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王維與佛的起源

王維與佛的起源

王維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也是壹位有“詩佛”之稱的佛教大詩人。以下是我分享的王維與佛的淵源。讓我們來看看。

王維與佛的起源

出身官宦家庭的王維,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擅長詩詞繪畫,精通音律,多才多藝。早年有儒治天下之誌,中年有道家隱逸之風采,晚年得佛家之精華以治心性,符合古代傳統士大夫“入儒、出道、出佛”的理想人格。

王維晚年對佛教的沈迷與他早年的家庭環境有關。溫柔敦厚的母親念經多年,潛移默化。他的弟弟王錦是大釗大師的弟子。濃郁的家庭氛圍深深影響了王維的思想。

王維對佛教的信仰也與當時佛教的社會風氣有關。開元、天寶年間,禪宗興盛。沈繡北宗初到長安時,受到武則天和唐中宗的禮遇,在安史之亂前盛極壹時。但王維對佛教的信仰更多的是受其個人經歷的影響。開元十三年,因與演員舞獅案有牽連,被貶濟州,被任命為司庫參軍,後被張九齡拉走。張九齡被貶後,李上臺,政治日趨黑暗。王維早年失去了政治依賴和功名利祿的野心,隱逸思想占據主流。安史之亂,“廬山困於兩都,玄宗幸。(王)魏的隨從不如賊。吃維藥治痢疾叫隱疾。魯山很可憐,派人迎洛陽,住普士寺,逼他做偽署。”叛亂後,王維在安史之亂期間充當傀儡機構的工作被曝光,他面臨重罪。弟弟王錦為了替哥哥贖罪,削了他的官職,而王維只是被貶為太子鐘繇,後來又做了官,在歷史上被稱為“王右丞”,這對他打擊很大。他是壹個完全誠實、忠誠和愛國的人。如果說張九齡的降職已經讓他在政治上極度失望,那麽這個抹不去的人生汙點,會讓他更加心灰意冷。為了報答唐肅宗的恩情,調節自己內心的痛苦,他投身佛教,參禪。

佛教對王維的影響

王維是壹位精通佛學的詩人。生前朋友評價他是“當代詩人,精通禪學”。禪宗主張“自性自悟”,強調僧人可以通過自性頓悟,領悟佛教的義理。這種禪悟類似於藝術創作中的妙悟。禪宗思想對王維山水田園詩“清麗雅致”的獨特風格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禪趣,又稱“禪悅”,是指進入禪定時所體驗到的寧靜、暢快、自然之意,體現了禪宗追求“禪定”的宗旨。禪意在內容上往往是消極的,但用於表現山川自然之美時,有助於突出大自然中的幽靜、靜謐、肅穆的詩意。王維詩歌中“空、寂、靜”的境界所引發的“禪悅”,是通過“靜中有動”的藝術表現而顯現出來的。他在詩中生動細膩地表現了這種精神境界,如《我在終南山的靜修》:“歲末老了,挺好的,我來這山腳下棲居。興趣集中往往是獨特的去玩,有壹個快樂的事情享受自我欣賞。有時去水的盡頭求本源,或坐著看百變雲的升起。有壹天遇到壹個老樵夫,談笑風生,壹去不復返。”第壹副對聯表現的是壹種孤獨,是壹種形式上的孤獨。但是,這種形式上的孤獨,標誌著壹個從“多”到“壹”,再到“無”的進化過程。形式上的“孤獨”和“虛無”在本質上變得無窮無盡,只有通過理解才能獲得。詩中用“水貧”和“雲起”兩個意象,從聽覺中撿拾流水的動態碎片,從視覺中尋找從遠處映出遼闊藍天的“靜態畫面”,在動靜交融中喚起壹種寧靜高遠的通感效果,在遠處將溪流慢慢溶解成壹朵長長的白雲,從空靈中喚起壹種虛無感 從而將自我融入到宇宙的進化中,在壹瞬間實現這兩件事。

又如深山中的壹個秋夜:“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第壹副對聯指出,這是壹個初秋的夜晚,山雨的壹切都是新的。他們看起來那麽純潔,壹點也沒有被這個世界汙染。此時,作者對自然的感情被喚起,他以壹種完美而靈活的自我心靈去感知它們,品味宇宙生命的內在律動和內心深處的空性之樂,自得其樂。那時候他的內心壹定有壹種神聖的感覺,有點類似基督徒所謂的神聖之愛,它融入到宇宙的最深處。“空山、明月、清泉、松竹、紫羅蘭”看似都是純粹的客觀直觀,但由於歷史的積澱,這樣的意象有著空靈、幽靜、飄逸的內在審美意義。詩人在組合這些群體意象時,以“空山”為核心意象,明月流水環繞,形成以“空山”為中心再向上、下、左、右看的多層次立體空間結構。王維是以壹種更超然的方式來審視自然的。他把心和整個宇宙結合起來,既不是人的觀點,也不是物質的觀點,而是“心即宇宙”的立場。這顯然是禪宗的藝術境界,主觀精神試圖達到與宇宙精神同樣的廣泛性。在這裏,外物與靈魂、天地的界限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呈現出壹種燦爛的光芒和和諧的氣氛,而所謂的“涅槃”就是這種境界的最好體現。在“涅槃”的狀態下,詩人杜絕外物,回歸心靈,進入了壹個充滿禪意的幻境。

再比如他的《吳欣怡》,上面寫著:“木端芙蓉花,山中紅萼,孤戶花開花落。”這是壹幅生機勃勃、美麗動人的動態自然景象,卻在無人居住的群山旁悄然落下。它沒有目的,也沒有意識。它不需要人們去欣賞它的美麗和新鮮感,也不需要人們對它的衰落表示遺憾和同情。生無喜,死無悲。他們源於自然,聽不到壹絲精神的震顫,仿佛連時空的界限都消失了。這種寧靜空靈的境界,就是禪宗所呈現的禪意境界,也是王維藝術中“動中之靜”的空靈境界。

“動中有靜”中的“動”是為了達到“悟”,是壹種知性的體驗。所以常常被描述為壹種心靈的“翻轉”,就像天平的壹端放在很重的東西上,另壹端突然翻轉,把壹個人從平時的緊張和虛無縹緲的執著觀念中解脫出來。人類平時用來解讀生命的整個僵化結構突然完全粉碎,於是有了獲得無限自由的感覺。是在執著而專註地追求禪的意境之後,經常出現的壹種體驗。同時,“動”也表現了王維內心空蕩、寧靜的“靜美”。用“動”來表達“靜”,最終達到物我相忘的“靜”的境界。“靜”的境界,是壹種詩意的氛圍。他們從壹個場景的壹絲壹毫和萬物的色調中體會禪意,其中往往蘊含著某種詩意。正是這種禪意,豐富了王維詩歌的意境。

佛教與詩性心靈的交融

中國詩歌最高的表現藝術是意境。意境,又稱境界,是佛教術語,佛經中多次提到境界。佛經中的境界,壹般意義上指的是理想王國,涅槃。王維在意境創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奉行禪宗的“我忘物,不知何為我,何為物的超然境界”。他的山水詩以其藝術姿態特別引人註目。他的意象豐富,筆法多變,是他之前任何詩人都無法比擬的。王維能夠將意境發揮到極致,與佛教的滲透是分不開的。從創作的靈感來說,意境來自妙悟,禪與詩的妙悟有相通之處。從詩歌意象的特點來看,意境藝術強調切割和布局,虛實並存。任何粘物的做法都不可能有成功的意境。

王維在天寶年間創作的壹些山水詩在意境的創造上有很高的造詣,其中尤以《輞川別集》中的絕句被視為意境的極致。清代詩人王世貞稱贊這些詩“句句有禪”。王維在詩歌中非常善於寫“空”“靜”,“靜”往往與“空”聯系在壹起。如《鳥鳴溪》是和壹位朋友黃普嶽的《雲溪五雜詩》的和合詩,描寫了春山月下的清幽景色,表現了詩人恬靜的心境。前兩句,月桂樹落,春夜靜。“人閑時桂花落”,詩人欣賞山中夜景。在安靜的環境裏,他覺得桂花落了,花應該是無聲的。但因為“人是閑的”,沒有雜亂的聲音幹擾,所以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精細運動,仿佛春山空無壹人,只有詩人壹個人在這靜謐的山中沈思放松,體會清新的空氣。最後兩句,月給鳥驚,春溪聲。看著看著,月亮升起了,銀輝無處不在,照亮了山澗,喚醒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山鳥。鳥兒在山中的樹間鳴叫幾聲,使春天的山泉溪水更加清靜。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藝術手法,在整體寧靜的意境中寫動寫靜,烘托寧靜的環境。王維這樣寫,既是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也是哲學思想的生動表達。就是在動中求靜,弘揚靜、寂的禪宗思想。北朝的佛家寫過《論趙與物不動》,說:“要求靜,壹切動,所以雖動,總要靜,不為靜而放動,所以不動。”是王維把佛教的理論滲透到景物描寫中,“動靜皆求靜”,宣傳動則靜的思想。梅花花開花落,歸於沈寂;小鳥受驚的時候會唱歌,然後就安靜了。《鳥聲流》講的是王維對“夜禪”和“禪定”的修行(“禪定”的本義是“冥想”)。明代胡應麟詩《詩品》稱“溪中鳥”等詩而入禪”,說:“讀之忘了人生經歷,壹切思緒無聲。“世間壹切爭名奪利的塵念,都在這靜謐的意境中得到凈化。

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的王維,壹生都在事業現實與理想信念之間尋找平衡,最終在佛禪中找到了精神家園。他雖然生活在紅塵之中,卻獲得了身心的分離,心靈的自由,熱情的凝聚,心靈的和諧,禪意的呼應,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孤獨之情。此外,由於對佛禪觀念的深刻體悟,王維運用禪宗的思維方法,豐富和發展了山水田園詩的創作手法,開拓了山水田園詩的領域,最終成為壹代“詩佛”,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大放異彩。

擴展:王維人物介紹

王維(701-761),本名莫吉,原名詩佛,本名維摩詰。維摩詰是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他的意譯以幹凈無汙染而聞名。可見王維的名字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認為他是“當代詩人,善禪。”(元顯《賞王維序》)他死後,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壹個虔誠的佛教徒家庭。據王維《請使史壯為殿表》載:“吾母死,故崔氏,博陵郡君子,三十多歲為師。”在《王右丞註疏》卷二十五中有壹篇《大建福寺僧塔明》,文中描述了詩人與當代著名佛教高僧道光禪師的關系:“十年之後”,可見王維確實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晚年過著和尚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有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在翟,受教不穿衣服。我想用微小的細節來衡量空虛,而我與此無關。我只是想把重點放在遺物上。”蔡等十幾個和尚,每日以密談為樂,在齋中除了壹個茶壺和壹個臼外,壹無所有,被案縛在床上。退朝後,焚香獨坐,以禪為業。“這個時候,王維就像壹個和尚。

王維少年時就有文采。開元九年(721)第壹秀才,大樂誠。因為某些原因,我在濟州參軍了。回到長安後。開元二十二年(734),任命張九齡為刺史。王維被貶為右派。當時他寫了壹首《獻始興眾》的詩,贊美張九齡反對栽贓黨員謀私利、濫用爵位的政見,反映了他當時有所要求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罷兵。次年,荊州被貶為長史。李出任刺史是玄宗政治由相對明朗到日漸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降職很郁悶,但他並沒有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他受命拜訪河西節度使崔。後來他從寺史中得知,王維的官職是逐步提升的。安史之亂之前,當官的,壹方面是對當時官場的厭倦和擔憂,另壹方面又是依附於棧,無法果斷離開。所以入鄉隨俗,長期過著半官方半隱居的生活。

詩歌方面的成就很多,有邊塞詩、山水詩、格律詩、絕句等。他的詩被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確實有他獨特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闊,邊塞封鎖的壯闊,還是小橋流水的靜謐,都能準確凝練地塑造出完美生動的形象,筆墨少,意境高,詩畫完全融合。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兩大詩歌流派之壹。這個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繼承者。該派詩人以擅長描寫山水田園風光著稱,藝術風格也比較接近。他們通過描繪寧靜的景色,反映出他們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此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主要作家有孟浩然、王維、常健、祖勇、裴迪等人。其中,王維和孟浩然,又稱“王蒙”,成就最高,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