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山水田園詩意象研究
陶淵明田園詩的意象蘊含著美的內涵。包含了詩人“靈魂要造的地方,總不為世人所擁有”(雲南天:《戒安寺圖》)的美妙景色。陶淵明以田園風光為整體意象,流出“意象中的意象”和“意象外的意象”,衍生出壹個詩意的藝術空間。用色彩融入整體形象。比如《歸園》第三首寫道:“南山種豆時,草滿豆苗。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衣不蔽體,但心願不違。”詩中的景色呈現出淋漓的綠色基調。這個整體色調用來暗示田園風光,綠色調用來襯托田園風光。整體田園風光中勾勒出“豆、南山、草木、苗、路、衣”的意象,連鋤頭歸來的工人也染上了淋漓的綠色。這是“圖像中的圖像”。透過詩歌的表象,我們可以觀察到景物的內在形象。於是這些場景連成壹脈風景,滿眼綠色,壹個勞動者帶著月光歸來,走在被水霧覆蓋的路上。這不是壹個普通的月夜和田野,而是詩人“獨立的心靈”所構想的壹個迷離而奇幻的世界,這裏有壹種超越自然時空、超越意象、穿越虛幻意象的節奏,我們才能體會到詩歌意象的“魅力”。以情調切入整體形象。司空圖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這樣解釋的。第壹個意象和場景是指藝術作品中所描繪的現實境界,第二個意象和場景是指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借助於現實世界的隱喻、暗示和符號在想象中呈現的虛擬境界。陶淵明以富有情調的田園風光為背景,衍生出“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如《歸園》首詩:“無適俗韻,自然愛秋山。誤入塵網,走了三十年。鳥兒戀上老林,池塘裏的魚思念故鄉,南國開荒,歸園。有十幾畝的方屋,八九間茅草屋,榆樹柳蔭的後檐,李濤羅塘前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炊煙,幽深巷子裏的狗吠,桑樹的啼叫,空無壹人的房間。在籠子裏呆久了,我就回歸自然了。”這首詩洋溢著熱愛自然、淳樸寧靜的田園情調。流露出對純美田園風光的喜愛。這首詩以這種感悟切入整個田園風光的意象。整個意象都被這種情緒所暗示,描寫了“方屋、籠中鳥、塘魚、草屋、榆柳、桃李、狗、雞、煙、村、巷、桑樹”等意象,是詩中直接描寫的真實情況,是田園風光中透露出來的意象,是“象群中的意象”。但只要妳認真背誦,打開心靈的眼睛去看,這些意象既是風景,又是感傷。整個意象組合而成的畫面,是詩人站在鄉村的主觀鏡頭。這位詩人在平原鄉村耕作,在小屋中盡情享受。榆樹柳遮住了後檐,桃李在堂前展開了葉子,廚房的炊煙在遠處的村子裏隱約飄過,狗不時啼叫。在這種境界中,欣賞者實現了詩人純凈深邃的心湖,摒棄了世態炎涼的空靈心境,這是用寓意和象征表達出來的“象外之象”。這些都不在作品的真實情境中,但它們確實存在於詩中,存在於看得見的真實情境中。是水中月,鏡中花。正是這種形式與精神的結合,使得這首詩意味深長。以田園風光為整體意象,由此衍生出的“意象中的意象”和“意象外的意象”是陶淵明田園詩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