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周夢蝶喜歡佛教和禪宗,但他沒有陷入宗教冥想和神秘主義。他加入了世貿組織。正是這樣,他的詩歌呈現出兩股力量,壹冷壹熱,這在臺灣省詩壇並不多見,也形成了他詩歌獨特的美學風格。他在著名的《菩提樹下》中寫道:
心裏有鏡子的人是誰?
誰會赤腳過壹輩子?
所有的眼睛都被蒙住,
誰能在雪地裏生火,並把它丟進雪裏?
菩提樹下。壹個只有半張臉的男人。
擡眼望天,嘆口氣回答
想從高處沈到他身上的藍色。
……
眾所周知,佛家有“身如菩提樹,心如鏡臺”之說,詩的開頭是兩個問題:“心中有鏡的人是誰?”“誰願意壹輩子光著腳?”由此可見,禪宗冷寂的背後是壹個入世的靈魂,尤其是《雪中取火,火中鑄雪》中的“火”和“雪”意象,不僅有哲理,更反映了更深層的情感。正如有詩評家所說:“與其說是哲理詩,不如說是愛情詩集,是感情的反映,從另壹個方向浮現出來。在理智的傷害下,感覺更深刻,更專註...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就像《菩提樹下》、《監獄》和《田文》中表現的掙紮,但壹直追求的統壹與和諧才是詩人矛盾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