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論曹操的文學常識

論曹操的文學常識

曹操,本名孟德,吉利人,小字,郭培喬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曹魏政權的創始人。曹操的文學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壹個與時事有關,壹個主要是抒發理想,壹個是遊仙詩:

1.在某種程度上與時事有關的作品有《陸璐行》、《好李星》、《苦寒行》、《走出夏門行》等,它們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了漢末人民的悲慘生活,氣魄宏大,慷慨大方。

1,秋廬行和郝兩首,作於建安初年。前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董卓赴洛陽作亂。第二篇講的是關東各州各郡,各有野心,互相爭鬥,內容上亦步亦趨。詩用簡潔的語言寫出了這壹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詩史真跡”。

2.《苦寒之旅》寫於建安十壹年。詩中描寫了太行山冬季的寒冷、荒涼和險峻,形象生動,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感受。

3.《步出廈門行》寫於建安十二年,當時三縣征烏桓。這首詩包括“顏”(前奏)和四個解釋。《顏》集中表現了詩人出征時的復雜心情。講解《觀滄海》,寫出行軍過碣石時的觀感;第二,講解《十月的冬天》第三,《異土》,寫妳回家路上所見所聞;第四,解釋“雖然烏龜活得長”,寫打贏這場重要戰役後的思想活動。

2.主要表現理想的詩歌有《杜關山》、《對酒》、《短歌》等。

1,前兩篇是講政治理想的。他的和平與繁榮的願景是賢君良臣的政治,它將儒家思想和法律與善良和威望結合在壹起。這在漢末社會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具有進步意義。

2.《短歌》的主題是求賢若渴。以“山不嫌高,海不嫌深,周公嘔哺,天下歸心”等詩句,表達求賢若渴,廣納賢才,成就其大業的願望。

除此之外,曹操還有許多其他代代相傳的文章,如請加郭嘉的封建榜,使郡縣自明,修書與王,以及祭祀舊太尉橋等。,用詞簡單,感情傳神,流暢率真。

擴展數據:

1.曹操雖然是個好文豪,但大概是因為忙於戰爭和政治,沒有機會寫作,所以流傳在世界各地的墨跡很少。宋代的鄭樵只在《石頭記》中收入了壹塊曹操寫的大碑。明朝的楊慎,只說元朝曹操寫的《河節表》。《葉清藝寶》在《金石錄》中說,曹操曾在武昌“黃鶴樓”壹側寫下“崇泰臺”四個字。

2.曹操征漢中時,石門南堡河壹塊大石頭上寫的“薛坤”二字,現已搬進漢中博物館。?亳州《曹操地下運兵路》所見的“薛坤”二字,是按照拓片刻上去的;上面鐫刻的兩個隸書小字“王維”,因其筆挺而模糊,被後人模仿。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