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目標
1,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3.掌握意象樹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的重點
1,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掌握意象樹的象征意義。
三、授課時數:兩個小時。
第四,教學過程
第壹類
壹.導言
在前幾節課中,我們學習了* *的《園中的春天,雪》和徐誌摩的《別了,康橋》等壹些優秀的詩歌,領略了偉人的豪情和徐誌摩的悲情。今天,我們來看看人生中另壹種最美的感覺——愛情。
今天我們邀請了壹位嘉賓和我們壹起探討這種神秘的感覺。她就是舒婷,中國非常優秀的女詩人。讓我們看看今天我們將從這位非凡的女性那裏聽到怎樣的愛情宣言。
第二,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
6月6日出生,1952,福建人,當代女詩人。
詩歌發表於1971。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理事。
主要作品有《桅船》詩集(中國作家協會第壹屆二等獎,1979-1982全國優秀新詩),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全國優秀詩歌獎1979-1980。
舒婷的詩歌構思新穎,富有表現色彩。語言細膩,個人風格鮮明。
她是中國當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
三、朦朧詩的引入:
朦朧詩產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
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隱喻等手段,營造出壹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們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
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致橡樹》是舒婷的壹首優美而深刻的抒情詩,可以說是朦朧詩的代表作。
它所表達的愛,不僅純潔熾熱,而且高尚偉大。
它就像壹首古老而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第四,詩歌欣賞
1.在學習詩歌之前,請先討論“愛是什麽?”
往期愛情語錄:
前蘇聯伊薩科夫斯基:愛情——不是壹顆心打另壹顆心,而是兩顆心相互碰撞。
前蘇聯尤·留裏科夫:愛情既能給人帶來光明,也能帶來黑暗,既讓人感到興奮,又讓人感到壓抑;
英國莎士比亞:愛情是甜蜜的痛苦。
真摯的愛情從來不是壹帆風順的;
法安德烈·莫洛亞:大愛可以讓最平庸的人變得犀利,勇於奉獻,充滿自信;
法國·莫裏哀:愛情是壹位偉大的老師,教我們改過自新;
前蘇聯柳裏科夫:幸福的愛情可以讓壹天等於壹年,壹年等於永生。
愛情可以讓人成神,讓人長生不老。
那麽,愛是什麽?先來聽聽舒婷是怎麽說的。
2.全班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愛情觀。
學生討論交流,達成* * *理解,師生壹致認為:
它否定了三種世俗的愛情觀:壹面執著,壹面迷戀,壹面投入。
“永遠不學”這個詞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態度。
指出愛情必須是獨立、平等、互相依賴、互相幫助的關系,尊重對方的存在,珍惜自己的價值。
3.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舒婷的《致象樹》分為兩段。請把學生分成兩層。
明確:第壹級:從開始到“不,這些還不夠”
二樓:《我必須是妳身邊的壹株木棉》到最後。
劃分理由:壹級:詩人宣戰書,宣稱不想做男臣。
感情上,第壹關是升調。
詩人直接用六個具象的句子列出六個否定,激昂而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勢不可擋,仿佛把女人心中千百年來積累的怨念塊塊吐了出來。
是反抗,是掙脫,是抗爭。這位詩人表現為壹名勇敢的戰士。
這部分的旋律昂揚向上,扣人心弦,令人振奮。
二樓:詩人確立了自己的愛情觀,是詩人感情的溫柔流露。詩人用女性的溫暖、真誠和細膩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夢想,像小溪,像微風中搖曳的木棉。
4.讓男生從詩的第壹層開始朗讀,讓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詩人在詩的第壹層對愛情的消極看法。
結論很明確:作者否定了三種傳統的愛情觀:
首先是攀援的坎貝爾花。
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自己的人格尊嚴往上爬,這算什麽愛情?這是壹種“執著”的愛。
其次,癡情的鳥,為綠蔭重復單調歌曲的鳥。
因為這種鳥有壹種片面的迷戀,只知道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聲音為自己歌唱。
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不知道在相愛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她只知道自己依附於橡樹的影子,卻不願飛出橡樹的庇護,飛向自己自由的天空。
所以,這是壹種只知道依戀的愛。
第三,春天,險峰,陽光,春雨。
這些東西大多屬於其他文學作品中贊美的對象。詩人在這裏雖然沒有完全否定前兩件事,但也表達了不贊同。
因為他們無怨無悔地奉獻和致力於橡樹的蓬勃生長,卻忘了給自己壹個獨立的世界和創造自己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值得稱贊,但也難免令人遺憾。
所以,這是壹種“奉獻”的愛。
總結:以上三種都是傳統的“世俗愛情”,都是建立在犧牲壹方的基礎上的。
傳統的愛情觀表明,愛情雙方的結合不是人類感情和價值觀的平等結合,而往往是權力和經濟潛力的結合;結合的雙方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失去了愛的本質。
作者持否定和反駁的態度。
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單方面的依戀,也不是單方面的迷戀。即使是真誠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麽,作者向往的愛情觀是怎樣的呢?
5.讓女生從詩的二樓開始朗讀,讓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詩人在詩的二樓向往和崇尚的愛情觀。
師生就“戀愛雙方應該保持什麽樣的關系,有什麽樣的形象和內涵”展開討論,尋求並達成* * *理解:
“我必須是妳身邊的壹株木棉,
作為壹棵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魯特,抓緊地面。
樹葉,在雲端觸摸。"
-雙方必須平等和獨立;
“每壹陣風。
我們都互相問候,
但是沒有人理解我們的話。"
——雙方要有默契,心中有數,心中有數,緊密相連,成為彼此的知心朋友。
雙方形象和內涵:
“妳有妳的銅鐵莖。
像壹把刀,像壹把劍,
像戟壹樣;"
男人的象征——偉岸、不屈、鋒芒畢露、陽剛;
“我有我的紅花。
像壹聲沈重的嘆息,
像壹支英勇的火炬。"
女性的象征——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沈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的氣質。
“我們分享寒潮、風暴和雷聲,
我們喜歡薄霧,流動的薄霧和彩虹。"
——雙方都要和* * *,榮辱與共。
“仿佛我們永遠分離了,
但他們是終身依賴的。"
在獨立平等的前提下,雙方相知相依,榮辱與* * *。
“愛——
不僅愛妳強健的身體,
我也愛妳堅持的立場,妳腳下的土地。"
——這是大愛,不僅是對妳挺拔的身材,更是對妳的外貌、氣質、才藝成就的愛;我愛妳此生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
這是作者對愛的渴望,這是偉大的愛,這是忠貞的愛。
總結:
舒婷的《致橡樹》不像壹般的情詩那麽直白。它用火熱的詩歌來表達對愛情的焦慮和向往,或對對的人的熱烈追求和贊美,或表達愛情受挫帶來的辛酸和煎熬。
它跳出了壹般的愛情模式,擺脫了戀愛中的瘋狂,戀愛中的情人,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愛情,對愛情的本質做出了理性的探究和判斷。
詩中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都應該相愛,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的積極回應;不應該是女人的壹廂情願,就像鳥兒對橡樹;也不應該是女人對男人的單向無私奉獻,而男人只是心安理得、淡然享受,如山泉、險峰、陽光、春雨對橡樹。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像橡樹和木棉樹那樣並肩而立,樹根相扣,樹葉相觸,在風中互致問候,以傳達和回報對方的愛,從而用強烈的愛* * *結合,使雙方能夠長久地生活在壹起。這就是大愛,建立在這樣基石上的愛是新鮮的,完整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深刻,表達了壹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靈、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節課
線索: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並在分成兩節的基礎上分析了這首詩。今天,我們將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理解這首詩。
(繼續上壹節課)
6.從我們剛才對詩歌的討論可以看出,詩人的愛情觀具有強烈的現代人性。這些觀點現在對我們來說可能壹點都不新鮮,但是如果聯系作者寫作的背景,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麽簡單。詩人是壹個不發達的國家,寫的是壹個不成文的國家。
這首詩寫於1977年3月27日,發表於《詩刊》第4期。
20多年前,十年浩劫剛剛在中國結束,人們的思想障礙還沒有完全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被鄙視,人的尊嚴被肆意踐踏。
愛情,這種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現象,在十年動亂中被貶低甚至扼殺。
當時很多詩詞中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除了革命理想和* * *,沒有其他“欲望”,“愛情”這種“資產階級情懷”,與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
但即使在令人窒息的歲月裏,詩人也毫不畏懼地將觸角伸向人性的各個領域,對人的思想感情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體驗。
在打破了思維的規訓之後,詩人勇敢地表現了他對壹種充滿血性的高尚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大膽地描述了自己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生活中的各種經歷和情況。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理想中純潔、熱烈、高尚的愛情。
這是作者的愛情宣言,是壹個經歷過血與火洗禮的中國當代女性對愛情的不懈追求。
這首詩寫的不是狹隘的個人圈子裏的纏綿悱惻,而是新穎獨特,為新時期詩歌中的愛情描寫吹來了壹股清風。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大多數女性都是悲劇。
他們中的壹些人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他們的不公平待遇,他們也試圖反抗和改變這種不公平的命運給他們帶來的屈辱,但他們往往以悲慘的結局收場。
她們中的另壹部分人不僅失去了作為“人”的權利,還作為附屬品屬於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這無疑增加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作為壹個新時代覺醒的女性,女詩人為此感到悲哀和沈重,於是重重地嘆了壹口氣。
由此,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是女性內在美成熟美的體現。
同時,這首詩也可以理解為女性獨立的宣言;如果把詩中的“愛”從男女之間的愛推到人與人之間的愛,這首詩也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應該是壹個個體,在人格上是平等獨立的,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合作,互相依賴,應該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詩人在詩中呼籲女性自強,使人們認識到幾千年來男尊女卑思想的危害性,從而弘揚了民主意識。
7.了解這首詩的特點。
在藝術表現上,該詩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率、公開地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同時又以整體象征的方式構建意象(全詩相應地以橡樹和木棉的整體意象象征著戀人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哲學思想和理念在壹種親切可感的意象中萌發和詩化,所以這首富有理性氣質的詩,讓人感覺沒有說教的意味。
詩歌之所以采用整體象征,是因為詩人的立意意圖並不壹定將作品的主題限定在愛情的視野中。
從橡樹和木棉的形象構成中,也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道德理想,同時平等獨立。
(1)比喻的象征手法和修辭方法。
《致橡樹》熱情坦率地唱出了詩人的人格理想。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可以說是中國愛情詩中壹組具有嶄新品格的象征意象。
同時,在詩中,詩人還設置了壹系列象征性的意象來表達她的愛情觀,如:奉獻的花朵、癡情的小鳥、噴泉、險峰、陽光、春雨等。,這些都象征著世俗的愛情觀。
縱觀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主要運用了象征性的表現手法,同時也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
那麽符號和隱喻能起到什麽作用呢?
象征是通過壹個具體的事物(象征性的事物)來表達與之有某種聯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意義),從而使抽象的理性形象化,使要表達的意義更加含蓄深刻。
符號和隱喻的運用可以使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含蓄、有意義(板書),這意味著成長。
這些符號和載體在詩歌中也被稱為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主觀感受和客觀意象融合的產物。
“象”是指客觀事物(包括景物和事件),“意”是指詩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觸發點,“象”是“意”的載體,兩者相融互為依托。
文中使用了很多比喻,也就是說文中的意象不是單壹的,而是多層次的、疊加的。
攀援坎貝爾花、癡情鳥、噴泉、險峰、陽光、春雨、銅枝鐵軸、劍戟、紅花、重嘆、壯烈火把、寒潮、風雷、雷電、薄霧、流嵐、彩虹)
問題1:象征女性陰柔之美的意象很多,比如柳條、蘆葦、水。比如有壹首歌說“阿裏山的少年壯如山,阿裏山的姑娘美如水。”從傳統形象來看,水似乎更能展現女性的陰柔之美。為什麽作者只用木棉象征女性?
同學們經過討論明確得出結論:水雖然能展現女性的柔美,但總給人壹種依賴感,缺乏獨立性;木棉作為壹棵樹的形象,與橡樹站在壹起,平等而獨立,又不失女性的溫柔之美。
問題2:理解詩中“土地”的意象。
“愛——
不僅愛妳強健的身體,
我也愛妳堅持的立場,妳腳下的土地。"
請大家討論壹下,這裏的“土地”代表什麽?
總結清楚,“地”才是大愛真正的堅定。
詩人用“土地”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在這裏我們可以對土地有無限豐富的想象和理解。
是不確定的形象,不僅僅是祖國和事業。與外在的肉體相比,我們可以看到,土地是內在的品質,是“根”,是靈魂可以牽手的地方。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就是大愛,愛妳,不僅愛妳偉岸的身軀,也愛妳的容貌、氣質、才藝成就;我愛妳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靈魂深處動人的美。
可見,“土地”可以理解為內在精神領域的壹切,可以有對祖國、對家鄉、對母親、對事業的愛,更可以有對自己人生追求的愛。
由此,我們理解了詩人所追求的理想愛情觀,在對這些意象特征之美的解讀中,也充分詮釋了這首詩的情感內涵和主題。
(2)語言特點
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
這首詩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運用了大量工整對稱的語言對應形式。1-3,4-6,7,8,9,10嚴謹而寬泛。
《致橡樹》語言生動,蘊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
比如第壹首詩的句式由長變短,語氣由和緩變急,詩人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強烈。
女詩人冷靜思考千百年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希望在愛情中獨立平等。這種情緒被壓抑了幾千年,現在就像火山爆發,迸發出來,情緒洶湧澎湃,如大江之水,勢不可擋,如錢塘之潮,壹浪高過壹浪,推向* * *。這是發自內心的宣言,也是反思後的吶喊。
8、對朦朧詩的初步認識
舒婷作為“朦朧詩”派的主要領導人之壹,她的詩歌風格細膩沈靜,悲涼濃烈。
現在讓我們欣賞幾首比較晦澀的詩歌,欣賞它們的特點。
“壹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用它們尋找光明”(幻燈片)
學生討論,老師和學生* * *壹起明確:
這首只有兩行字的小詩,在1980《星星》第三期發表後,震驚了整個詩壇。不管是誰對朦朧詩的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都是壹致好評。
作者用形象和隱喻,在厚重的黑色背景上突出了壹雙不同尋常的“黑眼睛”(壹代人覺醒的象征)。眼前,似乎能從烏雲的縫隙中看到壹束白光。
我們可以體會到,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年輕壹代在荒誕的現實中扭曲成長,埋藏在心底的潛力迸發出頑強的求索精神。
“小巷
小巷/漫長而曲折
我用鑰匙敲了敲厚厚的墻壁”(幻燈片)
學生討論,老師和學生* * *壹起明確:
詩人選擇了三個簡單的意象,形成了壹幅流動的畫面,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
“我”在用我的鑰匙尋找我的房間,也就是尋找我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
但“巷子”是“彎而長”的,“墻”是“厚”的。要找到它,妳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或者走很長的路。然而“我”是堅定的,“我”在固執地敲,而我卻壹直在敲。
而“我”不是壹個人,而是整整壹代的年輕人,包括中老年人,因為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不是壹輩子都在尋找的!
“忽遠忽近。
妳/回頭看我/回頭看雲。
我覺得/當妳看著我的時候,它很遠/當妳看著雲的時候,它很近”(幻燈片)
學生討論,老師和學生* * *壹起明確:
這是壹種錯覺。
詩人在人與自然(雲象征自然)和諧、人與人分離的幻覺中體會到了壹種深刻的含義。
作者渴望壹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的人際關系。
動詞 (verb的縮寫)課程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理解了她的愛情觀,也明白了愛情不是狹隘的愛對方雄偉的身軀、容貌、才華,更是愛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生活、祖國。這才是真愛。
同時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為代表的朦朧詩的壹些特點,有助於學生今後閱讀和欣賞詩歌。
不及物動詞分配
1,全詩背誦。
2.完成壹篇讀後感短文《讀給橡樹聽》,字數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