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誰能幫忙翻譯壹下周夢蝶的詩《菩提樹下》?

誰能幫忙翻譯壹下周夢蝶的詩《菩提樹下》?

如果說周夢蝶對莊子的認同和推崇是對其絕對自由的肯定,那麽他對禪宗的接受則是出於對現實的放逐。的確,他壹個人進入臺灣後,人生坎坷,也有過奮鬥和追求。但他總覺得現實世界不是自己理想可以寄托的地方,於是將目光投向世俗,在佛禪中尋求解脫。在臺灣眾多現代主義詩人中,周夢蝶的詩歌宗教色彩最濃,禪味最重。比如《擺渡船上》寫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無盡/無盡,無盡於我的生死悲歡/水是否載著船,與我同行?/我是否在行走,滿載著船和水?”詩以萬物相互依存的意象,闡述了禪的意義,使有限的事物與無限的事物相通。於是,瞬間與永恒,有形與無形,悲與喜,悲與喜都融為壹體,進入了生死境界。是苦澀的命運讓他找到了禪,也讓他的詩充滿了禪意和哲理。因此,著名學者葉嘉瑩稱周夢蝶為“壹個用哲學思想濃縮了他的悲傷的詩人”。

盡管周夢蝶喜歡佛教和禪宗,但他沒有陷入宗教冥想和神秘主義。他加入了世貿組織。正是這樣,他的詩歌呈現出兩股力量,壹冷壹熱,這在臺灣省詩壇並不多見,也形成了他詩歌獨特的美學風格。他在著名的《菩提樹下》中寫道:

心裏有鏡子的人是誰?

誰會赤腳過壹輩子?

所有的眼睛都被蒙住,

誰能在雪地裏生火,並把它丟進雪裏?

菩提樹下。壹個只有半張臉的男人。

擡眼望天,嘆口氣回答

想從高處沈到他身上的藍色。

……

眾所周知,佛家有“身如菩提樹,心如鏡臺”之說,詩的開頭是兩個問題:“心中有鏡的人是誰?”“誰願意壹輩子光著腳?”由此可見,禪宗冷寂的背後是壹個入世的靈魂,尤其是《雪中取火,火中鑄雪》中的“火”和“雪”意象,不僅有哲理,更反映了更深層的情感。正如有詩評家所說:“與其說是哲理詩,不如說是愛情詩集,是感情的反映,從另壹個方向浮現出來。在理智的傷害下,感覺更深刻,更專註...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就像《菩提樹下》、《監獄》和《田文》中表現的掙紮,但壹直追求的統壹與和諧才是詩人矛盾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