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鄱陽湖文學是什麽時候自成壹派的?

鄱陽湖文學是什麽時候自成壹派的?

1600年鄱陽湖文學的起源

鄱陽湖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早在1600多年前,晉代鄱陽湖的驕子陶淵明就生活在廬山的鄱陽湖之濱,這裏著名的秀水山對他在文壇上的成就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陶淵明的影響下,幾千年來謝靈運、慧遠、陸、、李白、王安石等創作了許多與鄱陽湖有關的作品,對鄱陽湖地方文學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意義。

江西鄱陽湖作家對鄱陽湖文學特色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評論家夏漢寧統計,以宋代為例,* *記載的詩人有8900余人,其中江西詩人778人,* *及其副刊記載的詩人有1330余人,江西詩人165人,* * *。鄱陽湖區方面,江西作家最多的三個縣市中,鄱陽湖區占了兩個,* * *作家857人,占全省文學大家庭的63.15%。董瑾主編的《鄱湖最後壹韻》收錄了數百首優秀詩歌,是壹份難得的珍貴遺產。

可見,歷代鄱陽湖文學作家形成了具有特殊地方色彩的文類雛形,為鄱陽湖文學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當代作家和詩人的創作實踐極大地發展了鄱陽湖的文學風格,明顯地表現出其體裁的強勁趨勢。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收獲了壹批具有鄱陽湖文學特色的作品。據極不完全統計,拍攝的影視文學作品有畢的《廬山戀》、的《鄉愁三部曲》和張海濤、石軍的《花兒與星星》。董瑾的《鄱陽湖之戀》,李誌川的《排榜》,趙青的《鄱陽湖藝術電影系列》,以及多部出版的影視劇本;小說有李誌川的《漂流村》、江濤的《轎子樂》、張壹英的《鄱陽三姐妹的童話村》三部曲。短篇和微型小說包括李誌川的《黑帆*白帆》系列、陳永林的《放學路上》、《記住壹只叫阿裏的狗》、董進的《廬山傳奇》、王平輝的《湖的洞穴》、楊西平的《湖的支流》以及陳余龍的短篇小說選。散文集包括劉金生的《生命的新探索》、陳的《重返鄱陽湖》、趙青的《賣靈芝的姑娘》、熊樹龍的《鄱陽湖系列散文》,以及宋、、、、等作家的散文集。詩集有楊國藩的《詩集》、董瑾的《薛詩集》,以及100多位詩人的專輯。學術論文有楊叔子的《為鄱陽湖文學喝彩》,子君的《鄱陽湖文學流派系列論文》,董瑾的《論鄱陽湖文學流派》。

綜上所述,從謝濤開始,我們就能充分感受到,鄱陽湖壹大批文風相近的人才都自覺不自覺地結合在了壹條紅線上,這就是具有濃郁民族和地方特色以及作家創作個性的鄱陽湖情結。

江西學校文化的根與源

什麽是文學體裁?

簡而言之,就是在壹定的歷史時空裏,文學見解和藝術風格相近的作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結合在壹起而形成的群體。京劇、越劇流派眾多,尤其是鄱陽湖文派的趨勢發展:由於文風趨同,形成文派。

壹般來說,鄉土文學就是鄉土文學,或者叫鄉土文學,不能叫體裁。鄉土文學要成為壹種文學體裁,需要同時具有地域性、群體性、個體性和當代性。形成“流派”的,無論大小,都要形成壹個群體,需要很多人參與,但流派強調的是“個性”,即這些作品既有壹般文學的特點,又在文學形式和語言表達上有自己不同於壹般文學作品和其他流派的文學風格,所以在全國可以獨樹壹幟。

因為文學創作是個人的腦力勞動,這種獨特的文學風格往往體現在壹兩個或幾個作家身上。某壹文學流派形成的標誌,主要看是否在全國產生了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沒有這樣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流派”只能是壹種願望,不會得到世人的認可。

文學流派往往是在壹定的時代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比如“揚州八怪”就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形成的特殊文藝現象。因為文學流派都是在壹定的歷史時期、壹定的環境下,壹部分人共有的文學傾向,這個“流派”往往具有時代特征。

大多數情況下,“文學體裁”是文學批評家總結出來的壹種文學現象,稱為“* *派”。但是,當壹些文學工作者認識到文學體裁的形成規律時,就會按照它的“規律”朝同壹個方向努力,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麽鄱陽湖文學是什麽流派呢?

她應該是壹個對鄱陽湖文學有相同見解和認識,並在創作實踐中熱衷於表現其文藝特色和創作個性,即鄱陽湖文學民族性的群體,並有意識地與具有地方色彩特色和* * *的作家藝術家相結合。這個群體在過去的歷史時空裏只是縱向近似。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不可能成為同壹個時空裏利益相同的群體。因此,他們的創作藝術特征和創作個性只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成壹種具有鄱陽湖文學特色的流派潮流。雖然不足以形成壹個文學流派,但它是鄱陽湖文學的“根”和“源”,這是她的優良傳統。

鄱陽湖學校

自主創造,全面發展

65438年至0986年,壹批江西地方文學工作者建立了鄱陽湖詩社和文學社,他們在鄱陽湖創辦了第壹份文學報紙。2004年對鄱陽湖文學來說是歷史性的壹年。這壹年,在省、地、縣三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鄱陽湖地區的文學工作者團結壹致,成立了鄱陽湖文學研究會。今年出版了18期《鄱陽湖報》,總字數約50萬。此外,還出版了鄱陽湖文獻集。今年在都昌縣舉辦了首屆鄱陽湖文學論壇,並決定每年在鄱陽湖區各縣輪流舉辦,2005年在新建縣、2006年在南昌縣、2007年在鄱陽縣、2008年在進賢縣分別舉辦活動。這種情況表明,鄱陽湖地區的文學工作者以其獨立的創作活動形成了壹股“合力”,為鄱陽湖文學流派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上述四個文學流派的標誌中,有三個條件:地域性、集體性和時代性。

但對於壹個文學流派來說,最重要的條件也應該是有沒有在全國有壹定影響力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因為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能體現某壹流派的基本特征,所以批評家和文學史家研究某壹文學流派,壹般來說,他們只研究這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今天,隨著歷史的發展,鄱陽湖本土作家的創作團隊在創作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關註了鄱陽湖的這種民族和地方特色,認識到在文學創作中表現我們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才有可能寫出精品,為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贏得榮譽。因為這些問題有* * *識,所以,這群作家在鄱陽湖文學流派的旗幟下有* * *同的奮鬥方向,形成了壹個無組織卻又熱衷於鄱陽湖文學創作的橫向組合群體。在這樣壹群時空相同的作家都在瞄準同壹個目標的背景下,我們很自然地提出了壹個“追求民族和地方特色,倡導鄱陽湖文學流派有序形成”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的社會基礎,這既是從陶淵明到現在1600多年積澱的必然結果, 也是鄱陽湖山水對本土作家長期熏陶的結果,也是當今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的要求。

當然,在歷史長河中逐漸積澱成具有鄱陽湖地方特色的作品的藝術風格,目前只能是壹個雛形,不足以形成壹種文學體裁,完成“體裁”命題的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落到了當代。

如今,鄱陽湖文學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壹定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摩羅的小說《六愁》,東晉的薛的詩歌在國內外也有壹定的影響。

但是,任何作品的價值最終的確定,無論其出版後在當時是如何體現的,往往都需要壹定的時間來檢驗。如果它經受住了考驗,但並不孤立,是“鄱陽湖文學”這個平臺的旗幟和代表,那麽它也可以被稱為“鄱陽湖文學”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並能進壹步讓世人知道世界上還有壹個“鄱陽湖文學”的創作群體。

鄱陽湖文學

風在吹,但氣候尚未完全形成。

什麽是風格?

風格應該是指作家在創作中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個人風格是在民族、地方、個人特征不同的前提下形成的。鄱陽湖的文學風格有著良好的傳統,即從謝濤的倡議開始,經過壹千多年的歷史沈澱,得到了當代本土作家的認可、繼承、創新和發展。從歷史的雛形到形成獨特體裁的趨勢,這種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學體裁趨勢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謝濤是山水田園詩的鼻祖,陶淵明是鄉土作家,謝靈運是鄱陽湖的客座詩人。它們對鄱陽湖文風的特色化傾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鄱陽湖文風的首創及其流派的有序形成奠定了基石,定下了基調,開辟了道路,描繪了風格。伴隨著謝濤的腳步,還有唐宋時期的王波、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著名文人駐足鄱陽湖廬山。他們的作品自然純凈,貼近生活,深刻深刻,情調清新,很好地詮釋了鄱陽湖文學的風格和特點。

然而,千百年來,很少見到壹首真正的關於鄱陽湖的絕唱。鄱陽湖沒有孕育出這樣的人嗎?No .江西素有“人傑地靈”之稱,歷來文人墨客眾多,人才輩出,精英薈萃。如陶公、黃姑、王安石等。但遺憾的是,即使是這位喝著鄱陽湖長大的田園詩人的祖父——陶淵明,也從未見過他關於鄱陽湖的傑作流傳於世。還有後來的江西詩派祖師爺黃庭堅先生,還有現代文學巨匠陳等,關於鄱陽湖的佳作也從未失傳。即使有零星的關於鄱陽湖的描述,如王波的《王騰亭序》和蘇軾的《過都昌》,也不足以體現鄱陽湖作為壹個整體的獨特魅力。所以,前人這麽做,後人紛紛效仿。直到今天,以鄱陽湖為題材的名作少之又少。

就這樣,千裏之外的鄱陽湖,雖居五湖之首,文化底蘊深厚,卻苦於無人問津,以此為載體,用文學的形式向它表達壹種情感。這就造成了它在文學上的成就遠不及洞庭湖那種“和雲夢谷壹片霧,博憾嶽陽城”。不用說,也有可能是鄱陽湖壹直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災難,所以在外表上蒙蔽了壹些有智慧的人,所以出現了上面提到的情況。只是這樣,人們普遍忽略了它的存在。

但不能說鄱陽湖文學已經完全被世人遺忘。20世紀80年代初,為配合鄱陽湖旅遊開發,促進經濟騰飛,加速地方文風的導向,壹批鄱陽湖兒女明確提出“鄱陽湖文學”口號,倡導鄱陽湖文風有序形成。在實踐這壹命題的過程中,成立了鄱陽湖詩社、鄱陽湖文學社和鄱陽湖文學報。在過去的二十年裏,詩社已經發展成為壹個擁有數百名成員的社團,創作了數以千計的詩歌。文學社發展成為創作研究會,流傳到沿湖20多個縣市和省會南昌;文學報紙《鄱陽湖》自1986年創刊以來,已經出版了四十五期。錢昌照同誌和賀敬之同誌為報紙題詞。在南昌創辦的文學雜誌《薄雲》在出版後同樣好評如潮。

同樣,我們欣喜地看到,從1986鄱陽湖詩社、文學社的誕生,到詩社、文學研究會的發展,湧現出了壹大批富有鄱陽湖文學特色的文學作品和詩人。可以預料,在鄱陽湖文學流派形成的過程中,“鄱陽湖詩派”將會提前形成。與“江西詩派”形成之初相比,這個詩派人數更廣,作品更多,質量更好,氣勢恢宏,值得當代人驕傲。在詩歌創作方面,根據北京著名評論家子君的評論,江西有自己的代表詩人和代表作品。他建議江西省委宣傳部組織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研究支持,形成氣候。鄱陽湖的文風有什麽特點?東晉先生說:“風景美不勝收,美不勝收,內心的感情都包含在裏面。榮辱與共,交頭接耳之義;悲哀,悲哀,悲哀。真善美應該受到尊重,假惡醜也應該受到批判。所有詩人都各有風格,不遺余力地倡導鄱陽湖學派。旨在自然純粹,貼近生活,深刻深刻,情話清新。雖然表達的是個人感受,但也包含了大我的聲音。”所以我覺得鄱陽湖文學有壹種獨特的審美藝術價值,就是它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自然純凈的方式寫出來的,清新飄逸,用詞簡潔,內涵豐富,飄逸自然,充滿激情,流動豪放,浪漫不拘,苦難沈郁,穿透生活,含蓄真摯,寫山水,引人註目。其代表作家有意無意都有自己的表現,但不兼而有之,但在總的目的上有*。似乎也逐漸形成了壹種時空相同的鄱陽湖文學派作家的趨勢。我總結出來的是壹個基本狀態:鄱陽湖文學只能跟隨敘事形成體裁。

陳同誌在《江西文學史》的序言中說得好:“我們的當代文學還沒有出現類似於宋代的耀眼的光芒,我們的作家的整體藝術素質是不容樂觀的。兩者其實互為因果。”陳同誌的觀點是符合江西文壇和鄱陽湖文學創作團隊的實際的。沒有整體藝術素質的提升,正如列寧所說,“勃朗峰不會存在於草原,只會存在於阿爾卑斯山。”只有有了壹個又壹個流派耀眼的風景,我們作家的整體藝術素質才會有大的提高,才會出現偉大的作家和作品。

從事鄱陽湖文學的作家整體素質依然“不容樂觀”。我們在總結和討論鄱陽湖文學流派時,必須充分冷靜地看到這壹點。然而,鄱陽湖文學流派是壹個重要而嶄新的學術課題,很難找到有用的信息。

其次,未能形成為社會所認可和熟悉的代表性作品和作家,也是鄱陽湖文學未能形成流派的基本原因之壹。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文學,具有地方特色和創作個性的藝術風格,才能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因為只有別人沒有的缺失的作品,才會受到世界的歡迎。

因此,我們必須總結中國民族文學獨特的歷史經驗。比如有意識地探索將鄱陽湖文學的藝術風格與作家的創作個性相結合,形成壹種文學體裁的話題。我們應該舉起倡導鄱陽湖文類的大旗,高高舉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才能使中國民族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探索和研究鄱陽湖文學是最好的選擇之壹。它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學的壹個縮影。

誰能承諾“鄱陽湖文學”

未來

鄱陽湖文學文化創作研究會的成立,對鄱陽湖文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人們對它有很大的期望,但這些還不夠。要形成壹個流派,必須從多方面入手:

第壹,辦好文學報刊,為作品提供平臺,作為普及文學的基地。

如今,鄱陽湖報和鄱陽湖韻雜誌是文學愛好者發表作品、學習和交流寫作經驗的園地。這樣的地方文學報刊不僅可以展示本地區的文學創作,也是作家的搖籃。也許會有壹些文學愛好者從這裏得到壹種助推和鍛煉,走上作家之路,創作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作品。

《鄱陽湖報》是壹份群眾基礎很強的文學小報,承擔著文學大眾化的基礎,沒有大量鄉土作家(鄉土作家)的基礎。當然,在壹定條件下,可能存在通過個人奮鬥成為優秀作家的個體,但這些個體作家雖然可以為家鄉爭光,但單純依靠他們是不可能形成文學流派的。比如周立波和丁玲都是湖南人,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出現而形成壹個文學流派。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能忽視文學普及的紮實工作。

第二,支持有壹定基礎的作家的創作活動。

有些人有文采,對文學有奉獻精神,獲得了壹些創作經驗。如果他們有好的創意方案,建議相關單位盡量給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實際的幫助。作家從事的是艱巨復雜的勞動,文學作品是壹種精神產品。對他們的支持可以基於他們的具體需求,比如為他們參與生活創造條件,給他們足夠的創作時間,關心他們的生活等等。作為作家本人,要努力創作出盡可能多的作品,尤其是代代相傳的作品。

第三,依托文學形式建立的專門機構。

鄱陽湖文學文化創作研究會雖有20多年的歷史經驗,但壹直以民為本,尚未形成有組織的機構。如果能形成壹個落入政府規劃的機構,在物質和經濟上提供相應的便利,並得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配合,文學創作就能方便快捷地進入鄱陽湖腹地。

同時,該社可以定期制定專題方案,研究討論如何發展鄱陽湖文學創作;並拓展影視創作道路,力爭將鄱陽湖優秀文章拍攝成影視作品;每年回顧上壹年創意作品的成果,對促進經濟環保帶來了哪些影響,參與評獎;同時建立專門的鄱陽湖文學網站,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並嘗試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