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2021-05-18:遂寧射洪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訪談(1)。

2021-05-18:遂寧射洪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訪談(1)。

小時候背過唐代陳子昂的《幽州城樓上》這首詩,卻不知道陳子昂是四川子洲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不久前,壹位朋友推薦我們,於是我們去了射洪的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拜年。

在四川遂寧射洪以北23公裏的錦華山上,有壹處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期求學的地方,舊稱閱書堂,或稱陳宮學校,其舊址在金華山古景後面。金華山風景優美,是陳子昂專心學習的好地方。

陳子昂的雕像和墻上的詩隨處可見。

唐朝時,我們東川的使臣冼漱溟曾在讀書館前立了壹座陳子昂的功德碑。

讀書臺古樸端莊,掩映在松柏之中。

進入感恩大廳的閱讀臺。

感覺堂建於清光緒四年,以陳子昂的《感覺》命名。大廳裏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是年輕時的陳子昂。木墻正面鐫刻著陳子昂的詩38首,背面鐫刻著好友盧藏勇為先生所作的傳記。陳子昂“上制貞觀之微波,下定開元之雅量”的詩句,使“世事倏忽,質變風致”,被方回視為“盛唐之祖”,被李白、杜甫譽為“壹只鳳凰”、“絕世奇才”。

?感恩堂後面有壹個浮雕墻詩的雙廊,圍繞著“拾遺亭”。

《朱秀東瀛左詩序》是陳子昂詩歌革新的代表作。陳子昂以漢魏文學為高標準,痛斥晉宋以來的浮文風,主張回歸“體”與“興”,重拾文人之風。這幅浮雕作品選取了對蕭昂精神影響較大的建安派代表人物曹操父子的形象,以及子昂與東方秋對話的場景,展現了修竹篇所追求的風格境界,再現了詩人“淡雅華貴”的精神意境。

中唐以後,政局混亂,戰亂頻仍,學派衰落。在統治期間,龐奉命在他的地盤上建造壹個收藏亭。亭中壁龕上的彩色雕塑是中年陳子昂的坐像。雕像左右兩側木刻有陳子昂的文章《格言》和《修竹序》,後墻上刻有文同的《拾遺亭記》。兩側回廊以竹簡、銅雕等形式展示了陳子昂的代表作《朱珠篇徐變》、《紫同治簡》、《全唐雯》。陳子昂的座右銘與銅版腐蝕畫壹起展示。陳子昂“學術鉤深,風極深遠”,後人“贊德為君,靜如清風”。壹代有文化的文人,千古以來都是老百姓心中的“聖人”,壹直被崇拜。

穿過回廊和亭子就像在歷史中旅行。明初年,拾亭被毀,建舊基建房塑像,其側立明園亭。成化時,縣令郭鑿館,清初,以上建築全部倒塌。康熙五十壹年,知縣唐林祥在學校舊址修建了壹座方形大禮堂,並立匾為古讀書臺。道光八至十壹年後,市裏命令錢秉德、王澍把讀書臺搬到山後的武崗山。光緒六年(1880),知縣文房捐資勸人籌款,拆除短墻,剔除精芒,在亭前新建三堂,兩翼有回廊,外有門戶亭。亭子右邊有三個亭子,亭子後面還要建三個大廳。擬出雲山閣,四周遊廊,壁立炫目。最後,壹座大型建築葉禾館被豎立起來,包括三個船屋和壹個小亭子,現已初具規模。此後基本保持不變,略有上升。古代讀書桌上有許多對匾額,大多是古今著名作家所寫。他的木刻《三十感》和《先生傳》是重要文物,博物館陳列的有關陳的文獻資料也不多見。

?《修竹亭》摘自陳子昂名詩《修竹篇》,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詩人主張詩歌創新的主張,指出齊梁詩風之弊在於“采美爭變,而不興發”,號召詩人繼承和發揚建安風格。說心裏話,寫得像個男人,子昂壹生務實,堅守諫官的人格,真實,不畏強權,直言不諱,而他傳統的“勤於居家,教子好,易入民,清官”的陳氏家風,則像竹子栽培壹樣剛毅豁達,清靜。

《詩聯齋》以詩為方誌,以詩為誠頌。針對六朝以來的頹廢文風,陳子昂提出了“風骨”和“盛世”的主張,從觀念和實踐兩個方面開創了新壹代詩風。陳子昂不僅是繼初唐四傑之後,反對齊梁及初唐宮廷詩艷柔風格的旗手,也是壹位大膽幹預時事政治、關註民間疾苦的清官。

明遠亭和現代人寫的“明遠亭”。

站在涪江邊,凝望遠方,我讀著心中千古的詩句,體會到詩人有多麽的神韻和悲涼。我不自覺地把心貼近了遙遠的中唐,逝者如斯——

陳子昂(公元661-702)出生於壹個沒有顯赫家世的富家子弟,儒生出身,家境清秀大方,童話故事很酷。少年時的我豪放不羈,喜歡勇敢,善於與不公作鬥爭。十八歲那年,陳子昂迎來了他人生中的壹個重要轉折點。他決心在金華山讀書臺刻苦學習,成為壹名熟知王霸、關心國家興亡和民生疾苦的學生和詩人。他雄心勃勃,決心取得進步。二十四歲,秀才,因壹篇《驅靈進京書》被武則天稱贊。被任命為林泰正字,後升為右。初唐詩風被李白、杜甫譽為“林風”、“才子”,被王石譽為“中國文學流派”。

武則天萬歲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孫萬榮攻陷潁州。武則天以同州建安刺史王武祐祐(武則天侄子)為右武威衛將軍,率軍攻克邊疆之路。陳子昂在戊戌幕府任參謀,隨軍隊出征。吳友誼比較莽撞,沒什麽策略。第二年,戰敗迫在眉睫。要求派壹萬人作先鋒去攻打敵人,但是吳拒絕了。後來,陳子昂又找武進談話,拒不聽,把他降為中士。他兩次隨軍隊外出。因與統帥意見不合,38歲辭官回鄉,後被縣令段建殺害,享年41。陳子昂接連遭受挫折,但他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反而被打擊了,讓他覺得很壓抑。他登上濟北樓,在幽州城樓上寫下了著名的: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

只有無邊無際的宇宙,無邊無際,止不住充滿悲傷的淚水。?

最後,在下山之前,有壹個人人都“高興”的“臭石頭”:這個石頭在金華山已經有400多年了。清代袁林先生曾寫過《臭石之歌》:“敲石得樂,煮石得味。所以,當妳撞到石頭的時候,妳就會聞到這種味道。”不信砸碎石頭,臭味就從手邊開始,臭味會持續千年。誰知道都史委員會?“相傳臭石是吳三思的心腹在射洪縣陷害陳子昂時簡化的。原來的高度是1.2米。只要妳用石頭砸它,它立刻散發出壹股臭味。應聲蟲的比喻,會被所有人敲打,會被銘記千年。

後山的“暮飛”亭。

(相關內容來自百度及景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