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課教的壹首短詩《跳跳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梁王蕭統編的古詩十九首之壹,稱為五言詩冠。就像《詩經》壹樣,《古詩十九首》表達了許多愛恨情仇的情感。其實這也是靈魂的覺醒,這種情感表達的美也是難以形容的。所以涉及到短詩教學的通常思路,即把這首10的短詩放在文化背景中,放在詩歌的長河中,放在審美坐標中,引導學生去解讀和領悟。
現在我就說說我的四個教學設計,三個追求,兩個遺憾。
第壹個教學設計:神話切入。《壹路牛郎星》依托的是壹個眾所周知的神話傳說。所以壹開始我就開門見山的問了:《牛郎星》用了牛郎織女美麗而悲傷的愛情神話傳說。妳認為這樣寫再見的好處是什麽?這個問題解決的表面問題是《遙遠的牛郎星》的主題和大意,但實際上觸及了神話傳說在文學中的地位。這種舉重若輕的輕松,讓學生不畏艱難,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相關的優秀作品,打聽神話經典甚至浪漫派,從而對學生的積累和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但絕不能挖深挖透,只能抓表面,還必須在紅爐裏造壹點雪,使之不留痕跡。重疊的美主要體現在音韻上,所以在設計這個教學環節的時候,要通過閱讀來體會和感受。第壹,在反復閱讀中欣賞。第二,把這種感覺用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教師幫助學生升華理性。第四,師生將這首詩放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進行定位和比較。從點到線再到面,桐城派的劉大懷說:世界上唯壹能告訴人的人,就是法。這壹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春風中完成了壹次超越,突破了詩歌教學中的壹個關鍵點。
第二個教學設計:理解形象。鑒賞中學生抓住了河漢女性的真、善、美、癡情、努力等特點,從人性、民族審美、寫作等方面對文本進行了全面具體的解讀。
第三個教學設計:比較閱讀。把“跳跳矮牽牛”和“鵲橋仙”相提並論,很多老師都是壹個常識。但是,在尋找比較點時,我們應該格外小心。我還是遵循由面到點的思維規律,先從主題、風格、表達、語言四個方面勾勒出壹個比較粗略的輪廓,然後再重錘重音,壹網打盡沈迷英語,於是有了很多獨特的發現和意想不到的收獲,課堂有了很多亮點。這種師生對話教學在平等、合作、討論中走向高潮。師生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
第四個教學設計:戲仿。對學生來說,模仿句子是壹種極好的訓練形式。壹個人可以從課內到課外,從已知到未知。二是能體現壹種創意,對文本進行另壹種解讀和創造性應用。
總之,四個教學設計不僅環環相扣,而且循序漸進,能獨立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此外,小組討論法的使用不僅節省了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內化知識,還能使知識在合作中得到享受和探索。
讓我簡單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三個追求:
第壹,同學們的回答很有思想。
第二,學生的回答語言很文藝。
第三,學生的回答有文化含量。
這絕不是壹日之功,是長期不懈的熏陶、培養和訓練的結果。主要方法有:壹是讓學生大量背誦古今中外兼具文學素養的詩歌,壹年完成200首左右。第二,設計十個左右的專題詩歌鑒賞講座,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第三,老師在課堂上做點點滴滴的語言示範。第四,打印幾十篇適合學生閱讀欣賞的文章。只有做到這壹點,課堂上才能有師生互動和優美的對話。以上四種做法,可謂四個平臺,為以上四校的四種教學追求做鋪墊,最後水到渠成,讓學生有眼有詩心。我覺得語文老師有壹個神聖的使命,就是讓孩子美麗優雅詩意地存在。
任何藝術都是充滿遺憾的,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有兩點:壹是整節課的節奏不是很清晰。這種對話式、會話式的教學,不能把快板和慢板講清楚,所以很難切選。有交錯的立體感固然好,但很難突出主線。隨意深思熟慮是很難做到的。當學生沒完沒了地談論壹個問題時,老師想換個話題往往會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些環節顯得很拖沓。其次,我壹直追求的是語文教學中的語言,這次老師的示範必然會給學生帶來這種語言風格。我又喜又憂,逼著自己以後在語文教學中向純美努力。
有人問球王貝利,哪個球最好?貝利說,下壹個。是的,幸運的是,還有壹門課,可以讓我試著說得更好。
二、評價:從激活資源到文化滲透
董老師的《送別牛郎星》教學實錄也可以說是指導學生學習的壹個成功的語文教學範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幾乎總是徜徉在中國古代文化的長河中,享受著語言的優雅和文化的魅力。老師分組討論,每組討論的話題都有重點。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和發言,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索,通過句子模仿練習讓學生掌握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因此,總的來說,其教學內容的創新體現在以下三點。
(壹)將大量的課外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實現教材內容的補充和
發展
這裏介紹文化資源至少有兩種方式。壹是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將秦觀的《鵲橋仙》搬到課堂上,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對比分析;給學生看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讓他們做模仿練習;教師將其整合的文化資源以詩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模擬訓練。第二,教師通過講述傳達充滿文化意蘊的文學故事,點出具有審美趣味的優美詩篇,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審美想象和文化感知,拓寬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其中包括《紅樓夢》中的寶黛前世情愛意識,李清照的《聲慢》以14個疊字開頭,以及手繪人的筆法,涉及韋莊的《菩薩蠻》、杜甫的《月夜》、《詩經》和《孔雀東南飛》,還有間接文學意象,指出楊貴妃、李夫人等人。
(二)通過提問和比較,將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生動的語文課程資源,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節課以提問開始。雖然要求學生討論使用典故的好處,但實際上要求他們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學生知道自己的感受後,老師問:妳還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經典故事?通過將故事與作品聯系起來,學生的敘事豐富多彩,沈睡在心中的知識和經驗被激活。當然,董老師的主要問題分散在對四個學習主題的討論和探索中。學生們在討論和發言中產生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比如第壹組同學講了韻之美、情深、意境開闊、畫距、光彩、貌與情、文化傳承等等。董老師特別善於提問,刻意提出不同意見,引導學生思考更深。比如關於河漢女性形象的第二組問題:討論的怎麽樣了?美女是怎麽讀的?這叫什麽?學生們都說河漢婦女勤勞,但董老師有不同的看法。很明顯,壹天到晚就是壹章。這種語文教學就像指導學生剝竹筍壹樣。它不滿足於表面的、現象的理解,而是立足本質,壹步步深入。
事實上,比較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不同觀點作用於學生的心理,自然形成壹種反映和比較的效果。最明顯的是,董老師安排學生比較分析《壹路牛郎星》和《鵲橋仙》。比較的作用是為理解文本提供壹個很好的參照系,在參照物的滲透中凸顯壹些思辨的性質。學生對比主題、風格、表達、評價,對文本的思考更加細致嚴謹,同時更好地豐富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通過模仿訓練,讓學生滲透和超越詩歌的愛情美和文化內涵。
模仿本身就是壹個尋求同化和適應的問題,讀寫結合也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策略。董老師讓第四組學生練習句子模仿。首先,根據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和《最遠的牛郎星》的內容,讓學生表達他們對詩中牛郎織女愛情的審美感受。之後老師在《鵲橋仙》中遇到了金風玉露,贏得了世間無數情詩的開頭,抓住“勝利”二字開始聯想。老師提供示範,學生練習句子模仿。在這裏,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拓展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文化。兩者的結合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情感,構建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個過程顯然是教學內容的創造性生成過程。
然而,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這壹課有兩個突出的問題:
第壹,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掌聲和老師的表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這讓人懷疑課堂生活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也引發了對教師角色和教師民主意識的深入思考。
在這堂課上,學生被安排分組討論。如果學生課前不認真閱讀,僅靠課堂上的壹小段討論,學生能否做出如此精彩的解讀,令人懷疑。學生在這門課上很難學到兩首詩(嚴格來說是兩首以上),也是壹種審美和文化感悟。如果這堂課有其內在的真實性,那麽壹定有壹種可能:回答老師問題的學生都是優秀的學生。這就引出了另壹個問題:語文課堂只是成為學習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對學習不突出或沈默寡言的學生公平公正嗎?在這種教學中,雖然教師確實做到了“道與福謙”、“強與福智”、“開與”的目標,但無形中把指導鎖定在了優秀的學生身上,而忽略了表現不好的學生,沒有起到應有的協調和促進他們理解的作用,這是教師作用弱化的表現。此外,教師關註學習不突出的弱勢群體,關註他們的觀點和聲音,鼓勵和協調他們不充分的意見,為他們實現知識意義的建構搭建有利的思維平臺,為他們提供壹些可能的有意義學習的機會和便利,這既是教師角色的發揮,也是師德的體現。
二是有些同學的理解不壹定準確,有附會之嫌。老師沒有糾正這壹點。
反而是充分肯定和表揚,導致教學內容不科學。
比如第三組同學的對比閱讀中,有同學說水與水之間沒有言語,由於設置了適當的距離,達到了情感的最高境界,有點像詩經中的水壹方的感覺,而鵲橋仙中的柔情似水,禮之夢過於世俗浪漫。這裏的說法值得推敲。《鵲橋仙》裏也有距離感,是飛星和白銀和中國人傳達出來的。在水壹方,《詩經》也有夢壹般的柔情和儀式的含義,但有含蓄的,也有露骨的(其實只是略),它們確實有相通之處。學生說《鵲橋仙》太世俗,太光鮮,未必恰當,而老師認為學生審美品位極高,允許有不同意見。又如,有同學把“壹路牛郎星”和“鵲橋仙”分別比作中國女性和西方女性,主觀性很強,理由不充分。即使是當今中國的女性,也無法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無法與西方女性相提並論。這種脫離同壹文化基礎的類比和類比是錯誤的,站不住腳的,董老師認為學生談得深。以上都是教師缺乏理性審視和判斷的表現,對教師在課堂上的耐心傾聽和價值判斷提出了要求和挑戰。語文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但學生的個性化和創造性必須建立在教科書文本的現實性和中國文化的背景之上,否則就是盲目主觀和片面誇大。
另外,教學中對朗讀的指導比較薄弱,對於這樣優美的詩歌,教師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有些地方的語言表達有壹些錯誤。比如,在指導學生對比分析《遠晨壇》和《鵲橋仙》的過程中,有這樣壹句話:接下來,我們將對這首詩進行地毯式的鑒賞,妳喜歡哪首詩或哪個詞,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談談自己的直覺。地毯意味著全面,壹個字都不放過;後者顯然是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有重點地欣賞。結合學生的具體反應,確實是這樣。所以地毯式的短評使用不當。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註意避免的。
這壹課也給了我們壹個有益的啟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不壹定追求形式的精彩!教師要關註所有的學生,教學要面向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壹部分語文學習有問題的學生。語文教學內容很精彩,但不回避問題!教師藝術地幫助學生解決課文學習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完成摘桃子的過程,恰恰是語文教學內容不斷生成的重要體現,是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有力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