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嶽陽樓
我早就聽說過洞庭湖,現在我終於登上了這座塔。
東臨吳國,南臨楚國,我可以看到天地無盡的浮動。
但是我沒有收到親戚或朋友的消息,我又老又病,獨自和我的船在壹起。
這堵墻的北面是戰爭和群山,而在這欄桿旁,我怎麽能不哭呢?⑧.
給…作註解
註①洞庭水:洞庭湖。在今天的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②嶽陽樓:是湖南省嶽陽市的旅遊景點,緊鄰洞庭湖。(3)吳楚: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名,位於湘、鄂、贛、皖、蘇、浙壹帶。chè:除法,此處引申為除法。廣闊的吳楚被洞庭湖隔開。漂浮:太陽、月亮、星星和大地日夜漂浮在洞庭湖上。《水經註》卷三十八曰:“湖闊五百余裏,日月出沒。”幹坤:原指天地。這裏指的是太陽和月亮。⑤壹個字也沒有:沒有消息。字:這裏指字母。⑥舊病:杜甫57歲,患肺病、風痹,右耳失聰。有孤舟:只有壹葉飄零的孤舟是不確定的。這位詩人在船上度過了晚年。這句話講的是杜甫的壹生。⑦馬關山以北的榮(róng):北部邊境戰事再起。當時吐蕃入侵寧夏靈武,陜西太(B、N)。朝廷震動,急忙調兵抗敵。軍馬:軍馬指的是軍事、戰爭、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再次入侵隴右、關中地區。8靠玄關:倚窗而立。眼淚流:眼淚忍不住流。哭:流淚、流鼻涕,這是偏頗的,指流淚。
翻譯
我聽說過舉世聞名的洞庭湖,今天有幸在湖邊登上嶽陽樓。洞庭湖把中國的東南分為吳和楚,日月都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親朋好友,壹封信也不寄,年老多病時,只有壹葉孤舟陪伴。關山北有戰事,回去無望。我透過窗戶流淚。
寫作背景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到達嶽陽(今湖南),登上嶽陽樓眺望,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詩。
作品欣賞
這首詩是杜甫詩歌中的五律名作,被前人稱為盛唐五律之首。整體而言,山川的壯闊,詩人胸襟的寬廣,都在詩的內外。雖然難過,但不沮喪;雖然抑郁,但並不抑郁。第壹聯與現實交織,今昔對比,拓展了時空領域。我很早就聽說了洞庭的名氣,但直到我暮年才實現了去看看這個著名湖泊的願望。表面上看,第壹次爬嶽陽樓還是挺開心的。其實我本意是想表達我早期至今未能實現的抱負。說到底就是形容洞庭湖的釀造氛圍。顓頊是洞庭的遼闊。洞庭湖是吳楚,日夜漂浮,波濤掀天,無邊無際,真不知道這老頭胸口吞了多少雲!這是壹句寫洞庭湖的絕句,被王世貞譽為“跨越今朝的英雄”。景色如此壯麗,令人目不暇接。頸聯寫的是政治生活坎坷,浪跡天涯,無能為力的感覺。“但是沒有親戚或朋友的消息傳到我這裏”在精神和物質方面沒有得到任何幫助;“我老多病獨與舟”自從夔州在大歷三年正月帶著妻兒乘船出峽,浪跡湖南,以舟為家,前途無量,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他的生命孤獨感和危機感增加了。自我敘述是如此孤獨,以至於在極度悶窄的詩意境界的突變和對比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情。對聯的結尾寫了眼看著國家動蕩,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的悲傷。上下句之間有空白,令人回味。以“我早就聽說過洞庭湖”開頭的“往事”,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地區十幾年的活動。而這個,在空間上,可以和“關山北”相提並論。《乘玄》與《今日》自始至終呼應。首聯敘事,駢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全詩是“登嶽陽樓”,但不限於寫“嶽陽樓”和“洞庭水”。詩人摒棄對眼前景物的精妙描繪,從大處著眼寫作,呼天搶地,憂國憂民,悲壯蒼涼,令人落淚。在時間上回顧過去,在空間上覆蓋吳楚和月關山。他的人生經歷的悲涼和對國家的憂思,浩瀚無垠,與洞庭的水勢無縫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意境。這首詩是杜甫詩歌中五律的代表作,在盛唐被稱為五律之首。整體而言,山川的壯闊,詩人胸襟的寬廣,都在詩的內外。雖然難過,但不沮喪;雖然抑郁,但並不抑郁。宋代胡載《苕溪漁隱從化》引蔡太娃《西青詩話》曰:“洞庭蔚為大觀,歷代題者甚多...但是,如果孟浩然的“壹片雲霧起雲夢谷,壹直圍困著嶽陽城”不是,洞庭茫茫,氣象壯闊,如同眼前。要讀杜子美的詩,那是不行的。‘東有吳國,南有楚,能見天地無盡飄’,少陵不知吞了多少雲夢在胸。“全詩純賦,自始至終都是敘事風格。以前有學者認為詩歌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其實,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方式,其特點是不註重詩歌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註重創造詩歌的整體意境。”《登嶽陽樓記》是運用賦法塑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讓人覺得沒有藝術方法,甚至沒有語言,而是詩人的思想感情直擊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