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的鑒賞與西方不同,這是由於社會、文化、思維和表達習慣的原因。散文式的詩話與中國第壹部詩話——宋代歐陽修的《六壹詩話》有很大關系。歐陽修剛開始詩話的時候說他的創作目的是“和資本聊天”(《六壹詩話》開頭的題字),所以不註重完全的準備,或做筆記,或論辯,或析句,沒有設定的要求。以後的大量詩話作品,多以條目相聯,條與條之間沒有內在聯系,使得內容顯得又寬又大,是松散的集子。他們有的討論詩歌的目的,也有追溯詩歌流派起源,評論名家作品,拾美遣詞造句,談創作手法,甚至描寫詩壇奇聞,考證名家名物,解讀難詞俚語。而詩歌的壹些鑒賞也統壹在這種文體中,自然隨筆文體成為壹種普遍的文體。當間接、隨性的文體運用到小說、歌劇等長篇作品中時,也轉化為批判性的文體。評論也是壹種隨意的感覺,不同於今天的評論或者鑒賞文章。壹方面,這種方式源於最早的記錄制度,《論語》《孟子》等儒家著作對學者影響深遠。壹方面,受佛教對禪的看法影響,佛教徒要求“開悟”,所以傳道簡單而神秘,甚至認為只要笑笑就解決了問題,不需要長篇大論,不需要仔細論證。另壹個原因是,暢所欲言之風始於魏晉,且勢不可擋。它的談話是關於人,風景和詩歌的,它是即興的和任意的,沒有對象的恒常性,沒有內容的系統性和結構的嚴密性。在長期以小生產為基礎的古代封建社會,其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限制了人們的視野,窒息了人們的心靈,塑造了人們的思維。他們往往強調微觀勝於宏觀,強調感覺勝於分析,強調局部勝於全局,強調獨立勝於聯系,所以他們習慣於寫帶有感情和評論的文章。在這種思想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壹種傳統的欣賞方式。
古代文學鑒賞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各有利弊。其優點是短小精悍,輕巧靈便,取其精華去其粗,始成其泉。其缺點是過於狹隘和草率,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局,容易出現片面的觀點,做出偏頗的表述。因為這種方法長期使用,而且有很多明眼人,所以成為了壹種流行的形式。因為有很多真知灼見,豐富了古代文學鑒賞的內容,提供了經驗,奠定了理論基礎。今天,壹方面,大量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出版,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學習和研究的材料,也說明這些欣賞方式仍然受到今天讀者的歡迎。另壹方面又出版了現代人寫的新詩,如《唐宋詩百首》等新的批評作品,如《新派古典小說六則》,說明這些傳統方式只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造,仍然可以是壹些有用的形式。
對於傳統的欣賞方式,需要繼承和發展。古代的壹些鑒賞文,見解不凡,文字華美,不僅啟迪了人們的思維,也成為了鑒賞的對象。不像今天寫的壹些鑒賞文章,平淡呆板,讓人覺得如果聽了屍檢報告,就無法與原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當然,對於傳統的方式,也要揚長避短,使之科學、嚴謹、系統、現代,更好地服務於今天的讀者。我們應該在總結和繼承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創造和改進既具有民族傳統色彩又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文學鑒賞風格,把新時期的文學鑒賞提高到壹個嶄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