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賞析辭別杜赴蜀

賞析辭別杜赴蜀

鑒賞是壹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和分析(詩歌等)。).通過欣賞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壹個理性的認識,這個認識不僅受藝術作品的形象和內容的制約,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趣味進行補充和完善。以下是《送別杜副將赴蜀》壹文,特呈上。希望能幫到妳!

原文:《送別杜副都督出蜀》:

隔著三秦之墻,隔著壹層霧,隔著壹條河。

我們悲傷地告別,我們兩個官員走向相反的方向。

畢竟,世界只是壹個小小的地方。

不做錯事,孩子* * *沾毛巾。

從《送別杜副都督》看在蜀中的譯作:

在三秦古國,長安城墻的宮闕是拱形的。

風起雲湧,煙霧繚繞,妳可以看到周樹閩江的武進。

當我和妳握手告別時,我有相互的同情;

妳我都是遠離家鄉,出去當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內皆知己,無論相隔多遠,都如在壹起。

請不要在離別的路上傷心地哭泣;

像深情的青年男女,在彼此的衣服上揮淚。

王波《送別赴蜀都督》賞析(上):

離別之痛是文人作品永恒的主題。而詩人王波則從壹個全新的角度表達了他送友人入仕的心情。

"隔著三秦之墻,隔著壹層霧,隔著壹條河."前兩句分別指出告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首都長安。闕是宮門兩側的瞭望塔。“三秦”是指長安附近。項羽滅秦後,將秦國原來的疆域劃分為雍、賽、翟三國,立秦三將軍為王,稱為“三秦”,“由這墻圍三秦區”,意思是首都長安被三秦夾圍。“武進”是杜少甫要去的地方。從冠縣到犍為,四川岷江有百花津、萬李天金等五個渡口,稱為“武進”。長安是詩人和杜少甫分手的地方,城堡宮殿宏偉而生動。杜少甫離開這裏,自然是戀戀不舍。周樹呢?千裏之外,風煙蒙蒙,壹眼望去,難免有些惆悵。這兩句話通過遠近兩處風景的對比,烘托出旅人與寄信人的告別之情。

這位名叫杜的朋友,在北京做了縣尉之類的小官,不遠千裏來到上任。恐怕他是壹個非常失意的知識分子。王波本人並不以當官為榮。當他們走出京城,放眼武進,他們的感情自然會相互交流。“我們傷心地告別了,我們兩個官員背道而馳”,這兩句詩寫出了兩個人之間的感情。這兩句話的大意是:妳我都是為了當官而遠行的人。妳去周樹,我留在長安。去和留雖然不壹樣,但這壹刻告別的意義是壹樣的!這兩句話表現出真摯的感情,真誠的態度,以及壹種體貼關心的語氣,字裏行間自然流露,非常感人。

五六句話突然轉了筆,安慰這位即將旅行的朋友:“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意思是:我們分手後,雖然天各壹方,但也不必難過。海中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如近鄰。最後兩句更進了壹步,說“無所事事是不對的,孩子被毛巾弄濕了。”意思是,在離別的路上不要因為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壹樣,不要以淚洗面。以上四句出自曹植的《白馬王彪》。曹植與弟弟曹標分別時寫道:“夫誌四海,萬裏猶親。”他還說,“煩惱成了病,什麽都不是孩子的仁!”但是王波的詩更加簡潔生動。

《送別杜副將赴蜀》是壹首膾炙人口的詩,尤其是“然而,中國有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經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樂觀開朗,沒有壹般送別詩常見的傷感和憂傷。我覺得這是它受歡迎的壹個重要原因。其情調與初唐經濟文化繁榮、封建社會崛起發展的時代精神相吻合。

王波《送別赴蜀都督》賞析之二:

這首詩是著名的送別詩,是詩性的安慰妳不要在離別時悲傷。第壹句嚴格對立,第三、四句壹脈相承,聲調散亂,化實為虛,文境跌宕。“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其高聳的山峰,高度概括了“深厚的友誼,山河難以抗拒”的場景,世代相傳,眾所周知。對聯的結尾指出了“送”的主題。

全詩開闔頓挫,脈動流轉,意境曠達。洗去了古代送別詩中的憂傷,色調爽朗,清新高遠,是獨壹無二的石碑。

這首詩洗去了以往送別詩中的苦澀和纏綿狀態,體現了崇高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兩句話,成為壹句不朽名句來表達遠隔千山的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隔三秦之墻,隔五河之霧"。“闕”是宮殿前的瞭望塔。“城闕”指唐朝的帝都長安。“三秦”是指長安附近的關中地區。秦末,項羽曾將這壹帶劃分為三國,所以後人稱之為三秦。“輔助”“輔助”在這裏可以理解為護送。“輔三秦”就是“輔三秦”。關中地區廣闊的曠野,守衛著長安城,是送別之地。"穿過使五條河流合二為壹的薄霧"。“五津”是指四川省冠縣至犍為的岷江五渡。遠遠望去,只見四川的風、塵、煙無邊無際。這個句子是關於杜少甫要去的地方。因為朋友要從長安去四川,兩地自然和詩人的感情聯系在壹起。詩的開頭沒有說再見,只是描繪了這兩個地方的情況和風貌。仰望千裏,我感到無限的不舍,告別的感覺是自在的。詩人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很難壹眼看到。至於千裏之外的武進,根本看不見。詩歌往往超出常人的視野。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把萬山幾席,瞬間看到萬春。“黃河之水如何移天,入海洋,壹去不復返”,從河源看東海。“曲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遇蘇秋”,從三峽就能看到長安。運用這種手法,這首詩從壹開始就開辟了壹個瑰麗的境界,有別於壹般的送別詩只註重顏鈺、楊誌、淚和酒燈。

"我們悲傷地互道再見,我們兩個官員走向相反的方向"。離開對方意味著什麽?同樣是因為官方原因在國外漂泊的人,離開了家鄉,已經有了沈重的離別。當他們在招待所裏互道再見的時候,又是壹次沈重的離別:有無限的悲傷在裏面。前兩句是高調,精準而嚴格。這兩句話韻味深長,對仗不工整,所以比較疏散。當然,這是因為當時的正體詩並沒有壹套嚴格的規則,但也有其獨特的美。初如懸於千尺之上的瀑布,從雲端壹瀉而下,而後墜入深潭,汩汩而下,清遠飛揚,形成大起大落,強烈的起伏,讓人感覺自己在變化。

然後第五、六句,境界從狹隘到宏大,情調從悲涼到豪氣。“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遠離壹個真正的知己是分不開的。只要身在四海,即使是天涯海角,也是近鄰。什麽是阿沁和阿舒?胸懷寬廣,胸懷大誌,展現真正的友誼不受時空限制,既永恒又無處不在,表達的情感樂觀豁達。

結尾兩句“何必在岔路口徘徊,孩子* * *沾毛巾!”這兩行詩貫穿壹句話,意思是:在這個我們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哭著和那個小孩子告別!是對朋友的提醒,也是對自己感情的告白。緊接著前兩句,在壹個很高很陡的地方突然陷入浮雕,然後結束。就拿音樂來說吧:音樂的結尾,有的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有的還要拖著結束。這首詩以第二種方式結尾。欣賞古詩,尤其是那些工整短小的,像五律之類的,不僅要欣賞它的壹些妙句,還要了解它的構成,它的跌宕起伏,它的思想的變化和發展。文字似乎看山不喜太平,詩歌也是如此。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不難感覺到它有壹股清新的氣息。初唐是中國古代壹個強大王朝的開始。唐代詩歌達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頂峰。持續200年左右的詩歌大革新大發展,始於初唐。王、楊、陸、羅等當時的大詩人是較早出現的先行者。首先,他們反對初唐六朝沿襲下來的艷俗詩風。楊炯說,王波“嘗龍朔初年,文場是變體:爭纖薄構,爭雕;金玉龍鳳香,混沌紫黃;視頻叫《偏心與虛假的美》。我精疲力盡,我堅強無知,我想到它的壞處,我要用我的事業。”可見他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端,倡導壹種蓬勃向上的詩風。以王波的這首詩為例。它樸實、蒼勁、奔放,壹度讓當時的讀者耳目壹新。此後,這種詩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成為盛唐詩壇的主導風格。其次,他們為新詩風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五言詩為例,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並盛行的新詩風,在王波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嘗試和形成。王波的這首詩是兩首比較成熟的五言詩。再讀王、孟的五律,再讀李、杜的五律,妳會發現,這種新詩風在唐代的發展,就像壹條大河,壹脈相承,越向前越壯闊。

作者簡介

王波(約650-676),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龍門(今山西河津),古江州人,出身儒生家庭,與楊炯、陸、並稱“王羅”、“初唐四傑”。

王波從小就聰明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就能寫文章,被譽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漢書註》,寫《手指瑕》十卷,糾正錯誤。十六歲時,應蘇遊支部的要求,他被任命為三郎。他因為做“鬥雞”被趕出了佩王宓。此後,王波花了三年時間遊歷巴蜀山川,創作了大量詩歌。回到長安後,他要求周國參軍。參軍時,因私殺官奴,兩次被降級。商元三年(676)八月,唐高宗訪父歸來,渡海溺死。擅長五律五絕,代表作有《送別杜副都督赴蜀》等。主要的文學成就是駢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最好的。代表作有《王騰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