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詩、詞、賦、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擅長書法和繪畫。他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公認的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人之壹。他的散文和歐陽修並稱為甌塑;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合稱蘇辛;書法被列為北宋四大書家之壹:蘇、黃、米、蔡。他的畫開創了湖州畫派。
全詩如下:
從山脊的側面看,距離是不同的。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翻譯如下: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山巒起伏,群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和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面貌。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在廬山。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宗申元豐七年(1084)從黃州(今湖北黃岡)遷至汝州(今河南臨汝)。去汝州時,途經九江,與友人遊廬山。壯麗的景觀引發了旺盛宏偉的想法,於是我寫了幾首關於廬山的詩。標題西林壁是遊覽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留守東坡先生年譜,可得知此詩作於元豐七年五月。
作品欣賞
這首詩的含義非常深刻,但使用的語言卻極其簡單。簡單明了是蘇軾的語言特色之壹。蘇軾寫詩沒有雕琢的習慣。詩人追求的是用簡單流暢的語言表達壹種清新前所未有的意境;而這種意境,不時閃爍著哲學的光芒。
從這首詩來看,語言表達簡潔,但內涵豐富。換句話說,詩歌語言本身就是形象與邏輯的高度統壹。
在四首詩中,詩人大致描述了廬山的意象特征,同時準確地指出了看山無關緊要的原因。明亮的感性和清晰的理性交織在壹起,互為因果,於是詩歌的意象升華為理性領域的典型,這也是人們千百次把後兩句話當作哲學警句的原因。
百度百科-標題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