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中黃昏意象的相思情節。
胡華
摘要:黃昏意象的原始意象源於對太陽的崇拜。他的形象內涵最早見於詩經?壹個在役的君子被確立為夕陽相思的內容。經過後世語言的不斷豐富和發展,黃昏相思意象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到了唐宋詩詞的時候,這壹意象已經完全定型。
關鍵詞:黃昏意象,日落思鄉,生命意識的苦苦追尋,時代氣息
“從此音塵無題,淚灑川上,博喜照明。”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黃昏意象是壹個重要的成語。以黃昏為意象的詩歌俯拾皆是,僅唐代以黃昏為意象的詩歌就有200多首。可見古人非常喜歡用這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那麽,黃昏意象是怎麽來的,怎麽發展的,又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內涵呢?本文對這壹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論述。
(壹)黃昏意象及其演變
黃昏,最初只是作為壹個時間術語,出現在中國古籍中。易經?如卦所言,“如是說:河中有雷,隨;這位先生大聲進入宴會。”在這裏,“聲平淡”的意思是到傍晚,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昏。《漢語詞典》在解釋“黃昏”這個詞的時候說:“太陽落山,天還沒有黑的時候。”大字典上說:“太陽要落山了,馬上就要黑了。”在這裏,黃昏只是壹個冰冷的時間名詞,並沒有賦予它任何人類的感情。而最先賦予它人情的是《詩經》?壹位紳士在服務。詩經?《服務中的紳士》描述了壹個想家的女人在黃昏時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期待。清代方雨潤在原始《詩經》中說:“傍晚,我懷人,真情真。”姚紀恒《詩經·通論》說:“夕陽懷人,真情真,描寫如畫。我怕晉唐田家人的詩沒有那麽真實自然。”從而將思念主題的原始意象確立為黃昏意象,從而開啟了思女惜人的寫作主題。清代許瑤光在《雪門詩稿》中評論這首詩說:“雞住牛羊,饑於夕陽。最難熬的消遣是黃昏,壹如唐朝時總在心裏說的。”自詩經?中國古代文人在《侍中君子》之後,常常用黃昏的意象來表達他們對女性的思考和對人的關懷之情,尤其是在唐代。
先秦文學尤其是《詩經》《楚辭》中黃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表現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如《楚辭》?香夫人在《九歌》裏寫的就是這種相思。到了漢代以後,這種相思的內涵擴大了,不僅僅局限於男女之間愛情的表達,還包括了遊子對親友的思鄉之情。比如吳麥源的《胡建曲》:“太陽在故鄉,便見雲影。”徐婷的臨江仙?劉永:“在夕陽的陰影下,我擔心官方遊客。”
不僅相思主題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擴展,而且黃昏意象的其他內涵也隨著古人語言的發展和心理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從最初的相思主題到楚辭中的求索主題,再到漢魏晉南北朝和唐代以後,黃昏意象不僅僅局限於相思和求索,對人生和時代的認識都包含在這個意象中。
在古代詩歌中,“黃昏”意象不僅在內容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且它在詩歌中的作用也在不斷變化。
憑詩經?在《服務中的紳士》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昏”這壹原始意象起著積極的作用。生活在大自然中,天地對我有感情。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山川、河流、器物,都是先民用來寫詩的素材,造成自然生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的自然風光引發了創作因素,表現了先民對純然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刻的感受,詩歌自然繁榮起來。《詩經》中對牛、羊、鳥等傍晚自然景物的描寫是如此的自然生動。面對這壹幕,我怎麽會想念我的妻子呢?
楚辭之後,黃昏意象由興的角色轉變為隱喻和象征的角色。詩人的憤怒和不滿被壓抑在心裏。因為外界的壓力,他無法理解流暢的表達,只好用意象委婉地表達,尤其是對時空處境的傷感,對把握不住時間的恐懼,對時間孤立的痛苦。他只喜歡通過黃昏的描寫來表達。自古以來,時間和命運幾乎是連在壹起的,作品中經常用時空的轉換來暗示生命的無常。或者說時間不可抗拒的流動和空間的變化象征著命運的可怕力量。如李商隱《樂遊園勝景》:“心中有暮影,在樂遊園冢間駕起。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正是“黃昏”的時空意象,暗示了生命的無常和無法控制的美好。
黃昏這個幽僻的意象在唐代用得不多,李商隱是壹個特殊的詩人。唐代最常見的黃昏意象是情感意象。這也得益於唐代極其豐富的語言和高度發達的詩歌技巧。到了唐代,黃昏的意象不再是單純的意象。常與春、秋、山、古道、荒城、花落草落等雕零意象相結合,旨在表現自然之物和人性化的自然已過盛年,滿眼都是。黃昏景象彌漫著無限的悲傷,反映了詩人淒苦的心境,詩人的感情與黃昏景象達到了高度的統壹。
“青山還在,夕陽幾度。”歲月流逝,歷史上傑出的詩人和名人都去隨風飄蕩了,但他們在夕陽下的歌聲卻是不朽的。黃昏作為壹種具有濃厚哀悼氣氛的意象,運用廣泛,深入人心。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暮光之城形象的艱辛追求。
“富則濟世,貧則濟世。”入世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文人將人生價值的追求投入到政治進步中。作為參照物,《黃昏》促使詩人珍惜時間,勇往直前。《離騷》:“我告日出而作,解蜜而樂,盼而不壓。修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首詩中,屈原以黃昏上下來追求美國政治的理想。黃昏暗示了生命和機緣的有限性,暗示了個體生命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建功立業的積極追求和自強不息的態度。再比如王誌煥的《在鷺鳥山莊》: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更上壹層樓,看得更遠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妳上樓時看到的風景。西山旁的夕陽,緩緩沈入壯美的天空,黃河仿佛從天而降,流向大海。幾個十字架捕捉到了夕陽、群山、大海和黃河。壹般來說,黃昏的景象容易讓人情緒低落,而這首詩雖然寫的是夕陽,卻沒有壹點垂死的感覺。讓人感受到的是壹種不可遏制的自豪感和無限開放的心態。詩人登上鸛雀樓,引人註目,環顧四周,有夕陽熔金的形狀,黃昏雲墻,遠眺黃河,奔騰跳躍的形狀。這是壹種奮發向上、不斷追求的精神,激勵著人們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不斷追求。
當文人在現實面前遭遇巨大挫折時,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豪情和執著的信念。比如王維的《從軍》:“大漠懸於大漠,戰聲在硝煙中。我是有名的王脖子,回去壹定向天子報告。”
李白《去敬亭北山,閑送客,顧崔玉,往此處來》:“曲打白馬,笑倚青山。鞭背指長安,西暮秦關。"
也是夕陽黃昏,詩人卻熱血沸騰。中國文人在珍惜時間、夕發朝至的態度下,為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我們可以在黃昏中看到屈原上下求索的艱難身影,也可以看到李白在夕陽下揮鞭長安時瀟灑的豪情,更可以想象王維在黃昏中“歸來獻天子”的勝利喜悅。
但黃昏的意象往往透露出詩人在經歷了空靈的人生後,對世俗享樂的追求。諸如
岑參的《白日未盡》:“沙灘上看日出,沙灘上看太陽。悔來萬裏,何為功名?”
詩人在沈思夕陽時,傳達了對人生迷茫的感受,當人生失意時,個人的人生觀、人生信念受到了質疑,甚至個人早年追求功名利祿的英雄氣概也隨著夕陽而沈沒,英雄氣概不再,雄心壯誌不存在。詩人感受到從黃昏中散發出來的虛無的誘惑。面對這種悲傷,詩人去了靜心追求室:
李白《鄭宴》:“笑過之後不知會怎樣。昨天是壹次愉快的旅行,今天已經過去。努力變得有趣,空名字有什麽好處?”
蒙蒙的水,淡淡的雲,深色中殘留的光,構成了壹個朦朧的空間。這壹切給人壹種空靈、逍遙的感覺,使詩人拋棄了世俗的喧囂,追求寧靜和對生命的無聲關懷,從而達到精神上的超脫。陶淵明《飲酒》:“蓋屋在鏡,無車馬喧嘩。問妳和能兒?心在遠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裏面有真意,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
這首詩是詩人在“日落”時看到的山中鳥影。多漂亮多可愛啊。山間彌漫著陰霾,遠山變得朦朧,歸來的鳥兒成群結隊。眼前的自然是美好的,生活是自由的,心情是悠閑的。在這裏,黃昏的意象暗示了詩人歸隱故裏的愉悅,充滿了自適的禪意。
裴迪《花子岡》:“夕陽西下,風起,草壹根壹根地冒出來。雲光侵軌,山青撫人衣。”夕陽下的這些景象給人壹種生活的愉悅感,使人從生物的自由中蓬勃發展,體會到生活的自由與寧靜。在夕陽西下的黃昏,詩人不再為世俗世界所困擾,而不必為個體生命而哀嘆。禪房的靜謐,黃昏的自由寧靜,使詩人達到了精神的涅槃。
另壹方面,對黃昏的追求,在於詩人對田園黃昏的傾慕。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生活壹直在重復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奏。這使得夕陽在人性化的大自然中成為壹種回歸家園的象征,於是由夕陽、野花、牧童組成的黃昏意象成為詩人擺脫痛苦、追求幸福的理想載體。如王維的《渭水農家》:“斜陽照廢墟,牛羊徑巷歸。我總是懷念牧童,依靠等待匪警。年輕的黃,蠶兒睡著了,剝著桑葉。霍霍,田夫,親切地互相問候。難怪我渴望簡單的生活,並感嘆老歌,哦,回到從前!. "
關中平原的這幅田園畫卷,古樸幽靜,晚霞閃耀,正符合人們日落歸家,親近自然的結構。夕陽無聲,牛羊降臨,田夫荷鋤,野老牧童等構成了黃昏田園生活的溫馨景象。既沒有官場的勾心鬥角,也沒有生活的坎坷,只有平凡生活的和諧與溫暖。所以,這種黃昏的田園生活,是詩人尋求自我適應以擺脫精神負擔,尋求精神愉悅的最佳方式。所以,追求暮年是古代詩人奮鬥精神的體現。從對人生理想的積極追求轉向失敗後或黃昏歸鄉後對清靜禪房的追求,是詩人歷經種種考驗和打擊後的艱辛追求。他們通過黃昏的意象傳達著自強不息的態度。
(3)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
——黃昏的意象,表現了壹種深沈悲涼的生命意識。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日落這壹永恒的自然物和自然景色之所以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基調和原型內涵,在於古人對太陽之神的崇拜。太陽從東方升起,太陽從西方落下的自然規律,使得古人出於恐懼崇拜太陽,將個體生命的悲劇意識與夕陽聯系在壹起。
神話學家指出:“日落是心靈顫抖焦慮的時候。當人在歡樂中,當人的朋友離開,當人感到孤獨,他的思想再次轉向更高的力量時,黃昏的陰影降臨,不可抗拒的睡意撲面而來。當這壹天過去時,詩人哀悼他的光的朋友的死亡。此外,他還在自己短暫的壹生中看到了生命的不足。”我們古代的《樂府詩集》:日進月出,太平貧,時代不同。所以春天不是我的春天,夏天不是我的夏天,秋天不是我的秋天,冬天不是我的冬天。在四海這樣的地方停車,什麽叫優雅?"錢鐘書說:"掩死而走,哀思往事而惜遠未來,皆在黃昏,是最難的消遣。太陽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日出意味著生命的誕生,日落意味著死亡。夕陽即將西下,所以詩人常常感嘆人生稍縱即逝,人生苦短。
古詩十九首:“四季更替,壹年多快結束?”
李白《古風》第十首:“日落黃河去東瀛西海。”
劉希夷《悲情禿頂之歌》:“妳還能圓滑多久?”過了壹會兒,鶴衣衫不整,臉色蒼白如絲。但放眼古代歌舞場所,黃昏時只有鳥兒在悲涼。"
這些古詩都透露出古人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易腐生命的哀嘆。時光飛逝如水,人生苦短。怎能不令人震驚?於是李商隱在樂遊園景區悲傷地唱道:“我心中帶著暮色的陰影,在樂遊園的墳塋中驅車前行。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詩人登高遠眺,長安的繁華鬧市和夕陽余暉下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它是如此美麗,但這壹切美麗即將淹沒在夜色中。這怎麽能不讓人難過呢?詩人在傍晚的“不適”不是為了離愁,不是為了緬懷過去,傷害現在,而是為了自己熱愛這美麗的晚景,卻無法長久地保持,無法抗拒黑夜的到來。所以更增添了壹種悲涼感,感嘆好景無常,好景稍縱即逝。
詩人從自然的盛衰中明白了世間萬物在相繼興盛時便會衰落的道理,自然產生了對美好事物的留戀之情,感嘆生命的短暫。而這種對人生無常的感嘆,通常會引起他們對自己成就的感嘆。中國文人往往有在有限的人生中建功立業的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不能滿足自己的才能。當理想幻滅,成就未得之時,站在夕陽下,孤獨與失落的悲涼感會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褚光熙《論馬戲》:“少年自古不急,黃昏抑郁。”
劉琨《賞戰璐》:“功業未建,風雲驟西。”
當崇高的理想因為現實的殘酷而無法實現的時候,詩人就通過夕陽蕭條的自然風光來表達。就算帥到“笑天出門,我們是蒿人嗎?”,面對成就未果的尷尬,他不禁黃昏抱怨。比如他的《致崔宗植》:“太陽從不從海上來。水從地平線流下。長嘯依孤劍,眼極長。”詩人李白在夕陽西下時,有報國之誌,卻無法施展,於是“孤劍壹鳴”,發泄郁悶的心情。
人生苦短,成就虛無,往往使詩人對個體生命的審視轉向對歷史滄桑的審視,歷史的興衰折射著個體生命。“青山還在,夕陽幾度。”歲月變遷,世代更替。多少英雄和豐功偉績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吳風光,蘇代孤亭”都是“夕陽無邊草茫茫,必成千古愁遺”,就連帝都金陵也只會落得“無論國家興亡,夕陽陪客”的下場。在黃昏的掩護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英雄都煙消雲散了,而古代的詩人卻屹立在黃昏中。面對這種情況怎麽能不傷心難過呢?劉長卿的《路過長沙賈誼家》:
賈誼被流放到這裏生活了三年,幾千萬代人的悲劇。我在秋草中尋找人類存在的痕跡,在寒冷的森林中看夕陽緩緩傾斜。散文裏有壹種細細的思考,妳能希望平淡的湘江理解妳嗎?孤獨而寂寞的山裏樹葉紛紛落下,可憐的妳不知道為什麽要在世界上流浪?
全詩祭奠故土緬懷故人,放眼廣闊背景。《人走了》《夕陽西下》既渲染了悲涼的氣氛,又表達了事物的歷史興衰感。
而劉禹錫的《武以翔》就充分展示了這種興亡感。“朱雀橋野草,武夷巷子口夕陽斜。在舊社會,王協唐倩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前兩句取的是傍晚五義巷的小場景,渲染出壹種陰冷淒涼的氣氛。曾經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如今已經長滿了野草和閑花。曾經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五壹巷,如今不過是夕陽西下。這兩句被《野草》和《夕陽西下》所觸動,勾勒出朱雀橋和武夷巷由盛到衰的歷史變遷。通過對這壹黃昏意象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歷史的無情嘆息。
從這個角度看,黃昏作為參照物,始終是個體生命無法擺脫的內在的、現實的實體,從早到晚敲打、震撼著詩人的心靈。黃昏的夕陽引發了古人對生活的聯想。人生苦短,歲月無情,人們很容易恢復過去,從而產生自己的成就沒有建立起來的恐懼。同時,朝代的更叠,歷史的興衰,物與人不同的感受,激發了古人對個體內心生活的審視,從而深切感受到生命悲劇的蒼涼。
(4)坐騎韃靼,在昏黃的暮色中,雲塵鎮欲南去北往。
——黃昏的意象表現出壹種悲涼凝重的時代氣息。
“修身、齊家、齊家、治國、平天下”影響著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心理。他們把個人的價值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壹起,密切關註國家的興衰和時代的變遷。從“霜降漸寒,閉關寒江,拭殘照為樓”的吟誦,到“遊子江南,見吳鉤,拍遍欄桿,無人會參加”的吶喊,無論是流浪花柳永,還是報國無門的辛棄疾,中國古代人都把國事作為人生最高的牽掛。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此,國家局勢的衰落和社會的動蕩都吸引著詩人的目光,而帶有哀悼色彩的黃昏意象自然被頻繁地用來表達對國家大事衰落的感嘆。
杜甫《夕陽》:“牛羊久降,壹關柴門。這是壹個浪漫而明朗的夜晚,江山不是故鄉。春流暗墻,草露滴秋恨。頭又白又亮,不需要花。”
“牛羊已落多時”“黃昏將至”,夜幕降臨,家家戶戶早已關了門。社會的動蕩和混亂使人們感到不安,黃昏時,所有人都沈默不語。只有明月依舊,壹如既往,什麽都沒變。然而山河已變,處處都是破壞。由此,歌舞升平,天下太平。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壹景象已經消逝了。在這首詩中,詩人經歷了社會動蕩的創傷,感受到了。黃昏的寂靜和孤獨所解釋的國家衰落和混亂的嘆息。這種感嘆也可見於他的另壹首詩《哀江頭》。"登上韃靼,在黃色的暮色中,用灰塵籠罩城鎮,想去南方到北方"。社會的動蕩不安通過黃昏的場景得到了暴露,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註也表現為壹種黃昏的悲傷。
同樣,黃昏意象所表達的詩人的時代嘆息,也在於對征兵戍邊的刺骨寒冷和無盡思念。
在描述上。
王昌齡參軍七絕之壹:“管城榆葉早黃,沙裏古戰場黃昏。
請回軍中去藏塵藏骨,不要教兵哭。"
張旭《春草》:“春草綠在萬裏,邊城隔夕陽。海上三年不送。
雲中之書。"
在這些詩歌中,夕陽的余暉並非偶然穿過詩人的內心,而是在唐代的許多詩歌中有所描寫。將士浴血奮戰,棄屍荒野,拋棄家園,離開北京,忠誠報效國家。黃昏時分,他們本該回家尋歡作樂,但面對茫茫大漠,穿著冰冷的鐵甲,沈重的悲傷不禁油然而生。
王昌齡的《參軍》又是壹句詩:“烽火城西百尺,黃昏上海多風多秋。即使是吹羌笛和關山月,也沒有萬裏之悲。”這裏的“黃昏”壹詞,指的是壹個秋天的季節,獨自坐在樓上。海風習習,黃昏時分,感覺戰場上的戰況明亮而醒目。黃昏進城,篝火沖天,風望西天,海茫茫,人孤獨寂寞。黃昏渲染了氣氛,勾勒了鄉愁的環境。
因此,詩人通常選擇黃昏這壹充滿悲劇和哀愁的意象,來表達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和戍邊苦寒。它不僅在氣氛渲染和環境描寫上增添了幾分蒼涼,從而更貼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痛苦,而且在黃昏本身的時空意蘊中充分表現了詩人的痛苦呻吟。
結語: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暮光情節有四種情感:對夕陽真摯而強烈的向往、深沈而悲涼的生命意識、對暮光的艱難追求、悲涼而凝重的時代氛圍,暮光意象成為詩人抒發情感的常用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