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千零壹夜》中除了希紮爾·艾芙·薩那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故事,這些故事起源於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興盛時期,以及後來的阿拉伯埃及。阿拉伯人打著伊斯蘭教的旗號開疆拓土後,建立了壹個橫跨亞洲、非洲,甚至西班牙的大阿拉伯帝國。大馬士革是661年建立的烏麥葉王朝的首都。阿拉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心已經從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區轉移到城市。阿巴斯王朝建立於750年,以巴格達為首都。此時,阿拉伯人與具有悠久文明傳統的各民族有了更加廣泛的接觸和交流。特別是在哈倫·拉希德哈裏發和麥蒙哈裏發時期,文化繁榮,學術繁榮。
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阿拉伯人在詩歌創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後來詩歌得到了進壹步發展。遊牧的阿拉伯人自古以來就有晚上在篝火旁講故事的傳統。當他們接觸到波斯和印度文化時,當時興盛的故事文學被他們繼承、吸收、融合。印度五經的巴列維譯本在8世紀被翻譯成阿拉伯語,以卡萊和迪穆奈的名字出現,給阿拉伯文學帶來了新的品種和活力。
阿拉伯故事文學或民間文學的興起和發展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商人和市民的興趣。東西方的海陸貿易促進了阿拉伯的經濟發展。首都巴格達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商賈雲集,萬方匯聚。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廣大商人和市民興起。城市手工業極其發達。那時,皮影戲、木偶戲、以說唱為生的民間藝人等民間藝術應運而生。
《希紮爾·艾弗森》中的大部分故事都簡短直白。說書人以此為基礎,不斷對故事進行增刪、剔除、加工、潤色,同時吸收新的傳說和故事。巴格達產生的故事是《天方夜譚》中最美麗迷人的故事。10世紀,伊拉克人何哲·謝亞利從說書人那裏收集了1000個阿拉伯、波斯、印度、羅馬等民族的故事,打算編成故事集。他在晚上講述了壹個完整的故事。但他只在第480天晚上去世了。壹般認為這就是《天方夜譚》的原型。
1258,巴格達落入蒙古人手中。阿拉伯社會的焦點轉移到了埃及。從法特梅王朝、阿尤比王朝到馬穆魯克王朝早期,埃及都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開羅和亞歷山大的商業和手工業都非常發達繁榮。《壹千零壹夜》的故事不僅在埃及被保存和講述,而且在新的環境中產生了許多新的故事,直到16世紀手稿才初步定稿。
寫《天方夜譚》的過程,就是不斷吸收和融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和故事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吸收交融的同時,不斷再創造,不斷產生新的故事。《壹千零壹夜》故事集的框架結構為其包容性提供了無限的包容性。不僅壹個大故事可以涵蓋幾個小故事,而且故事本身可以成長和擴展,當時獨立流傳的大故事也可以被收錄,通過移植、合並、借用等方式增加故事的數量。重要的故事,如辛伯達的航行,國王的王子和他的將軍們的嬪妃的故事,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獨立流傳,後來被收入《天方夜譚》,前者被收入《天方夜譚》後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巴士拉銀匠哈桑,根據哈桑和羽衣少女的愛情故事改編,起源於印度或中國。在《壹千零壹夜》中,故事發生在巴格達市中心。這是壹個典型的復合故事。《阿裏巴巴與四十大盜》、《阿拉丁神燈》這些著名的故事,甚至都沒有收錄在《天方夜譚》的定稿中。如今,它們被視為《天方夜譚》中最迷人的故事。《染匠與理發師》是壹個誕生於埃及商品經濟環境中的後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