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上饒靈山風景區的人文歷史

上饒靈山風景區的人文歷史

靈山是道教和佛教的聖地,道教被列為世界第33福地,《忻州縣誌》稱之為“信仰之鎮山”。是江南頗具影響力的民間宗教名山。趙虎、葛洪、張道陵、張繼元、劉太真、李德生、宋嶽禪師都曾在靈山修殿講經。靈山石人堂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王貞白、韓元吉、辛棄疾、許、、鄭儀偉、高明、、蔣士銓、徐謙等生於上饒的達官貴人和居住在上饒的歷史名人,為靈山留下了300多幅名作。其中,南宋辛棄疾稱贊靈山“疊山西馳,萬馬繞,眾山東盼”,“雄偉典雅,仿佛太過文章雄心”,明代宰相夏衍則稱贊靈山“九花五老,不如靈山美”。當代詩人馮雪峰稱贊靈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迷人的山”。

(圖集資料來源)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的石人寺,刻有“秀水奇山新軍無雙地,護民護國,為江南第壹神”“大學士鄭儀偉背對千古石人不朽,雄鷹意氣,俯首立千年”等對聯。堂內香火旺盛,自唐代以來已延續千余年,每年農歷九月持續時間較長。除了石人堂,靈山還有許多古建築、遺址、石刻、匾額,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古街、廟會、橋頭古村遺址、黃巢起義軍古戰場遺址、紅軍老鴉尖戰場遺址、東山巖畫、朱書法《忠孝》等景點。

相關著作有唐代的《靈犀集》、宋代韓虎的《東泉日記》、徐的《葉眉集》,均收入《四庫全書》。明代鄭儀偉的大量詩歌、鄭日奎的《望靈山》、縣民編撰的《靈山情緣錄》、清翠屏三人等都展現了靈山的風光。新中國成立後,展現靈山風光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攝影、剪紙等作品不計其數。如俞劍波的《靈山梯田》、李土根的《靈山風光》、謝的《晨曲》、楊學貴的《靈山睡美人》、邱和郭的《靈山雪松》等。自漢唐以來,靈山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前來遊覽,並有文學作品代代相傳。唐代的魏,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辛棄疾、陸遊、韓元吉、姜夔、夏衍、夏商普、王賡言等都創作了數百首佳作。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在上饒集中營的牢房裏寫下了《靈山之歌》。靈山是中國最著名的道教洞穴之壹。《福地七兆雲》卷二十七曰:“靈山位於信州上饒縣北,為墨家所治”,列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道教在唐代被尊為國教,先後建有99座宮殿、寺廟和大殿。宋元時期道教興盛,各地擴建道觀,僧人數量與日俱增。明朝以後,道教日漸衰落。到清代同治時,全縣只有70座宮殿、寺廟、殿堂,道士人數日益減少。民國時期,僅存的石人殿內仍有道教香火活動,煉丹的全真道士鮮為人知。只有正壹派文人散落在全國各地,他們的職業是驅魔翻屍。

歷史興衰

靈山道教有著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種宗教始於漢末,盛於唐宋。明朝以後逐漸衰落。直到民國時期,全真道觀只有壹座石人廟,全真道士鮮為人知。雖然現在的正教沒有以前那麽紅火了,但是仍然有很多道士以穿越亡靈和驅邪為業。建國後,隨著人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的道學無事可做,紛紛轉行經商務農謀生。

東漢末年,三國發生紛爭。河南潁川名人趙虎,隱居於六混山,潛心於道教。曹操多次聘請趙為刺史大臣,趙婉言拒絕,悄悄南下,藏身靈山真巖,繼續悟道,采藥烹茶,煉丹助鄉民沈淪。251年,趙病死。村民們說,趙已得道成仙,建了壹座廟供供奉。趙註重自身修養,不收弟子傳道,但死後屢受皇帝加封,影響很大。劉太真、李德勝等信奉道教的朝廷官員後來都在寺中成仙,所以他是靈山道教的始祖。

是的侄子,名叫慧蓮,隨趙南下,隱居在靈山,練就了壹身筆鋒。超級家學紮實,受舅舅影響,致力於啟蒙。小時候遊遍名山大川,被壹個道士教長生不老,又被壹個和尚教開樞紐的方法。趙死後,由超諱改為慧蓮,繼續在永弼峰修行,治好了村民。晚年不知何去何從。村民們說他已經變成了壹個不死之身,全國各地都可以找到他。由於胡及其侄兒的神話故事的流傳,靈山各峰各洞的造屋僧人數量日益增多。

當胡和他的侄子躲在靈山修煉道術時,壹位來自至德的道士在靈山壹帶遊歷,看到東臺峰南麓風景秀麗,有幾個洞穴呈太極圖案分布,便於在此建房修行和收徒傳道。道人智德死後,他的弟子們集資修建了壹座道觀,取名智德宮。道觀建成後,道觀隨著道徒的增多而擴大。唐宋時期,道教在至德宮興盛,道士、道觀100余座,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

東晉升平年間(357-361),葛洪遊遍靈山,首先選擇在麒麟峰建宅傳教。因為缺水,他選擇葛險峰為地址,建宅煉丹,還收弟子傳道。洪寫了壹本書《抱樸子》來解釋成仙之道。所有師從葛洪的弟子,都在葛洪的神仙指導和栽培下修行,還練就了醫術,為附近的村民治病。後來葛洪的弟子在靈山各處修建道觀,收徒傳道,靈寶道教興盛。

東漢時期,正壹派創始人張道陵在貴溪龍虎山創辦教學。這個道士可以娶妻,吃肉吃肉,替人祈福驅魔,還可以領壹筆穿越亡靈的酬勞。所以,在靈山的每個村子教書的人越來越多。雖然歷史上有“抑道揚佛”的影響,但正壹派卻興盛起來,活動壹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靈山地區的道教始於東漢,盛於唐宋。唐朝推崇道教,封老子為太上軒皇帝,道德經為真經。唐德宗統治時期,各城大旱,劉太真、李德勝祭拜趙虎、祈雨,先後設在胡正軍的廟裏。劉、李死後,與壹起被皇帝封為將軍,廟改為將軍廟。從此,石人廟興盛了壹千多年。宋尊崇道教,以真宗、為重,先後封為靈助、靈養、靈養、劉太真將軍、李德勝將軍、西吉弘道將軍、真天師胡真人。據唐代《雲典》記載,上饒現有寺廟99座,大多建在靈山的奇峰秀谷。到了元代,道教在宗派之爭中落敗,上饒道教遭受重創,開始衰落。道教在明代繼續衰落,該地區只剩下兩座道觀。到了清代,“崇佛抑道”仍在繼續,再加上道士生活清貧成仙的現實,他們大多不斷回歸世俗或棄道皈依佛門。到了民國時期,所有的真道士之間已經沒有了競爭,正統道士的數量也在減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是迷信的專業人士。

著名道觀

石人寺: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命在峰下建寺供奉,俗稱胡寺,又稱峰寺。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劉太真、李德勝在寺中賞貨。把它放在神廟裏和趙虎壹起供奉。宋宣和年間,“鷹衛”寺為朝廷所賜。因為李德勝得到了學校的幫助,被稱為李廟將軍。明朝萬歷年間,李德勝為保家衛國,弘揚滿震,被封為西吉弘道:石人堂。石人堂建築群龐大,氣勢雄偉,道徒眾多,名聲遠播。

智德宮:位於靈山東臺峰東南角的壹個平臺上。漢末到德國的道士都在這裏修建宮殿和寺院,道士也不少。道士擴建後,道觀分為前後兩個大殿,極為宏偉,兩側有數座建築,顯示了當時的鼎盛時期。宮後有太極巖洞,殿周圍有十余畝水田。後來道教衰落,成了佛寺。僧人多達100人,也很受歡迎。如今,道觀已廢,廢墟、石廟、石香爐、舊墳猶存。宗教活動

靈山地區寺廟的佛教宗教活動有三種:早晚功課、功德課、進山朝聖。為了籌集資金,有壹個小廟叫夜間救災活動。

早課:每天早上,全寺僧人在佛堂集合,穿上衣服和工具,敲鼓敲香,輪流做早課。起初,負責班的和尚開始給全寺的佛像燒香,然後在殿前跪拜,集體念經。誦經的特點是誦經和唱歌相結合,木魚和青銅編鐘切中要害。早上的課在黎明結束。

晚課:吃完晚上的齋戒,全寺的僧人會在大雄寶殿集合,拿衣服和工具上晚課,晚課大概2個小時。內容和方法基本和上午的課壹樣。

功德課:即給僧尼、俗人、恩人、陳壽及達官貴人做功德課,如出世、功名、印信,祈福消災;給和尚、尼姑、施主做懺悔作業,翻死人;為村子做功課,祈禱平安好天氣。1979之後,開放的寺廟也開始為捐助者做功德課。

進山朝聖:進山朝聖是佛教寺廟壹年壹度的盛大宗教活動。進山朝聖的持續時間因寺而異,壹般持續三天、七天、十天,包括佛誕、彌勒佛誕、觀音誕。各地善男信女大多以村為單位,選出壹個首領,成立朝聖組織,俗稱“香會”。出發前禁食禁欲,出發時穿幹凈衣服排隊並受奧運旗指引。香火會上的儀仗儀式:撐傘蓋、扛匾額、捧佛衣、燃放棍棒、打十面鑼鼓,熱鬧非凡。進入山門,寺內有認識客人的僧人迎接,香客燒香燒紙拜佛像,祈福消災;觀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觀音送子;在大雄寶殿求告白,祈求佛祖指引。香客們把去年朝聖時許下的願望(錢和物)交給掌管寺廟的僧人,香火朝聖基本結束。當晚,香社的串堂開始在大雄寶殿唱到天明。

叫夜:又稱“打”。在過去,僧侶較少的寺廟壹般會舉行夜間活動來籌集資金。叫夜,就是寺裏派和尚,穿著麻布草鞋,背著彌勒佛像,抱著木魚,半夜沿村誦經,念完四十九夜。夜叫結束後,夜僧背著佛像挨家挨戶念經,討錢要米,以資助寺內開銷。

著名的寺廟

天心寺:位於王獻鄉的圓山山頂。明代以前為會員山廟,創建日期不詳。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浮梁和尚如雲遊到這裏,只見峰頂圓如杯,景色秀麗,水田旱地十余畝。所以他創立了天星寺,供奉佛祖和十八羅漢。清康熙十壹年(1672),天心寺再次擴建,因康熙禦書“天心禪林”而改名為天心寺。重建後的天心寺極為繁華,僧人眾多,信眾絡繹不絕。他曾辦過壹所經學學校,師生二十余人,專門研究和教授佛學。1930年,寺廟被士兵破壞,只剩下“天心禪林”和“舍利堂”的匾額。1949重建小院,1986重建大乘大雄寶殿,供奉如來等佛,由住寺居士管理。

石城寺:位於靈山南石城山臺中央。平臺三面環山,如壹座城,故名石城。傳說東漢有壹位尼姑,在蓋房子中悟禪。他死後,骨灰存放在塔中,當地居民稱草堂為石城寺。唐朝初年,普陀山的壹位僧人遊歷至此,驚嘆人間福地,便建了壹座寺廟,名曰石城寺。寺內有三廟,有樓、臺、亭、塔等附屬建築。經過十幾年的經營,該寺已有1000畝產量,僧人多達100人,是當時最繁華的寺廟。乾隆三十三年(1768)翻修。嘉慶年間,光信知府王賡言親自選定妙極為主持,並題寫“妙明清”寺額。寺廟鼎盛時期,僧人多達100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寺廟被徹底毀壞,只剩下明朝嘉靖年間豎立的石碑、清朝順治年間(1652)豎立的萬壽塔、乾隆三十三年(1768)豎立的碑和刻有“日出千古,明月今在雲山”對聯的石柱。1997年,三寶弟子集資重修古寺。1999年大雄寶殿落成,建築面積765平方米。大雄寶殿供奉著如來等三尊大佛,兩側是朱溫、普賢、慈航和十八羅漢。據有關資料顯示,這座古廟正在重建。規劃建設皇帝、三生、觀音、賈珠、地藏等五大殿堂及齋堂、飯堂、廖芳、酒店、佛塔等附屬建築,占地50畝,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

沈默的趙玉安:清同治《上饒縣誌·寺觀》載:“建於宋淳石人鄉”。以後浪費。

白鶴山寺:位於清水鄉靈山支脈白鶴峰。明朝嘉靖年間,其頂上有多只鶴翺翔,建有壹座寺廟,以白鶴命名。大雄寶殿塑佛、白鶴、仙人像。清代蔣士銓《鶴伴慈雲》壹書的殿額。寺廟建成後,欣欣向榮,香客如雲。後來因為三次大火,三次修繕,才建到了1996。新寺因山而建,三大殿拾級而上,巍峨壯觀,仍為佛像和白鶴塑像。蔣世全題寫的寺額,至今還赫然嵌在大門裏。

峰院:位於石人峰右鷹嘴峰下的山谷中,始建於明代,興盛於清代。寺廟宏偉,僧人眾多,還有數千畝山田和40畝水田等豐富的寺廟物產。清朝末年,有壹個王興和尚(又名王齋宮)主持寺廟,並負責靈酒和靈峰安堂。如今,遺址依然存在,並被改建為“金石山莊”,林木蔥郁,風景秀麗,經常有遊客前往。

恒豐寺:位於清水鄉靈山的支脈恒豐上,是縣城通往靈山的第壹座寺廟。它的建造年代不詳。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為該寺立碑,為韋陀塑像而稱古建築。寺外有壹家茶店供行人飲用,名為忠誌茶寺。嘉慶五年,改名恒豐寺,1991年,嶽翎大師主持寺務,重塑佛像,祈請新銅鐘,香火鼎盛。1990嵌入式“清溪仙境”。

白雲寺:位於石人峰腳下,通往天堂,建於壹個未知的時代。明清時期香火鼎盛,僧人數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壹年),進士程為寺立碑,後又選擇天堂自然村新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