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李商隱詩歌中的錦瑟和馬尾教案設計

李商隱詩歌中的錦瑟和馬尾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壹,知識教育的目標

1.結合所讀詩歌,引導學生了解李商隱的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達方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進壹步訓練學生讀詩、背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歌意境崇高、語言華麗、感情深厚等特點。

2.通過撰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三,德育目標

1.欣賞詩人獨特的人生體驗。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和解決方案

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達方法。

進壹步訓練學生讀詩、背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歌意境崇高、語言華麗、感情深厚等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把這兩首詩背下來。

(2)標出詩中不懂的句子,初步鑒賞。

2.上課中

精讀課中教師分析與學生討論的結合。

班級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首先,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達方法。

2.進壹步訓練學生讀詩、背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歌意境崇高、語言華麗、感情深厚等特點。

第二,整體感知

1.引入新課

在晚唐卓立詩壇,李商隱的詩歌以其動人、婉約、雋永的風格受到後人的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有經營天下、濟世救國的遠大理想。他們寫詩是為了關註民生,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衰落無限悲傷。然而,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艱辛,政治鬥爭的殘酷,讓他漸漸淡泊名利,拋下塵世。他知道自己無能為力,無力回天,於是轉身隱退到個人的情感世界。在詩歌創作上,他晚年寫了大量的抒情詩,尤其是無題詩和史詩。這門課選的兩首詩是他的代表作。

2.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出生於豫西,生於淮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出身於壹個小官僚家庭。他三次參加進士考試,直到二年(837)才成為秀才。由於淩的推薦,中了進士。曾任川東縣尉、郎中、節度使。受牛(和尚儒)和李(德裕)黨爭的影響,被排擠,壹生落魄。他的壹些詩揭示了現實的黑暗,但只是少數;他的主要成就在於詩歌藝術,尤其是他的近體學科,其中優秀的篇章具有深刻、密集、典雅、精致的藝術特征。他壹生寫了600多首詩,包括李義山的詩。

3.關於“錦瑟”

《錦瑟》是李商隱詩集裏的傑作。但千百年來,關於這首詩的遺囑,壹直有很多官司,誰也說不準。這首詩,如果從高超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闡釋兩個方面來看,可以說是古詩詞中無與倫比的。元好問曾嘆曰:“王春心啼鵑,美人錦瑟怨年。詩人總愛昆西,卻恨沒人寫簡媜。”(《論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宋初受李商隱影響的昆西體詩)這樣的詩是好的,但即使東漢偉大的訓詁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其興嘆,無力註之。清代大詩人、大學者王世貞曾感嘆“壹個錦瑟難釋人”(《詩論》),可見這首詩的獨到之處。

4.關於馬嵬(下)

《馬嵬》(下)是李商隱史詩的代表作。東漢班固始於詠史之作,卻止於敘述史實,平淡不矯揉造作。到了晉代,左思的《詠史》,陶淵明的《荊軻賦》等等,就開始利用題目,留在懷裏了。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將詠史與詠史結合起來,拓展了詩歌的境界。李商隱的史詩主要以南朝、隋的滅亡和唐朝的民族戰爭為題材。總之,李商隱以史為鏡,抒寫跌宕起伏。

三、重點和難點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請教如何理解錦瑟的意境?

澄清第壹聯,無疑是激動人心的壹筆。錦瑟五十弦象征詩人年近五十(李商隱活了四十六歲)。約瑟夫的發音安靜而悲傷,所以借用來表示悲傷。《壹弦壹柱》深遠凝重;“中國思維年”是整篇文章的主腦,下面的話也由此而生。第二、三對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回憶的內容。但《親人》中的詩人到底是什麽?他表達的太委婉了,只用了兩個老典故來傳達。“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被蝴蝶蠱惑”指的是迷失的感覺——他曾經錯過的夢。莊子《夢蝶》,不知哪個境界才是真我。在這裏,詩人借用這個典故來表現他對美好感情的追求。雖然是當局者迷,雖然歡樂如此短暫,但足以讓他珍惜生命。《王帝春心杜鵑啼》原來是壹種悲涼的情緒——生不下去,死了也活不下去!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我希望我們能繼續這樣的生活,有壹個持久的關系。然後,詩歌又起了變化,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珍珠在海月下哭泣,美玉在山野裏冒煙,美好的事物總是“吃醋”,不能快樂。這是說美女命薄,還是說詩人命不好?(李商隱在《感》詩中說:“自古才與命俱害”,意思是人才與命不可兼得。)我們不知道。最後壹副對聯以嘆息結束。“而壹個本該持續到永遠的瞬間”說明作者直到老了還在珍惜這種“感覺”,沒有必要“追憶”,但他分明是在追憶。如果“這種情況”是單數表達,壹般可以推斷前面提到的是壹回事。“來了又走了才知道”重復了前壹句,說他當時在他的位置上,已經很難分辨了。現在想想更像是水中月,鏡中花,難以捉摸。全詩就在這種無限的不舍中結束,余音繞梁,字字不絕。

2.如何理解《錦瑟》這首詩的主題和情感?

澄清《錦瑟》這首詩,境界之惑,情感之深刻,確實是壹個永恒的謎。所以還是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線索。李商隱的壹生,當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生存下來的。他受到壹些大官的青睞,也受到壹些人的排擠。他有過短暫的輝煌,也有過長期的挫敗。但他的政治得失、喜怒哀樂,未必能在如此晦澀的詩歌中表達出來,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對君臣機遇的愛情隱喻)也不能強行套在這裏。否則,李商隱關於愛情的無題詩,如“雖然我的身體沒有鮮艷的鳳凰的翅膀,但我感覺到神聖的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可以閱讀為政治詩。我們相信《錦瑟》仍然是壹首關於愛情的詩,是壹個垂死的老人在回首錦瑟之年時所唱的壹首悲傷而又美好的歌。它的意境是崇高的,它的感情是真摯的,可以用言語來理解,但它的感情是不能割裂的,所以必須從大的方面來讀。

3.妳如何理解《錦瑟》這首詩的表達?

很明顯這首詩主要是用象征的手段來表達情感。象征和隱喻有* * *相似之處,都有用具體表達抽象的特點,但也有區別。隱喻像人類之間的橋梁,壹般有兩個剛性端點,可以找到本體和載體;符號就像天空中的彩虹,與物質表征相關聯的對象並不那麽清晰,主要依靠暗示,更多的是搖擺不定的元素。就像《錦瑟》這首詩,無論是通俗的《錦瑟》,還是主旋律的《蝴蝶》、《杜鵑》、《珍珠》、《玉》,它們的情調都是可以猜出來的,但壹旦追究具體所指,就如同墜入迷霧。我不敢說李商隱開創了中國當代朦朧詩,也不敢說他影響了19世紀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派(受中國詩歌影響),但他確實是古典時期的“先鋒派”。他的藝術嘗試和創新獨樹壹幟,對後世影響很大,就連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也對他推崇備至。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這種深邃朦朧的美,吸引著壹代又壹代的讀者。摯友梁啟超曾說:“我不在乎壹山的詩,如錦瑟、畢成、聖人的詩,說些什麽。拆開來讓我壹句壹句解釋。我連意思都解不出來。但是我覺得他很美,讓我精神上覺得很新鮮很開心。需要註意的是,美是多方面的,美是神秘的。”(《中國詩詞中表達的情感》)

4.請教如何理解馬嵬的意境和情感(下)。

很清楚《馬嵬(上)》是壹首絕句:“馬妓燕犀自地來,紅粉自葬。王若能傾國,玉不琢不成器?”敘述馬嵬的變化,既是諷刺。這節課選的第二首,繼承了上壹首的基調,但更勝壹籌。寫的是循環往復,有唱有嘆,意味深長。從“海外”開始,第壹聯氣勢磅礴,氣勢磅礴。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非常悲傷,下令蜀地的藝術家去尋找她的靈魂。有人借機暗示,在蓬萊仙女山發現了海外的楊貴妃,並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這裏的詩人用了“只聞其聲”這個詞來輕描淡寫地提這件事,是否實際上決定了這個謬誤。接著,詩人又說了壹句話,指出“他的人生是不確定的。”意思:來世淒涼難求,但李陽今生緣分已斷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句話發人深省。第二副和第三副對聯都是從比較的角度講李陽的愛情悲劇。馬謖之後,失勢的唐玄宗只聽得壹聲軍響,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宣布破曉的服務了。現實是軍隊嘩變,而“六軍不發”。當年宣誓長生堂,嘲笑牛郎織女的喜悅,如今變成了悲憤,可謂“樂壞了肺肝”!詩的最後壹句對聯點出了主題:妳做了這麽多年的天子,怎麽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連老百姓家庭的幸福都保不住?這個反問,雖然微妙,卻很有力量,激勵世人銘記唐玄宗縱情聲色,輕忽國事,導致國家動蕩,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的歷史悲劇。

5.馬嵬(下)的結構是怎樣的?

很明顯,這首史詩是用倒敘的方式寫成的。先說玄宗《招魂》的荒誕,再追溯馬謖之變後的蒼涼,最後指出問題的本質,可謂壹波三折,尺度間的深刻曲折。此外,五六句也是“不通情理”:“當時七夕笑牛”在事發前,卻放在了腦後;《今日馬來西亞駐六軍》發生在後來,但他們先開始寫。這是李商隱從杜甫那裏學來的。他的詩雖然沒有杜甫的詩那麽陰郁,但也頗有杜甫的“失意”:水若阻隔,圓若窒息,蓄勢待發,跌宕起伏。

6.馬嵬的巧權(下)

從對偶的角度來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後人稱道的。中間的兩副對聯,只有四句28字,自然流暢;有趣,但不太無聊。另外,隨“六軍”到“七夕”;“留馬”與“牽牛”是借勢的妙用。所謂借對偶,是指形式上相對,但內容上不屬於同壹範疇,往往相距甚遠的對偶。比如“駐馬”指的是駐蹕軍,而“牽牛”指的是牽牛星,不是牽牛。在杜甫的詩中,有很多這樣的借代,如“野陽瘠白,春流昏清”(《滿城》),“青”(Qing)與“白”相對。在這壹點上,李商隱也是在學杜甫,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唐宋以後,格律詩的對仗往往以借對為主,因為不輕松,又充滿幽默。古人對這首詩的對仗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節,牛馬甚巧”(《應奎法精》),清代的吳喬更是稱贊道:“講天下事,使六、七、牛馬對,簡直如兒戲。”(《圍爐詩》)。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明代吳昌祺認為“壹虎壹雞壹馬壹牛,皆用之,亦病也”(吳昌祺在《唐如訓釋唐詩》中的評論),清代屈賦認為“空聞,不可復,辭熟,七八輕佻”(唐詩成法)。在我們看來,後壹種負面觀點太傳統了。只要用詞自然貼切,為什麽就不能有詩意呢?

7.李商隱詩歌中的典故

李商隱的詩以用典工整而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運用典故可以增加詩歌的內涵,提高詩歌的品味,鑄就詩歌的典雅厚重之韻;也可以借題發揮,“借屍還魂”,為我所用,創造新的古典意義。以錦瑟為例,如果不引莊周夢見蝴蝶,如何用七個字傳達詩人對自我認同的困惑?如果不引來皇帝泣血,怎麽能表現出生可以死,死可以活的感覺——生死永不變?可以說,典故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壹種表現手段,而且錘煉得很好,融會貫通,所以不顯斧鑿之痕,達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所以並不妨礙他詩歌的流暢性和情感的圓滑性。

總結和擴展

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和疲憊將自己的生命與詩的境界融合在壹起時,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安排工作

誦讀這兩首詩,深刻體會作品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