華的臺城,他建了三座高達數十尺的亭子,分別是齊傑、林春和王獻。終日倚玉不理朝政。他還創作了壹首新歌《玉樹後庭花》,並填上了淫穢的文字,讓萬千美女載歌載舞。怎知擊前,隋兵已近鬥門,樓上紅燈,樓下戰連。金粉南朝就在這種頹廢聲中結束了。

這首懷古詩以舊都金陵的核心——臺城為主題,這裏是六朝帝王從政居住的地方,寄托了無限的哀思過去、痛定思痛的情懷。懷舊詩中往往需要表達觀點,但這首詩並不做抽象的評論,而是將評論與具體的意象結合起來,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讓嚴肅的歷史教訓化為震撼心靈的具體意象,讓詩具有無窮魅力,讓人深思遐想。讀者根本不會感受到詩人對古代事物煩躁的評論,反而能體會到美的享受。

王夫之《夕陽紅序》說“情與景,名為二,實不可分。上帝對詩人是無限的。”

景物交融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追求。以上列舉了三種常見的斷句方式,我們在創作中很自然也很不自然地使用。總結壹下,就是為了方便掌握和提高。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讓我們慢慢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