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常見的有:
我互文。
互文性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即古詩詞相鄰句中使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組合起來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古詩詞的應用壹般有兩種表現形式;其目的是避免文字單調重復,寫作時交替使用同義詞。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和“變文”是壹樣的。這種互文性的特點是,在同壹個或基本上同壹個短語或句子中,相應位置的詞語可以相互解釋。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已知的意義中推斷出另壹個未知的意義,如“忠義不用,聖人不用”(佘江),其中“勇”和“義”處於相應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斷“義”就是“勇”的意思。再比如成語“求全責備”,“求”和“責”在對應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斷“責”就是“球”的意思。這種互文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其次,由於文字、條條框框的限制,或者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凝練的句子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所以在上下文中只出現兩者中的壹個,省略另壹個,也就是所謂的“兩個給壹面,文省壹面”,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在理解這種互文性時,壹定要把語境中保留下來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映成趣,以示原意,所以習慣上稱之為“互文”。比如“牽牛花在遠方,河的姑娘是中國女人”(古詩十九首),前壹句省略了“嬌嬌”,後壹句省略了“條”。即“跳跳”既指牛郎星,也指河漢女;“嬌嬌”不僅指河漢姑娘,也指牛郎星。“跳跳”和“嬌嬌”相輔相成。這兩句合起來就是“遙遠而明亮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這種互文性,只有掌握了它的結構模式,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本意;如果妳只從字面上理解,妳將無法完全準確地把握它想要表達的東西,但妳也會感到困惑。下面結合壹些常見的詩詞來談談互文性的具體應用。
1.在齊王家看到是常事,但在崔之前我聽說過幾次。(《隨遇而安·李龜年》)其中“看”和“聞”相輔相成,以明其意。即,“(當年)我在齊王和崔九的家裏經常看見妳,聽見妳的歌”,不是說我只看見齊王家裏的人而沒有聽見歌;崔並不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上壹句省略了“坐我東亭床”,下壹句省略了“開我西亭門”。開東閣門坐床上,開西閣門坐床上。這首詩表達了木蘭回到久違的家的喜悅之情。
3.窗飾雲鬢時,鏡塗黃。(同上)其中,《當窗戶》和《照鏡子》是互文的。窗明幾凈,看著鏡子整容。整句意思是梳雲鬢,窗前貼黃花。不是“管雲庵”只為窗不為鏡,也不是“敷黃花”只為鏡不為窗。
4.日月之旅,若出其不意;韓是才華橫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觀海)其中,“行”與“艷”相得益彰。也就是“燦爛的日月星辰都跑出了大海。”不是日月只運行不發光,也不是星漢只發光不運行。
以下類似句子不壹壹分析。
5.弓變得僵硬,幾乎無法拔出,很難保護妳的鐵衣。(白雪歌送別田書記吳回家)
6.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春天的希望》)
掌握互文性這種特殊的修辭方法,有利於理解文章內容。
第二,織錦。
所謂“金烈”,就是將所有名詞或名詞短語通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形成生動可感的意象,用來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壹種修辭手法。在影響深遠的名篇《去二十三裏,有四五煙村,六七亭,八九十花》中,“煙村”、“人”、“亭”、“花”既獨立成景,又形成田園詩般的景觀,營造出清雅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又如“我看見壹只孤雁渡過星河,我聽見夜石上有幾千只洗濯槌”(《秋夜和秦城詩》),給人以強烈的味道和詩意。第壹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中壹只孤獨的鵝在飛翔,第二句是聽覺形象——千家萬戶的鐵砧聲。上下句的連環疊加,既生動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又構造了壹種悠遠悲涼的意境。
使用“金烈”可以獲得良好的表達效果。
1.提煉美。詩歌不同於散文、小說、散文、小說,不允許缺少元素,否則就是病句。但詩歌有時會故意留下成分不全,從而達到言簡意賅的修辭效果。陸遊的《怒》壹書中,這兩句“雪夜舟渡瓜州,鐵馬散秋風”,用高度濃縮的筆墨勾勒出壹幅浩瀚壯闊的畫卷:在雪花飛舞的夜晚,乘船渡瓜州;在秋風中,騎著馬,揮舞著刀與敵人搏鬥。從語法上看,詩人雖然省略了壹些詞語,只選取了幾個關鍵名詞,但並不影響意思的完整表達,語言簡潔,意境廣闊。
2.簡談不上漂亮。所謂簡單,是指選取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的巧妙處理,濃縮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嶽飛的《滿江紅》中有壹句很有名的話,“三十功名,塵土,八千裏雲月”,都是用名詞連接起來的,含義無窮。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這兩句話充滿了復雜而凝重的思想感情:有對自己屢遭排擠、壯誌難酬的感嘆,有對南宋偏安壹隅、疏於北伐的怨恨,也有對中原淪陷人民的深愛。寥寥數語,虛懷若谷;不患得患失,不計名利的高大形象凸顯在讀者面前,文字豐富,寓意深遠。
3.含蓄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整地說出來,而是委婉地說出來,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北宋柳永名詩《玉林令》中的名句:“今宵何處自酒醒?楊柳岸,曉風殘月。”詩歌是關於戀人之間的離別,而不是彼此憎恨。作為壹種隱秘的、微妙的、復雜的內心感受,如果直接從正面去刻畫,即使妳遣詞造句,也很難令人滿意。聰明的詩人深知這壹點。他完全去除悲傷、怨恨、相思等詞語,不使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相反,他選擇了“楊柳岸”,壹個能引起人們感情的場景。然後切入“小楓”、“殘月”等色調清新悲涼的意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空間廣闊、時間連續的美感,自然形成壹種朦朧、深遠而又有些神秘的藝術境界。仔細品鑒,詩人很多無法直抒胸臆的感受,都蘊含在這些名詞所連接的畫面中,讓人“心領神會”,越嚼越覺得纏綿悱惻,揮之不去。
4.意境優美。意境是指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或自然景物)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是“壹只枯藤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寫了九件典型的事,生動地展現了壹幅野郊秋遊的畫面:幾棵老禿樹立在山野,枯藤纏繞,黃昏歸家的烏鴉棲息在樹上,潺潺流水流過小橋。這三句話表面上描寫的是風景,實際上風景充滿了情感和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詞語的使用,有效地渲染了旅行者的長期流亡。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悲傷和憂郁,沮喪和痛苦的思想和感情。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顯。情與景融為壹個自然的藝術整體,營造出壹種蒼涼深邃的意境,給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難怪王國維稱贊:“寥寥數語勝唐朝絕句。”(《人間詞話》)
5.空靈之美。空靈美是古典美學的壹個重要範疇。古人常常在詩歌中強調空靈之美。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引用顏冬有論詩:“每詩之美;都是空的。”這裏的“空”就是空靈,意味著詩歌必須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以激發讀者審美再創造的熱情。“諸”這壹名詞串雖然有很大的依據和很高的包裝容量,但作者並沒有完全揭示出來,給讀者留下了壹個空白,讓讀者主動依靠自己的審美經驗去完善和補充。上述《天井沙中的秋思》題目為“秋思”,但句中沒有“思”字,也沒有遊子的心理描寫。但是,“思考”這個主題是包含在裏面的。作者寫的是現實中的風景,卻白寫了自己的感情。這種空筆描寫,表現出壹種空靈之美。元代人周德清“妙哉,秋思之祖”(《中原之韻》)的贊美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