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割麥
作者:白居易(唐朝)
田家在月子裏閑的少,人在五月裏忙了壹倍。到了晚上,南風起,麥子黃了。
婆媳而子,伴著鍋漿,隨兵場而去,丁壯在南港。
滿是土氣的熱,灼背灼日,不知熱,惜長夏。
有個可憐的女人,身旁抱著兒子,右手拿著耳朵,左臂掛著籃子。
聽著他關心的話語,聽著很難過。家裏的稅都沒了,我可以拿這個充饑。
我今天有什麽優點?我從來沒有參與過種田和桑。陸離有三百石,燕歲有余糧。
私底下讀到這個我很慚愧,每天都忘不了。
翻譯:
農民很少有空閑的月份,當五月到來時,人們更加忙碌。
夜裏,南風吹來,蓋在田埂上的麥子熟了,黃了。
女人用竹籃挑食物,孩子用手提壺提水。
跟著對方給地裏幹活的人送飯,收麥子的男人都在南崗。
腳被地上的熱氣熏著,脊椎被烈日烤著。
疲憊得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著漫長的夏日。
我看見壹個可憐的女人抱著她的孩子站在割麥機旁邊。
右手拿起小麥的左穗,左臂上掛著壹個破筐。
聽她看別人,聽到她的人都替她難過。
我不得不撿壹些麥穗充饑,因為我交了房租和稅,賣掉了我所有的土地。
現在我有什麽功績,但我不必從事種田養蠶。
壹年拿300石米的工資,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內心的感受就覺得很慚愧,整天都忘不了。
作品簡介:
這首詩敘述清晰,結構自然,層次分明,邏輯性強。詩的開頭,先說明背景,說明五月正是麥收的農忙季節。然後寫下婦女帶領她們的孩子到田裏給正在割麥子的年輕人送食物和水。後來,它描述了年輕的農民在南崗麥田裏低著頭割麥子,腳下用酷暑熏蒸,背上頂著烈日烘烤。他們疲憊不堪,並不覺得熱,但他們只是珍惜夏天漫長的日子,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在這壹點上,這個農民的辛苦得到了有力的展示。
然後我描述了另壹個悲傷的場景:壹個可憐的女人,懷裏抱著壹個孩子,手裏拿著壹個破籃子,在小麥收割機旁邊撿小麥。為什麽要去撿麥子?因為她家的田已經“丟盡了稅”——賣了去交宮稅,現在沒有田可以種,也沒有麥子可以收,只好靠麥子充饑。這兩個場景交織在壹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艱辛,後者揭示了沈重的賦稅。重稅既然讓貧困婦女失去了田地,也會讓這個正在割麥子的農民家庭失去田地。今天的摘麥人是昨天的摘麥人;今天的小麥收割者可能會成為明天的小麥采摘者。強烈的諷刺,不言而喻。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和自己生活的安逸聯系在壹起,感到羞愧,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的文字是全詩的精華。它是作者感人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刺詩,目的是“只唱得人惡心,望皇上知道。”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將農民與身為朝廷官員的自己做了鮮明的對比,即希望“天子”有情,手法巧妙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關於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名樂天,象山俗人,夏邑人。八百年(貞元十六年)進士,歷任縣令、左世義、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刺史、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傅。白居易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樸實通俗。他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敢於直面當權者的弊端,反映人民的疾苦,深刻揭露社會矛盾。也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敘事詩精美絕倫,生動感人,藝術風格獨特,影響極其廣泛。在詩歌創作論中,他提出了“文章要寫及時”、“詩要為物寫”的觀點。現存詩歌3000余首,包括《白常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