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文學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壹統王朝,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北周大定元年,隋王楊堅為宰相,被周禪接受為皇帝,改稱隋皇帝。隋煬帝在位第九年,隋煬帝渡江進入建康,南朝最後壹位皇帝陳後主投降而死。經過270多年的南北分裂,中國重新統壹了。
隨著南北統壹後文化政策的變化,隋朝實行科舉制度,公平選拔人才,有效地削弱了宗族壟斷仕途的現象。此外,統治者還在政務大廳建立議事、監督和績效考核制度,強化了政務機制。隋文帝時期,他沿襲了北朝的傳統,但出於“正統”地位的考慮。
也在壹定程度上吸收了江左文化。儒家思想和文藝被納入政治教育的範疇,文帝本人也是“節儉”的。在他的影響下,隋初形成了淳樸的社會風氣,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思想相對保守的情況。隋文帝之子楊迪繼位,但其文化思想與隋文帝不同。
楊迪對江左文化的認同完全是出於對其審美屬性的興趣。此時的儒學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壹個完全為政治服務的工具。隋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與南北朝時期相比,其內容和風格沒有明顯變化。隋代文學的作家基本上由兩部分組成。
第壹,北齊和北周的舊臣,如陸思道、蘇陽、薛道衡等人,也是北朝詩風的代表。二是由梁、陳進入隋朝的文人,如、許、於世奇、、於子之等人,直接將南朝詩風帶入隋朝。
隋文帝時代,南北詩風同時並存,甚至體現在同壹作家的創作上。南朝的宮體詩雖然年代久遠,但節奏非常優美。楊迪·楊光登基後,壹批南朝文人聚集在他的周圍,隋代文學明顯向南朝詩風發展。
比如陸思道的《從軍》,就是壹部反映邊塞部隊生活的名著。很明顯,北方文人在學習南朝文學的表現手法,采用南朝以“思女尋夫”為內容的唱法時,詩風也發生了變化。真正能體現隋代詩歌創新價值的是楊迪。他有《春江花落月夜》等優美生動的作品。
這些作品既包含了北朝剛健俊朗的文化,又吸收了南朝清新秀麗的文化,創造了壹種全新的審美風格。隋末,南北文學的合流僅限於詩風的相互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和而不同的過渡性。就隋代散文而言,正處於駢文難以發展,散文文體尚未復興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