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品種。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沈澱,形成了其獨特的功能、獨特的風格、審美情趣和完整的管理體系。追求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畫尤其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特征之壹。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意境的創造可以說是中國畫家壹生都要追求的藝術境界。
1.受中國古代儒道哲學的影響。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說,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形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空,從而獲得壹種對整個生命、歷史、宇宙的哲學感受和理解。這種對生命、歷史、宇宙的哲學意義,就是意境的意蘊。所以,意境是最形而上的形象類型。意境理論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哲學。
中國藝術賴以存在的美學基礎,深深地烙上了儒家和道家的烙印。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的理解不同於西方哲學。中國畫誕生的東晉,正是道家玄學四通八達的時候。道家的重物思想只是奠定了中國畫乃至整個中國藝術的審美觀念和基礎。這不僅體現在繪畫上,就連寫詩,也把天人合壹視為創作的最高境界。所以國畫中不需要註意畫面描繪的是哪裏。試圖在繪畫中找到作者的視角和作者的立足點,是對中國畫的壹種誤解。因為這不是中國畫的特點,中國山水畫家心中所註重的是包容世間萬物,讓自己來去自如。所以壹個人的修養直接決定了他的藝術成就。因此,因再現藝術而追求表現,因表現藝術而追求再現,形成了中國畫的壹大特色。西方藝術是另壹番景象。受基督教影響,他們認為神聖的價值觀存在於人和世界之外,需要被看到和聽到。這樣西方畫家就不會有中國畫家的精神境界。希臘哲學家希庇阿斯認為,美是視覺和聽覺產生的愉悅。
第二,書畫同源
以書作畫是其重要標準之壹。書法早在唐代就成為真正的具有繪畫特色的抽象藝術,用書作畫被認為是畫筆的基本功。書法的審美特征,如擡、壓、絆、垂、裹、散、重骨、粗細、濃淡、幹濕、剛柔、順滑、居中,已成為中國水墨筆的基本標準要求。張湯顏淵《歷代名畫筆記》、《論魯谷》,張武提筆寫道:惟君明其深意,故首行之詞常隨之,名曰書於天下。後來,陸探微還連續中風。所以知道書法和繪畫用的是同壹種方法。中國王朝吳道子,古今獨走。他以前從未見過魯谷,但後來也沒來過。他在張旭那裏教過筆法,他知道書畫和鋼筆是壹樣的。因為書法用筆的接受方式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使水墨畫構圖產生的自然形態具有極其特殊的情感和精神因素。宋代朱在卷三中寫道五法:韓曰:跡不可粗於跡,點不可小於畫。即書法形式美的構成研究。柯畫竹時曾說:“筆同篆刻,枝同草,葉同八分,之筆法也。這充分說明了書法和繪畫的關系。因為書法筆的融入,筆跡在水墨畫中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自唐代以來,這種對書法節奏美的追求為中國畫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形式美的壹個重要特征。在中國畫教學中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的書法與中國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在現代黃的作品中有著深刻的論述:繪畫都是用筆用力,用力可以壓住紙,然後穿透紙的背面。但是,用力不能太死板,太死板就硬了。刻板的中國人是好畫。用筆的方法在書中公式中壹波三折。最重要的是,那麽中國畫可以說是線條的藝術,線條是中國畫的基礎,而中國的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徐文長寫意潑墨畫的形成是以他深厚的書法功底為基礎的。書法中,線條講究尖細和刮擦,中心鼓勵用筆。所以欣賞中國畫,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書法,中國畫的本質意境是。
三、詩、書、畫、印四位壹體構成中國畫的形式要素。
乍壹看,畫面中壹幅國畫的主要元素是繪畫、印刷、書法和題字。這就構成了中國畫的特點。中國畫的第壹要素是意境。畫壹幅畫之前,妳首先要下定決心,而妳的決心的好壞決定了這幅畫的成敗。中國畫要有詩的意境。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畫說:以詩觀詩,以詩觀畫,以畫中詩表現中國畫的意境,首先要以詩為基礎。例如,鄭板橋畫竹子時有壹句詩說:堅持青山不放松。站在懸崖上,萬仞依然強勁,風向是東南和西北。單從這首詩來看,它就已經用文字給我們描繪了壹幅美麗的畫面,勾勒出了竹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正直的,豁達的,不怕冷的,這就已經決定了這幅畫的意境。板橋以其深厚的書畫功底,把這種意境寫在紙上,再附上自己的散落街頭,加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