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瀾博士在第壹講中指出,羅的《詠鵝》屬於唐詩中的末流,因為它把景物表現得淋漓盡致,沒有深意。但還是屬於好詩。
再比如杜甫的名句《茅屋被秋風吹破》:
這首經典的詩最後升華了主題,情感和寓意都很明確,沒有任何寓意。
那麽好詩的標準是什麽呢?
蔣瀾博士認為,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好的詩歌關鍵是好的語言,語言是詩歌的靈魂。
首先,語言壹定要準確,通俗易懂,不要刻意使用奧古語和晦澀的典故。詩歌不是炫耀學問,詩歌也不是謎語。就像鐘嶸說的“話不高,就要加上意思。雖然我是天才,也是學者,但也在情理之中!”詩歌要避免華麗辭藻的堆積,即使妳不明白自己想表達什麽。語言既可以高雅,也可以通俗,只要適合內容的表達。比如陸遊的代表作《秀子》:
其次,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汪曾祺先生說,詩歌的語言是流動的、清澈的、透明的、幹凈的。我們不妨欣賞汪曾祺先生的壹首現代詩《壩上》:
蔣瀾博士說,詩歌的語言雖然可以通俗,可以口語化,但不能口語化,口語化的詩歌不等於口語化的詩歌。有的人在壹個句子裏多放幾個標點符號,分成幾行,就認為是詩。這種缺乏趣味的所謂詩,只能暴露貧窮和庸俗。
胡適先生國學造詣很深,但他發起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他帶頭寫了壹些白話詩,但都是亂寫的。“語言”和“文字”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漢語的統壹性過於理想化,容易破壞漢語的語言之美。也許把我們的語文課改成“語文”“中國人”更合適。
第三,好詩壹定要發自內心,說心裏話。我明白,所謂的聲音,就是真理和正義。真情讓讀者感受* * *,正義讓讀者感受* * *,能感動人、鼓舞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或言之鑿鑿,或言之鑿鑿,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蔣瀾博士5月20日的講座也給了我另壹個啟發,如何普及詩歌教學。從漢初開始到宋代制度化,宋代的“神童”最多。我以為,其實世界上不缺神童,缺的是他們展示的舞臺,而最關鍵的是壹套評價體系,評價就是最好的指揮棒。
目前中小學教材中文言文和詩詞的比重大大增加,高考題中相應內容的權重也有所增加。各地舉辦的詩詞大會等活動越來越多,其實還不夠。
最好的辦法是在學校普及學生的詩詞寫作,同時在接受古詩詞影響的同時,鼓勵和強迫他們進行創作。孩子不缺天賦和能力,缺的是壹套考核和激勵的方法。回顧前幾年各種考證項目如火如荼的場面,如果將政策資源向詩歌教育傾斜,效果無疑是可以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