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王維五首詩的尋找與賞析

王維五首詩的尋找與賞析

1,寄袁二石安西(七言絕句)

唐朝

王偉

清晨的雨濕潤了土地的塵埃,客棧的客棧,客棧的枝葉,壹片新葉。

真心勸朋友幹壹杯酒,西出陽關,難逢親人。

這首詩也叫送別,衛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大約在安史之亂之前。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傑作。前兩句上升,清晨景色中出“青柳色”。自《瀟雅·蔡威》中的“我走了,楊柳依依不舍”以來,這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表達告別之情的意象。下面兩句話,把離別、牽掛、擔憂等深情,都放進了“勸酒”這個行為中。“西無離陽關之理”。壹句話,朋友去的地方很陌生,另壹句話,那裏人很少。三個字,自從妳和我的朋友離開後,很難找到知音。這樣,友情的珍貴,離別的無奈,朋友的牽掛,都裝在了杯子裏。俗話說“永別是長久之事”,沒斷是真的。明代李東陽《山麓詩話》說:“作詩,不可偏信文字,而要以文字表意。文字可以傳達意義,歌曲可以傳唱,可以傳承。王默的那句“陽關人無理由”在盛唐以前無人知曉。這個言論壹出,壹時還不夠,三折曲。告別之後,千言萬語,幾乎不能超出意思。可以說,必須如此。”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寫的壹首詩。安西,安西都護的簡稱,是唐朝中央政府為治理西域而設立的,位於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袁的朋友奉朝廷之命去了安溪。到了唐代,從長安西行的人,大多在渭城送行。渭城是秦都鹹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出告別的時間、地點、氣氛。早晨的衛城招待所,東西延伸,郵路沒有盡頭,柳樹環繞著招待所,郵路兩旁。這壹切看似很普通的眼景,卻如詩如畫,如詩如畫。“於超”在這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上的雨沒下多久,但是壹弄濕灰塵就停了。從長安西出發的主幹道上,平時車馬交叉,塵土飛揚,但現在雨突然停了,天氣晴朗,路面看起來幹凈清爽。“輕塵”二字是濕的意思,在這裏用得很有分寸,表示雨清塵不濕,恰到好處,仿佛天意,專門為遠行的人安排了壹條輕塵之路。招待所本來就是旅人的伴侶;柳樹是離別的象征。選擇了這兩件事,自然就打算結束告別了。他們通常總是與悲傷和仇恨聯系在壹起,表現出壹種黯然銷魂的情緒。然而今天卻因為壹場晨雨的陣雨,有了壹種清朗清新的樣子——“客舍青柳色新。”平日裏,道路塵土飛揚,路邊的楊柳色不可避免地被灰色的塵土和霧氣所籠罩。需要壹場雨才能把它的綠顏色再洗出來,所以說“新”又因為新的柳色,才體現出綠色的招待所。總之,從晴朗的天空到幹凈的道路,從綠色的招待所到綠色的柳樹,形成了壹幅色彩清新明朗的畫面,為這次告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深情的離別,卻不是悲傷的離別。反而透露出壹種輕快而充滿希望的心情。“輕塵”“青”“新”等詞,聲音柔和活潑,強化了讀者的感覺。

絕句的長度有嚴格的限制。這首詩,關於如何辦餞行宴,如何在酒席上頻頻舉杯,如何委婉道別,如何戀戀不舍,如何登船後瞻前顧後等等,全都放棄了,只在餞行宴結束時剪下主人的祝酒辭:再喝這壹杯,出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故人了。詩人像壹個聰明的攝影師,拍攝了最富表現力的照片。酒席進行了很久,飽含特殊感情的酒喝多了,客套告別的話重復了很多遍。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要到了,主客告別的感情在這壹刻達到了頂峰。主持人看似脫口而出的祝酒辭,正是這壹刻強烈而深刻的告別之情的集中體現。

三四句話是壹個整體。要想深刻理解這臨別勸解中所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出西天打通陽關”。陽關,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北與玉門關相對。自漢代以來,它就是內地走出西域的通道。唐朝國力強盛,內地與西域交流頻繁。從軍或去陽關,在繁華的唐人眼裏是壹件令人向往的壯舉。但那時的陽關西部還貧窮貧瘠,景色與內地大相徑庭。雖然是壯舉,但朋友的“西出陽關”,不能不經歷萬裏長征,做好壹個人去的艱辛和孤獨的準備。所以,當他離開的時候,“勸妳多喝點酒”就像壹杯飽含豐富情感的甘露,浸透了詩人所有豐富深厚的友情。既有離別之情,又有對旅人處境和心情的深切考慮,對珍惜前路的殷勤祝願。對於告別的壹方來說,勸對方“多喝幾杯”,不僅是為了讓朋友多帶走壹份友情,也是為了有意無意地拖延分手,讓對方多留壹刻。“平白無故出西陽關”的感覺是不是只屬於行者?離別,我有很多話想說,卻壹時不知從何說起。在這種場合,常常是壹片寂靜無聲。“勸妳多喝點酒”是壹種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沈默,表達此刻豐富復雜的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過的話比他說過的話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句話雖然只是瞬間,卻是極其豐富的瞬間。

這首詩描述了最普遍的離別。它沒有特別的背景,卻有自己深厚的送別情懷,適合大多數人在酒席之外演唱,後來被編入樂府,成為流傳最廣、流傳最久的歌曲。

2.柴璐

寂靜的山谷裏看不到人,只聽到說話的聲音。

夕陽的影子照進了森林深處,苔蘚上的景色令人愉悅。

這是王維後期山水詩代表作——王的二十首詩中的第四首。柴璐(村)是輞川的地名。

這首詩描繪了傍晚柴璐附近空山深林的寧靜景色。第壹句“空山上似乎沒有人”,首先是正面描述空山。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但在不同的詩裏,它所表達的境界是不壹樣的。《雨後空山,黃昏立秋色》(《山居秋夜》)著眼於雨後清凈的秋山:“人閑桂花落,春山夜空”(《觀鳥溪》),著眼於夜晚清幽的春山;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另壹方面,側重於山的空靈與寧靜。因為沒有人去看,這座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似乎是空無壹物的,就像遠古時代的大地壹樣。“不見人”體現了“空山”的意思。

如果只看第壹句,妳可能會覺得很平常,但是在“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後面跟著“然而我覺得我聽到了壹個聲音”,就出乎意料了。“但聞”這個詞挺有意思的。壹般情況下,寂靜的空山雖然“不見人”,但並不寂靜。鳥兒的鳴叫,昆蟲的鳴叫,風的沙沙聲,水的潺潺聲交織在壹起,天籟之音其實很豐富多彩。然而現在這壹切都是寂靜的,只是偶爾有聲音,卻沒有人影(因為山深林密)。這個“人聲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是局部的、暫時的“響”,反映的是整體的、長期的空虛。越是空曠的山谷,越是空曠;空山越多人聊,越寂寞。人聲響起後,空山又回到了寂靜的境界;而且因為剛才人們的聲音響起,此時的空虛感更加突出。

從上面描寫空山三四句話再描寫深山老林,從聲到色。密林深處已經漆黑壹片,林中樹下的青苔凸顯出密林深處陽光的不足。寂靜和黑暗,雖然分別與聽覺和視覺相關,但在人們的壹般印象中,往往屬於同壹範疇,所以安靜和靜謐往往是聯系在壹起的。按照《自然》的說法,寫森林深處的黑暗時,應該著重描寫它看不見太陽,但這兩句話是專門寫射進森林深處,映在青苔上的。乍壹看,妳會覺得這斜斜的霞光給黑暗的森林深處帶來了壹縷光明,給林中的苔蘚帶來了壹點溫暖,或者給整個森林深處帶來了壹點生意。但如果仔細欣賞,會覺得無論是從作者的主觀意圖還是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剛好相反。盲目的黑暗有時會讓人意識不到它的黑暗,但當壹抹余輝射進黑暗的森林深處,斑駁的樹影映在樹下的苔蘚上,那壹小片光影與無邊的黑暗形成的鮮明對比,讓森林深處的黑暗更加突出。尤其是這種“回光返照”,不僅無力,而且短暫。壹抹余暉在壹瞬間消失後,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黑暗。如果我們說壹兩句空寂無聲有聲音對比;然後三四句是以光明對抗黑暗。全詩就像在大部分冷色的畫面上加了壹點暖色,讓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態美和壯美是自然界中兩種類型的美,沒有淡雅和輕盈之分。但清靜近乎空靈,隱逸略寒,表現了作者審美趣味不健康的壹面。同樣關於“空山”的寫作,也側重於對寧靜美的表達。《山居秋夜》色彩鮮明,寧靜的基調中漂浮著壹種平和寧靜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命力;《鳥歌鑒》雖然描寫了春山的寧靜,但整體意境並不冷清空靈。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歌唱,都有春天的氣息和夜晚的寧靜。而《柴璐》卻不可避免地寒冷和空虛,盡管它並不孤獨。

王維是詩人、畫家和音樂家。這首詩體現了詩、畫、音樂的結合。寂靜無聲,暗沈黑暗,壹般人很容易感知;但是有聲音的寂靜和有光的黑暗卻較少被註意到。正是由於詩人獨特的畫家和音樂家對色彩和聲音的敏感,他把握住了空山人的聲音響起,深林重見光明的那壹瞬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寧靜境界。而這種敏感與他對自然的細心觀察和專註是分不開的。

告別

在深山送走朋友,夕陽西下柴門半隱。

明年春草長綠,朋友,妳還會回來嗎?

這是壹首送朋友歸隱的詩。表面上看,句子平淡,實則單薄無味,文字卻淺顯深刻。詩的前兩句敘述並寫下了送別酒,引出了下面的問題。三四句話解釋了朋友退賽的原因——“不成功”。五六句是對朋友的安慰和對隱居的羨慕,對名利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隱居生活,借以貶抑功名,抒發沈醉白雲,自我追尋的情懷。詩的最後兩句魅力驟增,充滿了詩意,羨慕,無限感慨。

這首詩是寫來送朋友退休的。看似平淡無奇的句子,細讀起來卻是淺顯深情,意味無窮。

我從馬上下來,給妳斟酒,問妳要去哪裏,為什麽?第壹個敘述。“喝”是使役用法,意思是“制造”...喝”。開頭寫告別酒才是重點。第二句,問妳要去哪裏。這就引出了下面的回答,以及寫隱居的過渡。這個樸素的問題,表現了作者對朋友的深情。歡送會的感情從壹開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妳回答:“我不滿足”,我會在南山腳下休息“不滿意”這個詞顯然是有意義的。既說明了朋友退賽的原因,也表明了他的沮喪和不滿;同時也從側面表達了詩人自身對現實的怨恨。這三個字是理解這首詩主題的壹把鑰匙。詩人得知他的朋友“不滿意”後,安慰他說:“但不要問問題,白雲從那裏經過,沒有盡頭。”繼續吧,我不會再問任何問題了。其實為什麽要想到挫折呢?俗世名利總有盡頭,唯有山中白雲無盡,夠妳娛樂。這兩句話表現了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朋友的安慰,也有自己對隱居的推崇;既有對人間榮華的否定,也有壹種無奈的感覺。聯系到“不滿足”這個詞,似乎在這兩首詩中,最重要的是對朋友的同情,其中蘊含著詩人自身對現實的憤怒,這也是這首詩的立意和主題。從寫作的角度來看,前四句比較平淡,似乎意義不大。至此,兩句話結束,詩意濃郁,韻味驟增,蘊含無窮見解。當然,這兩句話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四句乍壹看似乎平淡無奇的話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為鋪墊,這兩句的結尾就不會給人如此強烈的“無聲”(在謝榛)的感覺。

4.山裏的壹個秋夜

空曠的群山沐浴在壹場新雨裏,夜晚來感受初秋。

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

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

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這首詩寫了壹個清新,安靜,寧靜和美麗的山區秋天的傍晚景色。王維居住的輞川圖位於鐘南山山腳下,所以被稱為山居。壹場秋雨過後,秋山清新宜人。已近黃昏,日落月升,松林靜溪清,歡女歸,漁舟隨。如此美麗的秋景,高雅的品味,能讓王子和孫子流連忘返,沈醉其中,忘乎所以。這首詩以“空”字開頭,飄逸靈動,為全詩定下了空靈清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月夜松林是靜的,清泉溢是動的。前四句講的是秋景的靜謐,五六句講的是女漁船的喧囂。詩的第四部分是感覺、視覺、聽覺和感受,因形象而有趣,因情景而動情。還有壹點值得註意的是,古代文人常用清秋來抒寫悲涼,這首詩就是喜秋之作。郭雲:“色韻絕對清晰。”唐詩解讀:“雅淡有趣。”唐詩瞬間:“尤承本從美工入,終而平淡,故來自然。”《唐詩選本》詳解,王蘊儀雲:“先寫壹個深山秋夜的景色,再談事,而不做官。”

這幅著名的風景畫在詩情畫意中體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感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中間的兩副對聯都是寫風景的,但各有側重。顓頊重在寫東西,香而清;頸聯重在寫人,寄希望於與人的政治溝通。同時,兩者相輔相成。春水松竹紫,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

既然詩人如此高尚,而且他在那座看似“空山”的地方找到了令人滿意的天堂,他不禁說:“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了,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原來《楚辭·招隱士》中說:“王歸來,不能久留山中!”詩人的經歷正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幹凈簡單,可以遠離官場,過上潔身自好的生活,於是決定隱退。

這首詩的壹個重要藝術手法是用自然美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的社會美。這首詩表面上只是用“賦”的方法來塑造山川,對景物進行了細致感人的描寫。其實滿滿的都是比較。詩人通過對風景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內容豐富,耐人尋味。

5答副知府張

隨著歲月的流逝,請給我寧靜,從萬種事務中解脫出來。

以為沒有高策可以報效國家,只有退隱山林。

寬解的風,風在樹蔭下,月亮在右邊照耀著彈琴。

問窮人是有道理的,聽,湖上有漁夫在唱歌!。

“歲月流逝,只給我萬事的安寧與自由”說的是晚年的他們,安靜,對壹切都漠不關心。乍壹看,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極其消極,但這是表面的。經過仔細的推理,《郝偉經》的“為”字充滿了文章。此時的王維雖然是北京官員,但對國家大事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方半隱居的生活。“歲月流逝,給我的不過是平靜,免於萬事”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我自問自答”是他思想矛盾和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裏卻含著怨氣。出路在哪裏?對於這種正直軟弱的封建知識分子,長期受佛教影響,跳出是非的圈子,回到舊園隱居,是理所當然的。“有什麽能比回家更好呢?”理想失敗了,隱居有什麽好處?然而,不得不如此。在他安靜的外表下,他內心隱藏的痛苦和情感,依然依稀可辨。

那麽,王維為什麽會肯定和欣賞“松風吹我帶,琵琶隨山月明”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系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這其實是他在抑郁癥中追求精神解放的壹種表現。既包含消極因素,又有與官宦生活對比的意味,暗示厭惡、否定官宦生活。

擺脫現實政治的各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微風敞開心扉,壹個人坐在山間明月下彈琴,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是多麽愜意啊!“松風”和“山月”都含有高貴的含義。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的生活和閑情逸致,說是逃避現實,或者說是麻醉自己。反正總比隨波逐流,隨波逐流好吧?前四句抒胸臆後,抓住我隱居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來描寫,呈現出生動的形象,使松風山月顯得可感,情與景相融,意與境相融,主客觀融為壹體,大大提升了詩的意象。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來說,也是很巧妙的。

最後,“妳問我吉兇禍福?聽,湖上有個漁夫在唱歌!”,回到正題,以問答的形式關照了“賞”字;同時,有答無答也很精彩:妳是想問貧窮的真相嗎?我要帶著漁歌死在河的深處。詩的最後壹句還隱約畫了壹幅畫,含蓄而富有韻味,有嚼勁,發人深省。這是壹個如此奇妙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