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山外》源於童年的經歷。我出生在鄂西北山區的武當山腳下。我父母是中小學老師。我從小跟著父母的工作生活過五六個地方,但從來沒有離開過山裏的世界。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世界就是放學後安靜的校園,山川裏清澈的河水,還有包圍這壹切的寂靜的群山。
而我恰好是壹個沈迷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我童年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每個人在童年和青春期都有壹些“隱藏的欲望”,而詩中這種“山那邊”的憧憬和幻想,構成了我童年的獨特秘密——它至今仍在暗暗影響著我的生活。
然而僅此還不足以構成壹首詩,於是“海”出現在了我的生活中,也終於出現在了這首詩中。“海”的出現正好對應“山”。展示壹首詩的結構。這裏的“山”和“海”可以從隱喻意義上來理解:山,壹個現實生活的世界,是封閉的、陰郁的、壓抑的;大海,壹個想象的世界,開放,明亮,自由。海是山川的盡頭,是另壹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至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和想象力的呼喚。而這些意義是我年輕時不可能意識到的。我只是憑借自己幻想的天性,看著山的另壹邊,想象著大海的蔚藍。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這種對另壹個世界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最容易受到挫折。可以說,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總有壹天會在“冷酷”的現實面前破滅。我年輕時也反復經歷過這樣痛苦的時光。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幻想受挫,理想主義的精神卻在生活中生根發芽——因為現實環境的挫敗而變得更加內在和固執!詩的第二節主要揭示了這種對“海”的信仰。或許是因為我不屈的天性,又或許是初中時讀到的壹句座右銘“只要沿著河邊走,就壹定能找到海”,讓我有了這個信念。這時,“海”——這個兒時的夢想也被提升到整個人生層面重新認識。它不同於第壹節中的海,具有壹定的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是的,我曾經壹次次失望/當我爬到壹次次誘惑我的山頂。”也許任何理想都是誘惑的陷阱,任何理想都只是我力所不及。然而,正是在這艱難曲折的尋求過程中,生命得到了提升和豐富,生命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那白色的潮水夜復壹夜地湧來/壹次又壹次地浸濕我幹枯的心...
命運就這樣創造了我們這壹代。我們這壹代人,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理想主義教育,經歷文革下鄉,文革後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壹代,有人稱我們為幻想破滅的壹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幻付出最沈重代價的壹代。在我的同時代人中,有很多人歷盡艱辛,仍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心,變得非常迷茫。正是基於對同時代人的這種理解,我在這首詩的結尾寫道:“我的朋友,請相信——”。這是對我同時代人的演講,但也是對我自己的啟發:我相信人生有更高的境界,我相信我在爬了無數座山之後,最終會爬上這樣的高峰,我相信“終極之海”在歷盡艱辛之後,最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活...
今天重讀這首詩,當然感覺到了它在藝術上的稚氣,因為詩給我們展現的道路遠遠超出了我年輕時的想象。現實生活中,雖然無數次看到童年向往的大海,但腦海中的“海”依然遙不可及。所以,現在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還是“信仰”如果我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再次達到這種肯定,很難想象我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堅持下去。在山的另壹邊重讀,看著童年的方向,又有了這種感覺。
《山外》簡介(趙荀)
《在山的那壹邊》所講述的,顯然與他從小到大壹直伴隨著的挫折經歷,以及他在這種挫折中日益深厚的感情和信念有關。但是,詩歌是壹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意象”而不是簡單的、概念性的語言來處理他反復經歷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歷。與許多人不同的是,王家新並沒有把他壹生所遭受的苦難變成壹種憤怒的噪音,而是從中體驗到他所有理想的幻滅,並把它變成壹種基於“山”與“海”對立的詩意沈思。
“山外還是山外”的發現,表面上看,自然不外乎是“山外是海”這類天真幻想的破滅。然而,詩歌中的“山”是阻礙詩人到達他所向往的“海”的屏障,是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敗感也預示著詩人壹生中所有的痛苦和失敗,超越了具體的生命體驗,成為壹種普遍的情感體驗的象征。
與此相對應,“海”則象征著總在召喚我們出發的誘人欲望:“山的那壹邊,是海/凝聚著信仰的海”;“那雪白的潮水每晚都來/壹次又壹次地打濕我幹枯的心”。詩人相信“妳終將登上這樣的山頂/而這座山的另壹邊是海”;這個“海”,“是壹個全新的世界/瞬間照亮妳的眼睛”!
壹般來說,“山”和“海”的對立往往是牢不可破的對立。就像另壹個詩人在《山民》裏說的,“他認為他這輩子走不出這裏的山/海在那裏,但是很遠/所以他會死在半路上/山中,還沒到那裏”。然而,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與“海”的隔絕被克服了,因為出現了壹個倔強的“孩子(我)”,他不斷翻山越嶺去追尋大海。這個“孩子”可以說是不屈的“信仰”本身。山海之間的《追夢人》,凝聚了我們內心的“隱秘欲望”,以及壹代人在現實的艱辛與理想的艱難堅持之間的心路歷程。
在藝術上,《山的那邊》看似線條簡單,卻充滿波瀾,貼近人心。這位詩人充滿了頑強的信念,但他的音調並不總是很高。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相。在詩的第壹部分,他甚至用孩子的口吻寫道:“有壹天我終於爬到了那座山的山頂/但我幾乎是哭著回來的/-在山的另壹邊,還是那座山的另壹邊,壹張冷酷的臉/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這些來自負面描寫的坎坷,反過來又從感官和情感上增強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在壹場有力的沖突中充分完成了“海”對“山”的最終逆轉。同時,這種情緒的起伏也賦予了全詩恰當的節奏。
1.為什麽是“隱藏的欲望”?
小時候想看看山那邊的海。我爬山去看海。這個願望沒有告訴別人,我就說:“秘密,面對面。”
2.為什麽說“山那邊的山鐵青”?
這就是擬人化。“我”爬到山頂,以為可以看到大海,但看到的還是山。我非常失望和沮喪,所以當我看到那邊的山時,我看起來就像壹張“鐵青的臉”。山是綠的,只是因為“我”心情不好,仿佛山就在那裏鐵青著臉,責怪我壹廂情願,嘲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零分”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我”以為海在山的那邊,現在才明白這是錯覺。所謂“零分”,就是錯覺完全喪失。
4.“壹粒種子從小飄來”的比喻是什麽?為什麽會“飄”?
比喻是壹種信仰,是母親給我的信仰,——山的那壹邊是海。媽媽說這話是出於我的壹廂情願和疑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想,所以是飄著的。
5.“因為我聽見大海還在遠處為我鼓噪/——雪白的潮水,夜復壹夜地湧來/壹次又壹次地潤濕我幹枯的心……”這些詩是什麽意思?
詩人深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理想日夜在心中激蕩,激勵著“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見大海還在遠方為我鼓噪。“幹巴巴的頭腦”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潮水“滋潤了我幹癟的心靈”,也就是說,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使它不是幹癟的,而是充實的,充滿活力的。
6.「瞬間照亮妳的眼睛」有什麽意義和感受?
首先,為什麽“亮起來”,可以想象這個“全新的世界”是多麽輝煌。想點亮前後的心情,就能感受到那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激動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