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王國維提出了文藝價值觀,這個文藝價值觀是比較特殊的。他顯然受到了叔本華哲學的影響。他說,文藝的任務是描寫人生的痛苦和解脫。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說,藝術的任務是描寫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脫。所有這些美術的目的是幫助盛豐的信徒,與這個被束縛的世界鬥爭,並從這種對生活的渴望中獲得暫時的和平。他提出了壹個特殊的文學價值概念。這裏有兩層意思。首先是王國維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二是對文藝價值的理解。
他受到叔本華和中國傳統人生觀的影響。他認為人的生命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的特點是貪得無厭。壹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痛苦。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痛苦由此而生。
在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中。生命的本質是什麽?只是欲望欲望是貪得無厭的,卻是先天不足。不充分的狀態也是痛苦的。根據我們日常生活的壹個經歷,大概可以體會到壹種理解王國維的意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欲望和想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欲望因為無法實現而無法實現,這是壹種痛苦。造成這種痛苦的原因之壹是欲望得不到滿足,但其實有些小欲望還是可以實現的,只是壹個欲望實現了,新的欲望就會產生。然後新的願望不斷的來,如果得不到滿足,也會帶來不斷的痛苦。怎樣才能在生活中獲得快樂?王國維說,要擺脫這種痛苦,就要努力,努力。努力工作也被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是壹種痛苦。
如果壹個真實的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從理論上講,如果壹個人的欲望得到了真正的滿足,他以後會幸福嗎?其實並不是。因為人的所有欲望壹旦得到滿足,就不會再有新的欲望,就會產生厭倦感。而無聊本身就是壹種痛苦。所以王國維也說欲望只是與生命和痛苦合壹。這是王國維的人生觀。然後用這樣的人生觀去呵護《紅樓夢》,於是王國維獲得了對《紅樓夢》不壹樣的理解。
我們來看看王國維是怎麽理解人生的。王國維的人生痛苦觀直接來源於叔本華的觀點。同時也有中國傳統思想的根源。老子在道德經裏說,我有大病人,因為我有身體,而我沒有身體。我有什麽問題?那時候說,自從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人生就是痛苦的。痛苦將伴隨我們。只有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才會沒有痛苦。
莊子在《萬物之論》中也對人生的痛苦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生存,會和別人產生矛盾。這個人的生活和別人有沖突。王國維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生活有點可悲?為了維持生存,當我們整天忙忙碌碌,毫無成就感的時候,我們疲憊不堪,找不到家。妳覺得可愛嗎?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肯定會壹天天變老。不僅我們的身體會變老,我們的心也會變老。在莊子看來,這恐怕是最大的壹種悲哀。
《紅樓夢》中王國維看似消極的人生觀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壹個是西方的人生哲學;另壹個是中國傳統的道家人生哲學。用這樣的人生觀來呵護這部紅樓夢。是的,王國維不像我們大多數人,在《紅樓夢》裏看到了不壹樣的東西。以兩個人物為代表,壹個是大觀園女強人王熙鳳的形象。在王國維看來,王熙鳳是人生領域的典型代表。可見王熙鳳爭強好勝,玩弄權術,金錢權力兩手抓,對權力的貪欲極強。雖然是幾年輝煌,但是太聰明了,最後進了壹個機構,導致妳的人生悲劇收場。
那麽我們再來看《紅樓夢》第五回第十二調的“巧與累”,這其實也是王熙鳳形象及其歸宿的寫照。
在《紅樓夢》的眾多女性形象中,比如十二女王熙鳳就是壹個聰明的人。她能非常迅速而恰當地管理諾大壹個人口眾多的大觀園。是她的聰明。但是聰明被聰明誤了。最後,他送走了自己的生命。最後,生活像夢壹樣過去了。
賈寶玉的形象。賈寶玉的名字裏有壹塊玉。在王國維看來,“玉”字恰恰說明了受叔本華哲學影響的人生觀念是欲望。人生很難填滿,所以很難避免苦難。我們看起來很巧合,有點牽強。但賈寶玉的“玉”在整個《紅樓夢》中確實是壹個重要的形象。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王蒙在《論賈寶玉》中,曾對賈寶玉與形影不離的通靈寶玉的關系作過如此準確的分析。他說靈媒寶玉和寶玉同時進入紅塵大觀園。成了《紅樓夢》這部小說,尤其是賈寶玉故事的壹貫道具。壹個特定的情節因素是壹種暗示,壹種神秘的超越,壹種盲命無解的征兆,圍繞賈寶玉寫了很多。示玉、拋玉、尋玉、贈玉、得玉,在書中很多章節都有寫,與寶玉的愛情、健康、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塊玉是貫穿《紅樓夢》史的壹條重要線索。但是,在王國維看來,這塊玉只是生命之玉的代表。這個解釋看起來很巧合,也有些牽強,但王國維本人就是持這樣的生活態度。
賈寶玉的玉是怎麽得來的?曹雪芹在《紅樓夢》開篇就指出了寶玉的來歷。他說是補天女神練石頭時留下的壹塊。中國創世神話的重要內容。傳說古時候有壹天天地裂開,姑娘家煉了許多石頭補天。在荒山荒崖中,總* * *得到了36501塊石頭,而在女神補天中,用了36500塊石頭,剩下壹塊沒用,就扔在了耿青峰腳下。然而,這塊由女媧鑄造的石頭卻獲得了靈性。來源於自身,可大可小。這個開悟石對其他石頭有用,但是沒有被選中。所以我覺得自己像塊沒用的石頭。這塊石頭是通過寶玉的誕生來到人間的。來到了大觀園。通過這樣壹個女神補天的神話,王國維相信他說的這塊玉不是女媧補天用的,而是成為了壹種精神寶玉。不知道過了多久,賈寶玉來到人間。
他的意思是,活著的欲望是伴隨著的,其實在妳的生命到來之前。而我們現有的生活只是生活中欲望的發現者。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體現了所謂叔本華的人生哲學。他說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與生俱來的。那麽痛苦是天生的。那麽這就是王國維對叔本華思想的人生觀。所以,其實讓他對曹雪芹的《紅樓夢》做壹個專門的分析。通過王熙鳳和賈寶玉的形象可以看出,王國維認為《紅樓夢》是壹部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書。可見王國維時代的學者受西方哲學的影響很大。它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
文藝作為對生活的壹種反應,應該是反映壹種生活的痛苦。文學藝術具有特殊的價值。除了反映生活的痛苦,他還能在我們痛苦的生活中,以緩解痛苦的方向和方法提出獨特的藝術價值。他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能解除人們的痛苦。所以他通過對《紅樓夢》的分析,說《紅樓夢》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且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生活的本質就是痛苦,因為痛苦是自己造成的,擺脫痛苦的方法也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我們要自己去索取。解鈴還須系鈴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恐怕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只有非凡的人才能洞察世界和生命的本質。同時也指出了緩解痛苦的方法。
在《紅樓夢評論》中,她通過對賈寶玉這個人物的分析,指出了解決的辦法。而人生的最終歸宿,其實是指出了壹條解決痛苦的路。就是生下來。
有很多方法可以擺脫生活的痛苦。王國維說,有時候我們出家也能出家;有時通過自殺。但王國維在分析《紅樓夢》中眾多人物形象時,投井自盡、思奇撞墻、遊三姐、潘佑安自殺等自殺方式並不是擺脫的最佳方式。王國維離家出走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這裏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紅樓夢》中有三個形象最能代表王國維的觀點,即賈寶玉、春和。
王國維壹直反對自殺。他認為這種方法不合適。不僅在《紅樓夢》中,而且在我自己的教育簡談中,也體現了對這種自殺方式理解人生痛苦的反對。
《紅樓夢》裏,賈寶玉最後以《紅樓夢》開頭的和尚道士出家而告終。《紅樓夢》的情節就是這樣寫的。最後寫到賈寶玉光著頭,赤著腳,披著壹件紅猩猩氈的披風,向老父親拜了四拜,被壹個和尚帶走了。最後,從他的畫像可以看出,他出家了。
這就是賈寶玉的結局。其實這個結局之前的《紅樓夢》前八十回對這個結局有很多暗示。比如第三十回,賈寶玉和林黛玉吵架,林黛玉說我回家。寶玉纏著她說:妳回家我陪妳去。林黛玉幹脆說我死了。寶玉說,妳要是做了,我就出家了。這和寫賈寶玉回120回的結局非常吻合。第三十壹集,賈寶玉也說要出家。其實這句話可以說是不幸的。最後賈寶玉真的出家了。在王國維看來,這是擺脫人生痛苦的最好方法。這是賈寶玉形象的歸宿。
除了賈寶玉,第五回,曹雪芹寫看破逃入空門,白白丟了性命,看破紅塵也要逃入空門。最後惜春的判決書是這樣寫的。有壹幅畫上畫著壹座古老的寺廟,畫中壹位美麗的女子獨自坐著看佛經。圖下有四句緣分。可見春天並不長。他說春天是美好的,但卻是短暫的。壹頓飯就換了舊衣服。蘄春作為賈家的寶貝女兒,生活過得非常榮華富貴,但之後穿的衣服,有壹種是出家的和尚穿的衣服。對服飾的描述也暗示了蘄春未來的歸宿,她是壹個貧窮的刺繡女人,獨自生活在鄧青的古佛旁邊。最後,七村作為大觀園的貴族女兒,做了尼姑。在王國維看來,這樣的歸宿才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就是逃入空門,看破紅塵。這是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提出的壹種文藝價值觀。既描述了人生的本質,又指出了出路,這是《紅樓夢評論》中的重要內容。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提出了人生之痛及解決之道。此外,在《紅樓夢》中,他還提出了悲劇觀點。王國維受到叔本華思想的影響。他認為悲劇是最具審美性的範疇之壹。他的詩歌是各種藝術的頂峰,悲劇是詩歌的頂峰。在《紅樓夢》中,王國維認為中國的文學藝術表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他說,我們國家的精神,時也,樂天也。因此,它代表了它的精神。壹切都離不開這種快樂的色彩,它始於悲傷的最後享受,離別的最後結束,困倦的最後享受。王國維時代,中國古代戲曲小說受到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開始受到人們的關註。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小說處於先秦九家之末,處於劣勢。盡管當時的小說觀念與中國傳統戲曲小說作為壹種文體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對中國的小說創作產生了負面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戲曲更不受重視。中國發展到元朝,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很低,政治上很難找到自己的報國之道。因此,我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戲曲小說的創作中,從而促進了中國戲曲小說的發展和繁榮。作為中國文學的兩個重要主題,戲曲小說典型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活態度。在很多劇和小說中,我們看到通過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表現出對生活的理解。剛開始的時候,男女之間的結合總會遇到很多挫折。但劇的結尾,總是以大團圓的形式結束。比如王實甫的《西廂記》,張生是被父母逼的,白人身份無法和崔鶯鶯結合。於是他去了北京參加科研,遭受了各種挫折,但最後還是團聚了。這就是王實甫在《西廂記》結尾提到的。願天下有情人都好。是前世註定要錯過婚姻。再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杜麗娘在夢裏有對張生友愛情的追求。最後沒見到夢中人,死了。但是最後他還是可以復活的,最後他可以重生。最後和心愛的柳夢梅結合,是個大團圓的結局。這個幸福的結局表明我們中國人有壹種樂觀的情緒。這種對生活的感受,在很多戲曲、小說中都有體現。大團圓結局就是壹個典型。
正如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所說,中國很少有真正徹底悲觀的人,他們總是樂於樂觀地展望未來。
從文藝的角度,從審美價值的角度,受現代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悲劇被認為是最美的。文學藝術的最高範疇。它還具有審美價值。從妳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戲曲小說不符合這樣的要求,但《紅樓夢》不是。這完全是個悲劇。《紅樓夢》在王國維眼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王國維在《紅樓夢》中說,悲劇可以分為三種。他說,第壹種人是那些饑腸轆轆、竭盡全力與之交朋友的人。悲劇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壹些壞人總是和妳過不去,導致悲劇的發生。其次,悲劇是未知而盲目的命運造成的。我們可以抓住這兩個悲劇,想象壹下。但第三種悲劇,其實就是戲曲小說裏的人物。按照社會生活和家庭的關系,他們要過這樣正常的生活,但是沒有邪惡的人,沒有盲目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他是按照家庭和社會的關系來生活的,這是最合理的。結果也是悲劇。第三種悲劇是悲劇中的悲劇。
比如《紅樓夢》裏,寶黛的愛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這樣的悲劇。對於林黛玉,賈母也很喜歡他。但是王夫人喜歡薛寶釵。從人物關系來看,這都是合理的。但最後寶玉和黛玉還是不能結婚。這與王實甫的《西廂記》和湯顯祖的《牡丹亭》不同。不管經歷了多少挫折,張生和崔鶯鶯終於完美地走到了壹起。《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柳夢梅也是結合在壹起的。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賈寶玉和林黛玉最後沒有結合。沒有人能有幸福的婚姻。美好的婚姻沒有形成,不是因為某個壞人擋了路。在按照自己身份生活的大觀園裏,他們所做的壹切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後產生了這樣的悲劇。所以在王國維看來,《紅樓夢》是悲劇中的悲劇。換句話說,這是最有價值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國維對《紅樓夢》本身的評價可能有待商榷,但他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戲曲小說中最有價值的作品。
《紅樓夢》的開頭其實已經暗示了悲劇的結局,其中壹個瘸腿道士唱的《好歌》就暗示了大觀園最後的結局是要滅亡的。大觀園好,但是好。瘋瘸子道士說了實話。大家都知道神仙好,但是功名不能忘。古今何處有,荒地盡頭有壹堆草;大家都知道神仙好,唯獨金銀忘不了;最後只恨湊在壹起,眼睛卻閉了好久...就說好,忘記就好。其實更好。大觀園終將屬於壹片白茫茫的土地。真的很幹凈。喊得像壹棟樓,暈得像壹盞燈會熄滅。這是《紅樓夢》中表現的最後壹個結局,是壹個悲劇。悲劇在王國維看來,這樣的文學作品是最有審美價值的。這是《紅樓夢評論》中表達的壹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其次,王國維在《紅樓夢》中也表明了很重要的壹點。在她看來,文藝的特點就是通過具體來回應壹般,具體的回應壹般就是文藝的典型意義,《紅樓夢》就是有這樣的典型意義,通過人物的典型形象表現出來。《紅樓夢》流產後很快成為讀者感興趣的書。不讀紅樓夢,把詩都讀了也沒用。《紅樓夢》中的主人公是誰?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清代學者接受傳統,主要是考證。尤其是裏面的人物,賈寶玉是誰?有人認為賈寶玉是清代著名天才納蘭性德。他是納蘭明珠的兒子,地位特別高貴。也有人認為是曹雪芹自己的家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江寧的壹名織女,清朝皇帝南下時曾多次前往江寧。因此,大觀園是江門寧織樓的縮影。所以考證認為,賈寶玉不是別人,就是曹雪芹本人。這是考證提出的壹個重要觀點。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符合文藝創作規律。文藝都是虛構的,通過塑造人物來表達壹個作家對社會生活的看法。所以這是典型的文藝意義。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的最後壹部分對傳統考據學進行了批判。他說非人格的自然,而全人類的自然也是。由此,提出了文學藝術的典型意義。這更符合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這在我們看來,對於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