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在壹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主導整個文壇的時代,他以卓立的詩歌為詩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詩歌具有全新的思想內容,表現出極大的創新精神。
1.1崇高的理想和利益
1.2反映工作生活內容
1.3農村貧困描述
1.4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自己的社會思想。
2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自然與日常生活的詩化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山水田園詩的總體藝術特征。
2.1情感、風景、事物、理性。
2.2樸素見警察,簡單見美好。
談田園詩,離不開陶淵明。說起陶淵明,自然會想起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第壹個創作了大量以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歌。他的田園詩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流派,受到歷代詩人的高度贊揚。如果僅從他的田園詩的字面來看,詩人是超脫於物的,我是。真的有壹種仙女般的無窮魅力。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這是因為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古代最黑暗最腐敗的時期:政權更叠頻繁,貴族生活糜爛,百姓吃不飽,衣不蔽體。統治階級和底層人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陶淵明做官幾年後,最終還是因為不想和腐敗的官僚打交道,寧願回到家鄉隱退。當時的詩壇也充斥著玄武禪和墨山泛水的作品,刻意追求華美的文字,在形式上鋪張銹跡,而陶淵明卻能以全新的內容和形式在詩壇表現出極大的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了同時代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俗話說,憤怒成就詩人,說明只有真正有感觸的人才會。正因如此,陶淵明的田園詩雖然取材於田園,看似田園,但其現實意義早已超出了田園領域,延伸到了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不僅僅是徜徉於其文字和形式的表達,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淵明田園詩的本質中去理解和探究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壹位重要的詩人。他生活在形式主義盛行的時代。詩壇充滿了玄學、禪宗和墨山泛水的作品。在形式上,他刻意追求華美的文字,為生銹做鋪墊。而陶淵明卻有著壹般文人不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體驗,與勞動人民有著諸多接觸。可以說,生活給了他深深的愛,讓他在壹種玄學中占了上風。
具體來說,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
1.1崇高的理想和利益
在極度黑暗的社會裏,陶淵明堅持崇高的理想和利益。陶淵明的誌趣和人格最終使他徹底脫離統治階級和上層社會,回歸鄉村。他寫了很多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了對骯臟社會的憎恨和對純潔鄉村的熱愛。比如《歸園》第壹首:
沒有低俗的韻腳,人愛山崗。誤墜塵網後,三十年,鳥愛老林,塘魚思念老源,南國開荒,歸園。有十幾畝的方屋,八九間茅草房,柳蔭的後檐,李濤羅塘的前檐,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炊煙,幽深巷子裏的狗叫聲,雞和桑樹的啼叫聲。
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階級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視為“鳥籠”和“魚塘”,把退隱田園說成沖出“牢籠”,回歸“自然”,表現了他對醜惡社會的蔑視。詩人細致地描繪了純凈美麗的田園風光,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真摯的愛情。這裏,簡單而安靜
詩人在還沒有離開仕途的時候,總有壹種“被囚禁了壹陣子”的感覺,心情無法平復。他“望雲羞於水遊”。但當他遠離骯臟的現實,回到農村,他覺得自己有了壹個家。比如《飲酒》第五首:
蓋房子是在人類的地盤,沒有車馬。妳能做什麽?心遠非以自我為中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天氣壹天比壹天好,鳥兒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但是我忘了我想說什麽了。
詩人避開了權貴車馬的喧囂,在悠閑的生活中獲得了壹種自由寧靜的心境。
詩人的田園生活雖然遠離統治階級,但更接近下層文人和農民。這裏有誌同道合的朋友,談及文章贊嘆:“鄰歌不時來,詞已過去;納悶* * *欣賞,疑惑,分析”;有句樸實的農民話叫桑麻:“集市復興時,草長滿了。”相逢無雜言,桑麻裏路漫漫”;鄰裏有酒席:“我是新煮的酒,本地府只請雞”;還有天倫之樂:“親戚住在壹起,兒孫還互相保護。"
因此,他的田園詩既表現了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又充分表現了詩人不屑名利的崇高情趣和高尚的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度痛恨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簡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理解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這也是他的田園詩令人動容的原因之壹。
1.2反映工作生活內容
尤為可貴的是,他的田園詩還反映了勞動生活的內容,如《歸園》第三首:
南山腳下種豆,草長滿豆苗。早晨,它貧瘠汙穢,蓮花被帶回家。路窄草長,晚上衣服都露在外面。衣服不夠,但這並不違背我的願望。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勞動者的形象,他從壹條有月光的草路上回來了。《懷古田舍》詩說:“連平原遠風,好苗也新;雖然我沒有衡量我的服務年限,但我為許多事情感到高興。”在田野風光和農耕活動的描寫中有壹種歡樂的感覺。由於詩人親身參與農業勞動並對其由衷熱愛,勞動第壹次在文人的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歌頌。他的壹些田園詩也表現了只有壹個勞動者才能理解的思想和感情。比如《歸園》第二首說:“桑麻長,我原生。春季管理事業,工作年限可觀。我早上努力工作,然後回到陽光下工作。在山中,我接觸霜露,大氣先冷。如果家庭不苦,我很難辭職。”既表現了依靠勞動而生活的思想,與剝削階級的寄生觀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且他表現出壹種頑強拼搏、鍥而不舍的態度,超越了壹般文人的意識形態,使他的山水田園詩閃耀著進步思想的光芒。
1.3農村貧困描述
陶淵明也有壹些描寫他農村生活貧困的田園詩。
《歸園居》第四首說:“徜徉於山岡間,不願活在過去。有井有竈殘,桑有竹爛。如果我問領工資的人,這個人都是這樣的。掙工資的人告訴我,死無回頭路。”石龐主簿鄧智忠曰:“弱冠被世所阻,首室失偏。炎癥和火像飛蛾壹樣在燃燒。”風雨來來去去,收斂未滿。夏天餓,寒夜無眠;晚上想著雞鳴,早上又恨不得搬家。”“開會工作”說:“身體虛弱的時候,會餓很久;妳怎麽敢貪肥?”《歲末與張長史》說:“民生鮮而長,憂國憂民。他們過去多次發現很難快樂起來。他們又窮又愁,又憔悴又搬走。"要飯說:"饑餓趕我走,我不知道怎麽辦;走到斯裏蘭卡,敲門笨手笨腳的。“田園生活過得這麽艱難,田園詩歌寫得這麽苦,古今只有陶淵明壹人。
雖然這些詩大多只是描寫他自己在晚年遭受自然災害時的饑寒之苦,但我們也可以想象出當時農民在戰爭和災難中更加悲慘的生活場景。
1.4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自己的社會思想。
陶淵明的田園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並通過這些田園詩寄托了自己的社會思想。這是詩人田園生活中理想因素的濃縮和概括,是代表私人小生產者對造成戰爭和貧困的封建社會的抗議,反映了農民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啟發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激勵人們與不合理的現實作鬥爭。
陶淵明是封建社會的詩人。衡量封建社會的作家是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首先要看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當時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的曲折反映。
詩人在這裏提出了“桃花源”的社會理想。這是壹個什麽樣的社會?這裏的生活豐富、和諧、安寧:“土地平坦而寬敞,房屋就像它壹樣,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和竹子;街對面的交通,雞和狗聽到對方...黃色的頭發披在我身上,我對自己很滿意。"這裏的人都參加勞動:"我註定要種地,進了天就休息。“勞動所得全部歸本人所有,不存在封建剝削:“春蠶收絲,秋熟納稅。”詩人指出這是壹種“與外人隔絕”的“絕境”,而且確實如此
我們肯定桃花源,主要是因為它很關鍵。在這裏,“桃花源不僅是隱士的天堂,也是當時千千千千萬萬農民的天堂”。烏托邦社會本身就是對當時金朝社會政治的徹底否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對後世產生了強烈而積極的影響。他的“秋收王稅”的大膽設想是,如果沒有君主,人人都會自私,人人都會自私。“(原太子)主張廢皇位,以利全民,與陶淵明思想相近。
綜上所述,陶淵明的田園詩是詩人鄉村生活的真實反映。然而,它是通過詩人思想的棱鏡和詩人藝術靈魂的外化的農村生活。陶淵明不是簡單地描寫農民的日常痛苦生活來抨擊現實社會的不合理。而是通過描寫與黑暗現實乃至“桃花源”理想社會相對立的美好田園風光,來否定和批判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就是說,他不是主要通過描寫現實中的醜,而是通過描寫理想中的美來否定現實中的醜。詩人獨特的把握現實的方式是由他個人特定的社會思想決定的。
2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詩歌藝術風格獨特,造詣很高。他的詩歌給人的突出印象是質樸自然,這與他的詩歌內容和表現特點是分不開的。他的詩的主要內容是質樸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和這種生活中的寧靜心境。但通過簡單的語言和素描直接自然的表達出來,讓人感覺仿佛真的是從胸腔裏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斧鑿痕跡。
自然,日常生活的詩化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山水田園詩的總體藝術特征。他的詩沒有祈求功名的心,在生活中感悟時,訴諸筆墨,既不矯情,也不矯飾。他說,“我經常寫文章自娛自樂,也是為了顯示我的誌向。我忘得失,以之而終。”(1)他補充道,“喝醉後,我需要寫幾句話。”給人壹種親切的感覺。他的田園詩用自省的文字,坦率地記錄了他內心的細微波瀾。它們沒有壓倒性的氣勢,沒有雄辯的力量,沒有宏大的氣象,卻像春雨壹樣慢慢滲透到讀者的心裏。他的田園詩不追求強烈的刺激,沒有強烈的色彩和曲折的結構,而是純粹的自然和神奇。然而,由於他們崇高的人格,他們是孤傲和超然的。
陶淵明的詩雖平淡,卻不淺。相反,它們只會讓人覺得真誠,有品位。他的詩歌語言雖然只是壹種很普通的“家庭語言”,但經過藝術的高度提煉,在這種非常精煉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意象,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深厚的基礎,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社會生活,比如“愛堂前林,存仲夏清影”。這就是詩人的生活環境。“儲”這個詞雖然只是壹個普通的詞,但是用在這裏卻非常生動、清新。盛夏安靜涼爽的林蔭樹,仿佛是壹罐可以儲存又可以帶走的清水。“有南風來,羽翼為新苗”,壹個普通的“翼”字,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溫暖的南風愛撫著茁壯成長的幼苗的場景。
具體來說,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
2.1情感、風景、事物、理性。
陶淵明描寫景物,不追求物體的形狀,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通過大家看得見的東西,普通的東西來表達自己高於世界的感受,寫出人們未必能理解的道理。陶淵明的詩重在寫心,寫與景物融為壹體,對人生有清醒認識的心境。他無意塑造山川,也不在乎像不像。他只是在自己的胸口寫下了壹個世界。以理為綱,南風中展翅的新苗,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廚房煙囪裏升起的炊煙,在廢棄的房子裏回到老巢的春燕,盛夏裏滿是清蔭的堂前樹林,床上的琴,壺裏的渾酒,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松樹、秋菊、孤雲、飛鳥,都是不尋常的東西。它們都是客觀的,反映了詩人的主體性。
蓋房子是在人類的條件下,沒有車馬的噪音。當妳問他能做什麽的時候,妳離自己很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裏面有壹個真正的意義,但是我已經忘了我要論證什麽了。
前四句講的是“心”與“地”的關系,即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心在遠方,無論在哪裏,都不會被塵俗的喧囂打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的心與南山悠悠相遇,仿佛與南山本身融為壹體。傍晚的山野氣息和歸來的鳥兒構成了我心中壹道美妙的風景。以及通向無限的喜悅,不可忽視。就像《古學千金》裏說的:“籬笆裏有菊花,我就去摘,摘了,心裏就沒有菊花了。愚見南山,夕見山之美,以悅鳥而歸。山花鳥語,機緣巧合,是壹部轉動的機器,天真而有涵養。他們是未知的。
《準挽歌》第三部也是四情四事的代表作:“野草無邊,白楊也蕭蕭。九月中旬,霜凍把我送出了遠郊。四面無人居住,高墳雕零。馬在天嘯,風在自抑。幽室壹關,不在千年。若不在千年,聖賢又能如何?”
這首詩以親友的葬禮開始,“野草”和“白楊”烘托出悲傷的氣氛。然後說每個人都會死,誰也避免不了,而且壹個人的死對活著的人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沒必要太執著。後兩句以邏輯詞結尾,控制全詩。死亡是人的壹大困惑,是陶淵明發現的。
陶淵明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身體驗到的,其中蘊含著人生的趣味。他的田園詩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人生的理解,是探索其奧秘和意義的結晶,而這壹切都用格言警句般有趣而理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取得了無窮的成果。例如,“生命屬於道,衣食無憂。”(九月中旬耿旭歲時在西田收割早稻)“同為地上兄弟,何須相親?”(《雜詩·上篇》“生氣時容易悟,不睡時永恒。”(《雜詩·下篇》“及時鼓勵,時不我待。”(雜詩,上篇)如果我是飄煙,這些詩淺顯而有啟發。阿清詩人潘德裕說,陶淵明的“給我壹個地方壹件事,可以作李”(楊詩話)壹語中的。
2.2樸素見警察,簡單見美好。
前人常以“平淡質樸”來概括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但他的田園詩不僅平淡,而且有平淡中見警世的優點;它不僅簡單,簡單中也有美。他的田園詩裏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普通的東西,比如村舍、雞犬、豆芽、桑麻、窮鄉僻壤、風景名勝,按道理壹切都沒什麽稀奇的。但是,詩人壹旦動筆,往往會有警語。陶的詩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手法,而是樸實無華。
仲春,下雨時,東角打雷。人人惶恐,草木從橫。它們對燕子來說是新的,它們兩個都進了我家。第壹窩還在,相將還舊居。自從我們離開後,門就沒人了。我的心是堅實的。妳是什麽情況?
春天來了,燕子都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壹年來,他們的家庭越來越冷清,卻依然堅持著貧窮的隱居生活。有些朋友不理解他們的態度,壹次次勸他們當官。但是燕子優雅地來到這裏,它們壹點也不嫌棄它們的老窩和它們的窮人。燕子似乎在問詩人:我的心很堅定,妳的心是否也像我的壹樣堅定?這首詩就像壹個美麗的童話,簡單平淡卻有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多鳥喜托,我愛我家。”(讀《山海經》上篇)“連平原都遠風,好苗子也孕育新思想。”(田舍《癸卯初》卷二)“易”兩個字諧音。荊薪取代明燭。”(《歸園》第五部)壹條山澗,壹只雞,壹份京薪,這些平凡的東西,詩人壹接觸,就有了生活的味道,表現了他對鄰居的善意和鄉下的淳樸風俗。”我什麽都不想聽,但我的眼睛是幹凈的”(《癸卯十二月》),很平淡。
他的田園詩的語言不是沒有經過訓練,而是平實自然。就像元好問說的“壹句話自然永恒,奢華純粹。”(5)比如“及時鼓勵,時不我待。”(雜詩,上篇)“日月棄人,不可勝。”(雜詩,下篇)
陶淵明的田園詩,讀起來,起初平淡,再背誦,就有“平淡而奇,枯澀而華麗”的感覺。詩人在提煉和運用語言文字方面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他把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熱愛融入到了自己的詩歌中,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走在自然寧靜的鄉間,給人以無盡的遐想,這就是所謂的“看似不凡的崛起”
“蓋房子是在人的條件下,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裏面是有真義的,妳要辯。”
這是農村生活無憂無慮、幸福美滿的寫照。透過文本,我們可以看到壹個隱士的形象,他“面朝大山,唱著歌,采著菊花,看著太陽,對著浪漫的月亮微笑”。靜謐的群山和疲憊的鳥兒向詩人提問。這時,作者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可以描述的是詩人不甘於世俗,向往自然和田園生活的願望也可以表現出來。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對事物的表達和意境的延伸非同壹般,幾個人物壹目了然地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對自然的熱愛,對事物的描寫和對世界的蔑視。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開創了古典詩歌的新流派——山水田園詩派,為歷代詩人所推崇,甚至被視為“詩之根本原則”。但作者認為陶淵明的每壹首田園詩都是他的心曲,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諷世,或指桑罵槐...事實上,這都是他的血和淚,雖然。流出來的是辛酸與悲傷,是漂泊與憂郁,是壹代人的無聲掙紮,是悲憤的蒼涼之歌,是他那恨世與庸俗的鐵架子的錚錚鐵骨。他的個性,他的抱負,他的詩歌對我們今天也有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