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由於學校作業的需要,馬既教音樂又教歷史,以教歷史為主。沒有安排音樂課,但必須開展大型音樂活動。就個人發展而言,她更喜歡歷史。
歷史教學需要充電和成長。所以她並沒有像同齡的老師壹樣陷入職業生涯的倦怠。相反,她能勝任歷史教學是大壹。
教歷史是壹種新的成長,學歷史可以睿智,頭腦中原有的思維方式逐漸打開,很多音樂專業知識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盤根錯節的答案。轉行的最初幾年,她專註於課本,努力成為壹名合格的歷史老師。教學只圍繞著課本和試題。
2006年,由於武漢市文科綜合新課程《歷史與社會》的試推廣,馬認識了喚醒她成長的研究者老師,立誌做壹名新時期的教師。
在新課程的探索中,她開始從壹個完全的教師轉型。下班後,她會看書,有時會寫壹些教學反思。也是因為新課程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她才開始系統的學習。關於歷史知識的匱乏,不是妳看懂了課本和教學參考就能把書教好,也不是妳做習題就能隨意淩駕於自己的課堂之上。在新課改的學習中,她喜歡課堂探究模式的教學,這種熱愛成為了她的目標。我們必須改變歷史教學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不僅要用探究式教學帶給學生快樂的課堂,還要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帶給學生理想的分數。
修行是殘酷的。2006年,在教師和研究者的培養下,她代表東西湖區參加了武漢市首屆歷史與社會精品課程競賽,雖然最終獲得了壹等獎。然而,這只是她成長的開始。自從那次優質課競賽經歷,給了她壹個成長蛻變的過程。為了從壹名教師變成壹名研究型教師,她開始迷戀網絡學習,從壹個網盲變成了壹個網蟲。在她上網的日子裏,她越來越發現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也越來越喜歡這樣的成長,喜歡讀書,喜歡寫作,更喜歡走進課堂,嘗試用各種方法實現探究式教學。
但是,領導只看分數論英雄。當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是否應該繼續追求?她告訴自己,即使打破頭也要堅持到底,所以要承受嘗試失敗的痛苦。
在學習和成長的歲月裏,在同行網友的邀請下,她於2007年底被推薦為人民教育網歷史與社會論壇的版主。管理論壇是版主的責任,她收獲的是個人的專業發展。同時,她遇到了優秀的同行老師。馬嚴新以他們為榜樣,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些還不夠。她的理想課堂還很遙遠。無論是歷史與社會課,還是歷史課,只要有壹間屬於自己的教室,她追求理想教室的夢想就不會停止。
2009年加入朱永新教授創辦的新教育實驗,成為線上新教育實驗生。她的視野又擴大了,仿佛真的從懵懂中醒來。她在做在線老師的幾年裏,幾乎是學習寫作到半夜12點。她需要這種生活。白天工作後,她晚上學習,反思,感受當老師的快樂,沈浸在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充實的教育生活中。
工作後,她用文字記錄了女兒的成長,在起點發表了近20萬字的散文,成為了這個網站的A級簽約作家。與此同時,她繼續埋頭於經典書籍,讀《站長課程》中的那些書,《蘇菲的世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教育目的》、《教育人類學》,李澤厚的《今日讀論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她喜歡讀黃仁宇的歷史書,萬歷十五年,大歷史觀等。,還有錢穆的《歷史研究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還有很多歷史人物傳記。讀世界史、世界通史、四書五經、戰國政策、二十四史精要;我還看了王德峰的《哲學與藝術哲學導論》,羅素的《西方的智慧》,以及《歷史視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學》等。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寬,閱讀可能才剛剛開始。她發現她的課堂可以更加自由。在她的課堂裏,雖然依然會有探索失敗的痛苦,但她不會放棄,繼續追求壹個理想的人生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