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人生,我該如何選擇?

人生,我該如何選擇?

生活中的友誼是關鍵。

友誼是交流的重要產物,產生友誼,加深交流。大學生有強烈的尋找友誼和渴望朋友的心理需求,這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非常普遍和突出的特點。充分認識友誼的內涵和特征,爭取同學之間真誠的友誼,有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壹、友誼的內涵和特征

同學之間尋求真誠的友誼,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友誼,建立友誼的真正目的是什麽。

1,友誼的內涵

在人類文明史上,人們對友誼的基礎有過各種答案。周易裏?《甘》中有“同音對應,同氣相求”之說,“聲”與“氣”的認同與交流被視為友誼的基礎。孟子認為:“朋友也是朋友,其德也是朋友。不能有強迫。”(《孟子?萬章)他認為高尚的品格是友誼的基礎。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將友誼理解為“壹種和諧的平等”,而另壹位哲學家德謨克裏特斯則強調“思想和感情的統壹產生友誼”。以上的認識都是合理的,但並不完全。

友誼是擁有相同理想和興趣的個體之間的壹種美好而親密的情感。它來源於社會生活和交往,既是人際關系的反映,也是壹種美好的社會情感,是人類精神家園中的寶貴財富。

友誼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友誼來源於社會交往;友誼是人類特有的高尚純潔的道德情感;友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財富。

進壹步理解友誼的含義,友誼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壹是誌同道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誌同道合。第二是相同的興趣愛好。興趣是個體刻意選擇對象、努力認識的壹種心理傾向,興趣的進壹步發展表現為愛好。* * *相同的興趣愛好極大地促進了友誼的建立和發展,很容易接近和結交誌趣相投的朋友。第三是* * *利益。興趣是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的現實問題,人際交往也是如此。所以,友誼壹定是誌趣相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互補。

2.友誼的特征

首先,友誼是壹種高尚的道德力量。真誠的友誼是壹種高尚的道德力量,它在交往中規範著雙方,使雙方相互尊重,真誠相待。人們在友誼的這種道德力量中獲得自尊的滿足和情感的歸屬。友誼的力量也使人們深刻而生動地認識到人類相似性的價值和意義,並有意識地將這種道德情感擴展到社會範圍,將自己與他人的生活、社會發展和人類命運聯系起來,推動社會發展。

第二,友誼是壹種責任和義務。友誼是朋友之間無私的奉獻,彼此深深的關心,以促進對方的進步和提高為己任;主動為對方分擔痛苦和悲傷,幫助對方克服困難和挫折;自覺維護對方的人格尊嚴和名譽。友情不需要功利,也不是那種“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哥們義氣”。真正的友誼是不計得失地對壹個朋友履行責任和義務。正如俄羅斯作家別林斯基所說,“真正的朋友不談友誼。他們不為友誼索取什麽,而是為對方做壹切。”

二、大學生與友誼

友誼對人生很有價值。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友誼的人是孤立的,是可悲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最不可或缺的人際關系就是友情。正因為如此,友誼壹直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追求。大學階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大學生的友誼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大學生完成學業、成就事業的重要因素。

1.友誼是大學生主要的情感支持和人際關系之壹。

友誼對年輕的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從人的發展來看,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迅速形成,成年感增強,對父母、老師等成年人的情感依賴逐漸減弱,情感依賴的方向轉向同伴。再加上大部分同學都遠離家鄉和父母,所以同齡人之間的友誼就成了年輕人最珍貴的感情之壹。友誼是壹種愛的交流,是以愛換愛,也是彼此付出愛。這種在共同學習、生活、工作的基礎上產生的高級情感,豐富了年輕人的情感世界,讓大學生明白自己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

2.友誼是大學生認識自我、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

年輕人剛剛踏上人生之路,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很容易相互影響和模仿,也能從朋友身上找到衡量自己的尺度,發現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和優勢,不斷促進自我完善和發展。正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作家、心理治療師利蘭·羅賓所說,“我們不是片面的人,我們也有不止壹種潛力。朋友是我們自己的投射。他們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方方面面,發掘我們以前不知道的各種潛能。

3.友誼有利於大學生社會化的加速發展。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梁,肩負著神聖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發智力,提高產品,在與同學朋友的交往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道德上相互啟發,思想上相互啟迪。特別是朋友間的友誼對青年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也有積極的價值。首先,在與朋友的相處中,大學生會切實感受到道德品質的重要性,逐漸養成誠實、守信、寬容、忍讓等美德。其次,友誼是壹種愛的交流,是以愛換愛,也是彼此付出愛。這種在共同學習、生活、工作的基礎上產生的高級情感,豐富了年輕人的情感世界,使大學生懂得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最後,友誼是壹種高尚的道德力量,它使人們的道德情感擴展到社會範圍,並將自己與他人的生活、社會發展乃至人類命運聯系在壹起,從而增強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

友誼的價值在於它是生活和事業成功的促成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寫完《資本論》第壹稿後,馬克思在8月1867日深夜兩點校對完最後壹個印本時,給恩格斯寫信表示感謝。信中說:“沒有妳為我做出的犧牲,我永遠也完成不了這三卷的巨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擁有幾個思想和內心都正直的朋友。因此,友誼有助於大學生社會化的加速發展,有助於他們早日成功。

第三,友誼的建立和發展

獲得並發展真誠的友誼是壹種有益的精神享受,但也確實有很多人為得不到真誠的友誼而苦惱。造成這種情況的壹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註重交友和交友的方式。大學生希望大家珍惜友誼,那麽如何建立和發展友誼呢?

1,按原則選朋友

擇友是友誼的基礎,擇友也是壹門藝術,明代學者蘇君在《雞鳴夫婦的故事》中把朋友分為四種:“道義與道德相沖突,過失與過失相沖突,懼怕朋友;輕重緩急可以* * *,生死可以托付,摯友也;甜言蜜語,遊戲,知心朋友;利益相競,苦難相倚,盜賊為友。“也就是說,朋友有很多種,妳需要選擇朋友來交朋友。壹個好學上進的大學生,要多交膽小的朋友和知心的朋友,少交知心的朋友,不要做賊。孔子也非常重視朋友的選擇。他說:“有三個得益的朋友,也有三個吃虧的朋友。朋友直爽,朋友原諒,朋友多聽,有益。朋友會坦誠友善柔軟,朋友會傾家蕩產。”(《論語?紀的)意思是老實人、老實人、有見識的人是有益的朋友;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居心不良的人,誇誇其談,華而不實的人,都是害人的朋友。“待人友善,不可大意”,學生選擇人交朋友,應該有原則。壹般來說,擇友要有“三觀”,即要註重交友的美德,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友誼;看交友的本質,看妳交往的人是否有真誠善良的性格和良好的個人修養;交朋友觀察自己的朋友,註意對方身邊都聚集了什麽樣的朋友。總之,* * *的理想,誌向,追求,會讓大學生收獲真正的友誼。

2.真誠待人

如果友誼要發展和加深,就必須講道德。首先,和朋友相處要真誠,要避免遮遮掩掩,口是心非。只有用真誠的心去主動接近和擊中對方的心靈,有了心靈的交流,對方才能理解和信任妳,從而獲得安全感,才能放心地與妳交往,才能在交往中培養和發展友誼。其次,當妳和妳的朋友相處時,妳應該說話算數。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許下空洞的願望,言行壹致,講信用,同時信任朋友,交朋友不疑。

3.熱情點

熱情是青年大學生敞開心扉接受朋友的最好方式,因為壹個關心理解別人,熱心幫助別人的人,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心,建立真誠的友誼。

4.仁慈

做壹個善良的人。我們之所以喜歡觀世音菩薩,是因為她慈悲慈悲,心地善良。因此,大學生應該對人友好。善良是愛的外化,是壹個人更好地融入社會集體的前提。同學之間友好,就是關心他人,不苛求或強加於人,從而幫助他人。尤其是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更需要其他同學友好,做友好的事,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的同學情誼會讓被關心的人終生難忘。做壹個友善的人也是贏得同學友誼的法寶。

心胸開闊

與朋友相處,妳需要慷慨和善良。多關註朋友的優點和缺點,少關註對方的缺點和不足。當然,大度並不意味著無條件的包容和妥協,朋友之間也需要善意的批評和爭辯。俗話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論語?魯茲”)。學生在壹起學習生活,產生分歧和摩擦是常有的事。我們要坦蕩,要有理智的頭腦,千萬不要沖動,要把友情和理解放在第壹位。需要註意的是,壹般情況下,學生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只要處理得當,任何分歧和摩擦最終都會消除。寬容的學生壹定會贏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做壹個寬容的人是和同學收獲友誼的另壹個法寶。

6.正確對待異性友誼

異性之間的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異性友誼是純粹的男女友誼。異性友誼對大學生來說是必要的。青春期的大學生,由於性心理的成熟、性意識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好感,有著強烈的與異性交流的欲望。建立在異性交往基礎上的異性友誼,有利於男女大學生的情緒穩定和補償,有利於行為調節和人格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學業的完成和事業的成功,有利於通過道德的社會活動獲得真正的認識和選擇戀愛對象的自由。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異性友誼不同於愛情。日本心理學家通過研究提出了區分友情和愛情的五個標準。第壹,支柱不同。友誼的支柱是理解,愛情的支柱是情感。第二,地位不同,友情的地位是平等的,愛情的地位是融合。第三,體制不同,友情是開放的,愛情是封閉的。第四,基礎不同。友誼的基礎是信任,愛情則糾結於焦慮。第五,心境不同,友情充滿“充足”,愛情則充滿“缺乏”。異性友誼的發展有兩種可能:壹是通過努力發展成愛情,二是長期保持朋友關系。認為異性之間只有愛情沒有友誼是錯誤的,異性之間完全有可能建立和維持朋友的友誼。

大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應遵循異性交往原則。首先,我們應該在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的指導下,端正交往動機,發展健康文明的友誼。其次要保持人際距離,在異性交往中保持壹定的距離,把握好分寸。第三,建立廣泛的友誼圈,多參加男女同學的活動。最後,異性之間的交往要理性把握友情和愛情的界限。

為了壹個共同的目標,大學生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壹起,成為了大學同學。大學期間同學之間的友誼是美好的,是壹個人壹生難忘的。但由於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長期在壹起學習生活,難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分歧和摩擦。因此,如何鞏固學生之間的友誼,並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進壹步升華為有益的朋友,是壹個需要認真對待的現實課題。

經典案例1:

馬克思和恩格斯

19的50年代是馬克思壹生中最艱難的時期。為了幫助馬克思和他的家人避免挨餓,恩格斯不得不重返商界,過著他討厭的商人生活,並回到曼徹斯特商務辦公室。在曼徹斯特的最初幾年,雖然沒有固定工資,收入也很少,但他還是盡力在經濟上幫助馬克思。從1951開始,壹開始是不定期的往倫敦寄錢,後來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都或多或少的往倫敦寄錢。恩格斯不斷堅定自己的決心,不管多久,只要友誼和政治需要,他都要忍受這種幽靈業務的束縛。

恩格斯和馬克思雖然不能天天見面,但他們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並沒有停止。兩地分居給思想的頻繁交流帶來了困難,但頻繁的通信在壹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壹缺陷。保存下來的65,438+0,300多封書信,是思想交流的橋梁。兩個朋友壹周內沒有通信是很罕見的。有時候是壹天壹封,或者壹天幾封。幾乎沒有壹個科學領域沒有在這些信中被討論或提及。對馬克思來說,恩格斯是他的雜訊臺、專業顧問和評論家。在這些信中,兩個朋友告訴對方他們的新想法,討論它們,提出問題,回復,最後接受或否定它們。(謝宗範《現代世界著名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是人類歷史上最光輝、最動人的友誼。恩格斯出於對革命和朋友的忠誠,甘願過著商人的悲慘生活,讓我們明白友誼的真諦。從青年到老年,走過了40年。他們是兄弟姐妹,彼此親近,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 *共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領導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他們取得的每壹項偉大成就都是辛勤勞動和崇高友誼的結晶。這種友誼激勵著他們克服壹切悲痛和困難,為同壹個事業努力奮鬥。

經典案例2

從交朋友到被抓歸案。

姚以1991的高考優異成績被某大學數學系錄取。壹進學校,他就把“交朋友”作為壹件大事。他信奉“朋友多,路多”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說法。他進大學不到半年,就帶著三個同年級的同學到學校附近的知青賓館,擺起酒席,來了壹場“桃園四願”。只要他的結拜兄弟和別人有點小摩擦,他就互相打架。第壹學年,我有五門課不及格。但他還是繼續結交壹些所謂的生死朋友。兄弟們經常壹起吃喝玩樂,打架。在閱讀了從朋友那裏借來的淫穢手稿後,姚先後與5名女學生發生了性關系。

姚總喜歡在“交朋友”的時候顯擺,交朋友。如果他沒錢,他就向同學借錢。如果他不還,就沒人敢再借給他了。很快,他就和食堂的壹個臨時工串通好了。臨時工偷食堂飯票,姚賣給同學。然後他們很臟,但是很快就被發現了。6月1992的壹天,姚的壹個“哥們”讓姚對他撒氣。姚馬上戴上鐵鏈,和另壹個人約好,壹起趕往學生的學校。他惡毒地逼迫該學生立即交出100元,第二天又取出200元。姚多次被勒索,壹時間成了校內外有名的大反派。1993結尾,冰冷的手銬鎖住了他兇狠的拳頭,姚最終被公安機關抓獲。

評論:這是壹個把“哥們義氣”誤認為友情的案例。它提醒我們大學生,不要相信那些害了社會也害了自己的“哥們義氣”,要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才能贏得真正的友誼。

第三節擺正愛情的位置

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情感,是壹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隨著身心的發展和成熟,進入青春期的大學生自然會對愛情產生向往和關註。愛情不同於其他人際關系,在情感和行為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弄清楚什麽是愛情,如何處理好愛情與學習的關系,讓愛情在人生中有壹個合適的位置,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認真思考和回答的現實問題。

壹、愛情的本質和特征

1,愛情概述

(1)人類性心理發展的階段

人類個體心理學的發展。兒童性心理的發展;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對異性的疏離(10-11,12歲),對異性的接近(13-15,16歲),兩性間的初戀(65438)。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Erickson)的自我發展有八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學前期、學齡早期、青春期、成年早期(18-30歲,是建立家庭生活、獲得親密關系和避免孤獨的階段)、成年期和成熟期。

(2)愛的概念

黃希庭等人認為,“男女之間培養愛情的過程叫做愛情。戀愛中的男女會有壹種特別強烈的相互傾慕。”

康德認為性沖動是周期性的;所謂愛,就是我們用想象的力量,把它從周期性中解放出來,變成壹個連續的東西。

夏威夷大學的曾文星教授認為,“愛”是指兩個人之間強烈強烈的感情,是壹種情感和人際關系的狀態;通常是短時間的心理現象。理解愛情,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愛情的基本動機是人的性欲。

第二,愛情的本質是滿足男女雙方的心理需求。

第三,環境因素的影響是導致愛情的外在條件。

所以,愛情是在生理、心理、環境影響的相互作用下,異性之間相互傾慕,培養愛情的過程。

(3)愛情的概念是什麽?

人的基本愛情觀就是愛情觀。

愛情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確認識愛情的本質特征及其在人生中的地位,是樹立正確戀愛觀的基礎,也是青年大學生謹慎駕駛愛情之舟的前提。

2.愛情的本質

愛情是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基於壹定的客觀物質基礎和相同的生活理想,在自己的內心形成對對方最真誠的仰慕,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的最強烈、最穩定、最專壹的感情。愛情的本質是異性之間結合了人類社會屬性和人類自然屬性的崇高感情。

不同的愛情觀。愛情是人生中壹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有許多描寫愛情的不朽的文藝作品。中國的詩經,希臘的史詩,羅馬的神話,甚至基督教的聖經,都有感人的愛情故事。很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愛情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英國哲學家休謨認為,愛情是由三種印象或情感結合而成的:美貌、性欲和親情。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愛情中確實有壹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她並不止步於性欲,而是表現出壹種自身豐富的高尚而美好的心靈,以活潑、勇敢、犧牲的精神要求與另壹個人合壹。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是所有本能中最基本的內容,愛情只是性本能的壹種表現或升華。所有這些對愛的理解,都遠遠沒有科學地揭示愛的本質。理想主義者常常把愛情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屬性割裂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是精神上的愛情。柏拉圖推崇精神上的愛情,輕視世俗的愛情欲望,把人引向抽象的愛情,片面強調愛情的因素。泛神論者通過性本能來定義愛。和弗洛伊德、叔本華壹樣,只強調性的因素。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愛情觀,男女之間基於性的情感因為人的社會屬性而成為愛情。所以,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不僅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沖動和相互需要,更是誌趣相投和心靈相通。這壹切都是建立在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上的,並受制於特定的社會關系、經濟地位和文化背景。所以,愛情本質上是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基於壹定的客觀物質基礎和相同的生活理想,在內心形成對對方最真誠的仰慕,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強烈、最穩定、最專壹的感情。愛情的本質是異性之間結合了人類社會屬性和人類自然屬性的崇高感情。如果說善意不同於愛情是因為缺乏對愛情的社會理解,那麽友情不同於愛情,往往缺乏生物上的吸引。誌同道合的人可以結成高貴的異性友誼。

由此可見,愛情的內容是豐富的,通常由四個要素構成:壹是性欲,這是愛情的生理基礎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這是愛情的中心環節,表現為靈與肉融合的強烈感情;三是理想,理想是愛情的社會基礎,是愛情的理性向導;第四,義務,這是愛的社會要求,表現為壹種自覺的道德責任感。以上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缺壹不可,否則就是壹段破碎的或者扭曲的愛情。

3.愛情的特征

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壹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愛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壹,愛情有自主性和互愛性。愛情是壹種復雜、神聖、高尚的情感活動。那是兩顆心撥動的心弦,兩顆心彼此傾慕,彼此相愛。真正的愛情是不能強求的,只有在當事人雙方互愛的前提下,雙方都是愛人,都被愛著。在愛情的發展中,男女雙方必須始終處於平等相愛的地位。雖然單戀也是壹種強烈的情感,但不是互愛意義上的愛。只能從內部消耗壹個人的精神力量,從而造成精神創傷,不可取。

第二,愛是具體的,排他的。愛是兩顆心碰撞的聲音。男女壹旦相愛,就會要求彼此忠誠,排除任何第三者接近其中壹方。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形象地說過:愛情的酒是甜的,也是苦的。兩個人喝花蜜,三個人喝酸醋,隨便喝都會中毒。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第三,愛情是執著的,是階段性的。愛情是壹棵松樹,而不是曇花。愛情包含情感因素和義務因素,不僅存在於婚前愛情的全過程,而且延續到婚後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愛情的堅持,表現在愛情的深化、豐富和完善,就像莎士比亞說的:真正的愛情是不會因為環境而改變的;真愛是無法被時間抹去的;真愛帶給我們快樂和生活。事實上,對愛情的執著是建立和維持婚姻的基礎。真正的愛情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只是在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愛情的表現會有所不同,有階段性。

第四,愛情是社會性和道德性的。愛情雖然是相愛的男女之間的風流韻事,但卻有著豐富的社會內容。追求愛情的內涵、本質和方式必然受到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愛情的道德性意味著愛情包含著對彼此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4、愛情的發展過程

雖然個人愛情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就愛情萌發的心理條件而言,真摯的愛情往往要經歷壹個從好感到愛情,從友情到愛情的發展過程。

從善良中感受到愛,是兩顆心在愛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