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北宋末南宋初的戰爭歷史簡述,盡可能詳細,有人物。

北宋末南宋初的戰爭歷史簡述,盡可能詳細,有人物。

宋紹興四年(吳公1134),嶽飛寫了壹本關於宋廷的書。

請求北伐收復失地。五月,嶽家軍從鄂州(今湖口

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並攻克雲州(今湖北貝爾)

吉),然後兵分兩路,嶽飛命令張喜安進攻隨州,

我帶領主力到襄陽(今湖北襄樊)。七月

金朝派出援軍,擊敗李成,阻止嶽家軍繼續北上。

數萬將士,排列在鄧州西北三十余座營寨,企業林立。

試圖阻止宋軍的北進。嶽家軍奮勇作戰,壹舉出擊。

敗金與偽軍會師,井乘勝攻占鄧州。嶽飛又分裂了。

士兵相繼收復唐周(今河南唐河)和信陽。八月,嶽

費是提拔到靖遠軍中的節度使。

在後來的抗金戰爭中,嶽飛在工廠取得了更大的勝利。

,而是和宰相秦為了徹底實現控制而進行的補償。

軍隊和打壓鷹派的目的開始陷害嶽飛。宋邵

興十壹年(公元1141),皇帝和秦以“參軍”的方式進行賠償。

“征討時期”、“告騎於”等莫須有的罪名,必是嶽。

飛毒到風浪閣。嶽飛死於39歲。

嶽飛(公元1103 ~ 1142)文武雙全,聰慧過人。

勇敢的抗金名將,39歲被政府出賣。

那些殺死他的人,卻對他“忠誠報國”的精神同樣熱愛。

永遠活在中國人心中。嶽飛詞鞠鵬相州

唐寅是河南人。宣和四年(公元1122)應

招兵買馬,因為作戰勇猛,很快上升到留守連的控制。

建言三年(公元1129),遊牧民族南下,嶽飛北上。

敵師投降,兵將潰不成軍,但嶽飛堅持禦敵,屢敗屢戰。

軍隊。高宗為他題寫了壹面“忠嶽軍”的四字旗,以示稱贊。

金朝初年稱霸東亞,主要依靠壹支精幹的女真騎兵。經過幾千年對馬具的不斷改進,包括馬鐙的發明和改進,女真騎兵無疑是古代世界中相當完美的騎兵。他們擅長弓箭,也習慣穿重甲,沈重的口袋只露出眼睛。女真騎兵特別頑強,打不垮,重整旗鼓,打幾十回合到壹百回合以上。古戰中回合不是言情小說中的戰鬥單位,而是兩軍交戰。金軍不僅擅長野戰,還能舉行激烈的攻城戰,因此不同於遼軍和西夏軍,能深入中原腹地。在滅遼戰爭中,他們還學會了制造和使用火炮等火藥武器。當時女真騎兵對付的是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就像二戰中坦克軍對付步兵和騎兵壹樣。

金軍初入中原時,由於宋徽宗的專制腐敗統治,宋軍無疑處於崩潰狀態,或者說不戰而潰,根本沒有野戰能力,只能城戰。王兵指揮的太原保衛戰是當時最慘烈的壹幕。宋軍兩次救太失敗,實際上決定了開封失陷和北宋滅亡的命運。金軍初入中原,據宋代記載,可稱為“不戰而掠”。

南宋初,宗澤作為東京留守,實際主持邊疆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建安元年(公元1127)冬至次年春,遼、宋戰敗後,金軍如日中天,在最有本事的人的指揮下,對開封府發動了最猛烈的進攻,但大敗。這與北宋末開封失陷形成鮮明對比。宗澤之死,不得不扭轉南宋抗金的戰局。在宋高宗、黃千山、汪伯彥的昏庸政治下,南宋最終走向了收縮千裏、退黃河入大江的悲慘境地。

在建言三年(公元1129)和建言四年(公元1130)期間,金軍渡江,既是其軍事勝利的巔峰,也是物極必反。韓世忠指揮的黃天蕩之戰,使金軍大敗,嶽飛力勸將士收復建康,將金軍全部驅逐出江南。紹興元年(公元1131),張戎率領抗金義軍在邵頭湖首戰告捷,隨後迫使金軍退守淮水以北。金軍傾全力攻川,吳軍自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滅遼滅宋以來,遭遇了兩次慘敗。嶽飛軍隊收復韓翔六郡,兩年後再次北上,金軍於紹興四年冬入侵淮南失敗,標誌著金朝軍事力量的進壹步衰落。

當時的女真騎兵在秋冬最有優勢,在平原地區弓馬馳騁,但不耐炎熱多雨的天氣,需要退守北方避暑。和尚元和仙人關兩戰都是山地戰,金軍還是可以說有“節節敗退”的因素。但紹興十年(公元1140),劉琨軍隊的順昌之戰,創下了在平原地區碾壓金軍的新紀錄。如果說順昌之戰還是在女真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利用天氣,等到了初期,嶽家軍大舉北伐,而且是在六月閏後的七月,也就是在最有利於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天氣和地理位置條件下,以少攻多,先後在鹽城和應昌兩次大戰中擊潰了8金軍的主力,並將其推進朱仙鎮再次破敵,逼死了他們。

南宋將軍們對抗金軍,起初只是談虎色變,逐漸摸索出壹套行之有效的戰術,而嶽飛自然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偉大的愛國英雄。嶽飛的軍事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嗎?首先是重視人民抗金,制定“連江帶月”的戰略方針,主張黃河以北的遊擊隊和正規軍互相配合,進攻金軍,以收復失地。二是以自律為前提治軍,全面貫徹《孫子兵法》倡導的“仁、信、智、勇、嚴”原則,打造壹支軍紀嚴明、驍勇善戰的嶽家軍。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掠奪”,成為古代兵匪社會少有的特例。第三,嶽飛批評宋廷“只使自己守而待敵,不敢遠攻必勝”,反對消極防禦,主張積極進攻。他是當時唯壹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將軍。四是“仁愛物”,愛惜人命,不輕殺戮,發揚了古代“仁為本”的軍事理念。嶽飛的軍事思想無疑是值得後人珍惜的中華文化遺產。其他將領只能步騎,但嶽飛非常重視騎兵建設。除了步騎,他還打造了壹支強大的騎兵,足以對付統治者引以為傲的騎兵。

然而,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從登基之初就確定了以金欺辱、以金求和的政策。他先後信任為他效力的黃千山、汪伯彥、秦檜,擊退並殺死了反對黃金的李剛、宗澤、嶽飛。當然,他不是昏庸大師。他沒有處理軍事的大勇氣和大見識,但有很多小聰明和小伎倆。宋朝開國皇帝有黃袍兵變的淵源,所以對武將特別懷疑。自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起,他對將領越來越懷疑,尤其是嶽飛,但在統治者的軍事壓力下,他不敢用嶽飛來保護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當他很好地把握了“和平社會”,就不用擔心“老弱”的統治者卷土重來;他不僅不再需要抗金將領保護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反而逼迫嶽飛調兵遣將,解除抗金將領的兵權,殺了嶽飛,這只能更有利於他的偏安政策。所以元朝的米切爾在《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嶽飛傳》中說:“隱忍棄原,故隱忍殺費。”可以說是壹針見血。漢代韓信說:“狡兔死,好狗烹;高鳥盡,好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正如齊夏先生所指出的:“在宋代,往往是狡猾的兔子先煮了才死。“引用韓信的理論,已經是古代君臣關系的殘酷統治,名將的悲慘命運,更不用說了。對於宋高宗來說,要下跪報殺父之仇,要偷壹半剩水,要殺壹代先賢,這在這個天水王朝是絕無僅有的。正是宋高宗和秦檜尋求安全和背叛國家的政策造成了南北長期分裂時代的悲劇。

面對山河破碎的慘狀,有誌之士必然會把自己的愛國情懷和悲憤付諸筆墨,而陸遊和辛棄疾就是兩首愛國詩中最光輝的旗幟。陸遊的詩,“公卿有方安排宗澤,無人用嶽飛”,“戲賊曾聽父命,遺民猶盼嶽家軍”,表達了對兩位愛國英雄的懷念,總結了這個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