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英雄史詩是蒙古族古代文學中最重要的民間文學體裁,那麽《江格爾》就是這壹體裁中篇幅最長、容量最大、藝術表現力最強的代表。它代表了蒙古英雄史詩的最高成就,從而代表了蒙古古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成為蒙古文學發展史上的壹座高峰。在蒙古族英雄史詩的歷史類型中,《江格爾》是繼單部史詩和系列復合史詩之後的大型平行復合史詩。雖然這樣的英雄史詩在蒙古本土文獻中只有壹部,但從《格斯特勒汗傳》在蒙古的流傳和形成來看,並列復合史詩的結構實際上已經成為蒙古英雄史詩結構的壹種規範。
長篇英雄史詩《江格爾》既繼承了古代中短篇英雄史詩的兩種題材和主題,又增加了部落聯盟的題材和主題,從而把古代中短篇史詩所反映的氏族、部落間的聯姻、遠征鬥爭擴展到部落聯盟,把對氏族、部落首領個人或幾個英雄的刻畫擴展到對以江格爾、洪吉爾為代表的部落聯盟英雄群體的刻畫,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氏族。這樣壹部內容深刻、人物眾多的巨著,在古代蒙古文學中是首屈壹指的,在整個蒙古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江格爾》的格律變化在蒙古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江格爾》的聲韻部,壹方面可以發現蒙古詩歌聲韻部的最初雛形,如薩滿教的聖歌,另壹方面也可以看到蒙古詩歌聲韻部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的各種發展軌跡。這使得它不僅是研究蒙古語詩歌格律發展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蒙古語詩歌格律的基本模式。
《江格爾》也為理解古代蒙古人樸素浪漫的審美觀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如:闡釋人的感情,將外在的形體美與內在的精神美融為壹體的“蒙古馬”審美觀;以力、勇、義為基本人格特征的部落英雄的人體美、人格美審美觀念;貪婪、惡毒、殘忍的蟒蛇古斯的審美觀,英雄的反面;動物類比的美學觀念;理想化的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審美觀念,等等。這壹系列以遊牧文化(包括狩獵文化)為基礎的獨特審美觀念,對蒙古族傳統民族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江格爾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植根於蒙古族的沃土之中。自13世紀左右誕生以來,主要由“江爾其”在民間傳唱,流傳至今。“江格爾旗”是指專門用蒙古語演唱史詩《江格爾旗》的民間藝人。他們以超強的記憶力和豐富的知識受到牧民的尊敬。此外,由於蒙古人長期以來都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有壹部《江格爾》的蒙古語手稿,在民間流傳。手稿名為《李江兒》。在代代相傳的《江格爾》演唱中,對江格爾進行了不斷的增刪加工,文稿的文字直觀,使得江格爾的增刪比單純的口頭文獻更加細致優雅。
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十六年,江格爾的整理工作就開始了,最初是由蒙古王公在新疆進行的。當時有12章,32章。《江格爾》壹共多少章?《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說:“收* * * 60余部,約65438+萬行。”
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主持下,由專家組織整理工作。《江格爾》在中國的第壹個正式版本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於1958年出版的13章蒙文版。1980,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蒙文版第15章;分別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出版的15章。另外,新疆編纂的《江格爾資料書1 ~ 9集》是988年印刷的。人們期待著《江格爾》的最終正式版,它將和《瑪納斯》的成品版壹樣,成為傳世之寶。
隨著全球化的加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江格爾的生存、保護和發展也遇到了新的情況和問題,形勢十分嚴峻。壹些著名的民間藝人已經去世,健在的也都在20歲以上,面臨著“人死歌亡”的危險。因此,我們必須抓緊搶救和保護江格爾的傳承人和資料,讓這部珍貴的史詩傳唱於世。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江格爾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文化部確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的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李日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的夏日滿民間作家藝術家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