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在《中國文學史綱要》壹書中介紹了司馬遷。魯迅說:“梁武帝是秀才,賦有莫若司馬相如,文若司馬遷。”
司馬遷寫了壹篇“不囿於史學方法,不囿於文字,而源於感情,發自內心”的文章,所以《史記》可以算是“史家絕唱,無韻離騷。”魯迅的評價,成了《史記》評點中不朽的名言。
2.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是死的意義不同。中國古代有個叫司馬遷的文學家說‘人固有壹死,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為法西斯而努力,為剝削壓迫人民者而死輕於鴻毛。"毛澤東很欣賞司馬遷,認為"司馬遷遍遊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蘭名山大川,心胸卻是寬廣的"。
3.郭沫若特別欣賞司馬遷的文采。他說:“司馬遷這位歷史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史記》不亞於壹部中國古代史詩,也可以是壹部歷史小說集。”
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廟題詞中,稱贊司馬遷“文章傑出”,“追父之功”。由此,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成就極高。
4.翦伯贊認為司馬遷是中國史學的奠基人,《史記》是壹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他說:“中國的歷史從西漢開始成為壹門獨立的學問,這門學問的創始人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起點上的不朽豐碑。”
他還說:“史記雖然是傳記,卻是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司馬遷“幾乎註意到了歷史上每壹個階層、每壹個角落、社會每壹個方面的動態,並給予了具體而生動的描述。”所以我認為,《史記》是中國第壹部大型社會史。
5.鄭振鐸認為,從司馬遷開始,歷史就被視為時代的百科全書,所以司馬遷所取的資料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戰爭、學術界,他的人脈範圍極其廣泛。所謂的“文學史”往往被網絡收錄在這本包羅萬象的“時代百科全書”中。
擴展數據:
後人紀念:
陜西省韓城市以南,梁山北端有壹座供奉司馬遷的建築,俯瞰黃河。這裏修建的司馬遷祠,始於西晉永嘉四年(310)。縣長建造了石室,豎立了紀念碑,種植了柏樹。西晉懷帝司馬遲,祭司馬遷同姓。北宋宣和七年(1125),對墓墻進行了修繕,修建了寢宮、寺廟和山門。
後來在元明清時期不斷修繕重建,成為今天的祠堂。在司馬遷祠的寢宮後面,有司馬遷墓。其實這並不是壹座陪葬墓,而是後人所建,西晉時所修。現存的圓形土墩高2.15米,周長13.19米,墻體用八卦和花紋磚鋪成。墳墓上方是壹棵有五根樹枝的大柏樹。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司馬遷(西漢歷史學家、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