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誰知道亞裏士多德?急用!

誰知道亞裏士多德?急用!

亞裏士多德(希臘語:α ρ ι ο ο?λη?公元前384年3月7日—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在許多領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物理學、玄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學、政府和倫理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被普遍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創始人。有人認為亞裏士多德發展起來的學派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延伸,也有人認為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代表了古代哲學中最重要的兩個學派。

384年前,亞裏士多德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醫生。亞裏士多德生長在貴族家庭環境中。18歲時,亞裏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在那裏生活了20年,直到他的老師柏拉圖於347年去世。柏拉圖死後,亞裏士多德離開了雅典,因為學院的新領導更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這讓亞裏士多德無法忍受。但從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亞裏士多德雖然不同意波塞冬等學園新領導的觀點,但仍與他們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離開學院後,亞裏士多德第壹次接受了他以前的同學赫米阿斯的邀請,去參觀小亞細亞。赫米亞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米西亞的統治者。亞裏士多德也在那裏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但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壹場暴亂中被謀殺,亞裏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隨家人前往米泰裏尼。三年後,亞裏士多德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召至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認為,亞裏士多德向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和哲學教育。亞裏士多德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在亞裏士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關心科學,尊重知識。然而,亞裏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可能並不完全相同。前者的政治觀建立在衰落的希臘城邦之上,而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於希臘人來說無異於蠻族的發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死後,亞裏士多德回到雅典,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院的名字(呂克昂)是以阿波羅神廟附近的狼殺手(呂克昂)命名的。這期間,亞裏士多德壹邊講課,壹邊寫了很多哲學著作。亞裏士多德講課時有在走廊和花園散步的習慣。也正因為如此,書院的哲學被稱為“逍遙哲學”或“流浪哲學”。亞裏士多德這壹時期的作品也很多,主要是《自然與物理學》中關於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內容,使用的語言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得多。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基於課堂筆記,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所以有人把亞裏士多德視為西方第壹本教科書的作者。雖然亞裏士多德寫了很多對話錄,但是這些對話錄只有很少的片段留存下來。保存最多的著作主要是論文形式,亞裏士多德壹開始並不想發表這些論文。壹般認為,這些論文是亞裏士多德講課時給學生的筆記或課本。

亞裏士多德不僅研究了當時幾乎所有的學科,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科學方面,亞裏士多德研究了解剖學、天文學、經濟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和動物學。在哲學方面,亞裏士多德研究了美學、倫理學、政治學、政府、形而上學、心理學和神學。亞裏士多德還研究了教育、文學和詩歌。亞裏士多德壹生的著作幾乎是希臘知識的百科全書。也有人認為亞裏士多德可能是那個時代最後壹個精通所有學科,智慧兼備的人[1]。

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反抗馬其頓的統治。由於他和亞歷山大的關系,亞裏斯多德不得不在卡爾西斯避難,因為他被指控不敬神,他的學院被移交給狄奧弗拉斯圖。亞裏士多德說他會逃亡是因為:“我不希望雅典人第二次犯下摧毀哲學的罪惡。”[2]但是壹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22年,亞裏士多德死於壹場積累多年的疾病。亞裏士多德還留下遺囑,要求他葬在妻子的墓旁。

亞裏士多德把他的哲學定義為壹種“本質”,宣稱他的哲學是“研究真實宇宙本質的科學”。柏拉圖把他的哲學定義為“理想的科學”,理想是指壹切現象的基本原理。師徒都認為哲學是研究宇宙的科學。但亞裏士多德是通過研究各種具體事物的本質來研究宇宙的,而柏拉圖則認為宇宙與其他具體事物沒有聯系。在柏拉圖看來,那些東西只是宇宙的樣本或者模型。對亞裏士多德來說,研究哲學意味著從研究具體現象升級到研究事物的本質;但對柏拉圖來說,研究哲學代表了從研究壹種普遍理想轉化為研究這些理想的具體樣本。亞裏士多德的研究方法既是歸納的,也是演繹的,而柏拉圖的研究方法本質上是從先驗原則中推導出來的。(約裏,2003年)

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自然哲學”壹詞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研究,包括運動定律、光和物理。許多世紀後,這些領域成為現代科學的基礎,並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在現代,“哲學”壹詞通常只用於描述形而上學領域,而不是那些以物理科學的方式觀察自然界的研究。相比之下,在亞裏士多德的時代,“哲學”這個詞包括了人類知識的所有方面。

更廣泛地說,亞裏士多德將哲學與邏輯推理並列,他稱之為哲學的“科學”。但是,他所使用的科學這個詞的含義和現代所謂的科學方法並不壹樣。"所有的科學(推理)要麽是實用的,要麽是想象的和理論的."亞裏士多德的實踐性意味著倫理和政治——也就是政治,而可想象的科學意味著對詩歌和其他美術的研究,而理論性的則意味著對物理、數學和形而上學的研究。

關於形而上學和哲學,亞裏士多德將其定義為“對無形事物的認知”,並稱之為“第壹哲學”、“理論的科學”或“最高抽象層次的事物”。而邏輯(或“分析”)被亞裏士多德視為學習哲學的基本階段,所以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可以分為:

1.理論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稱為形而上學的第壹哲學)

2.實用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和修辭學)

3.創作的科學,也就是詩學。

“原因”關系

亞裏士多德認為自然界存在“因”的關系。這個“因”的概念不同於現代的“因與果”的概念。“因”對應“為什麽”,不對應“結果”。即客觀原因、物質原因、動力原因和形式原因。

亞裏士多德認為,所謂“物因”,就是從壹堆零件、部件、基礎或原材料中,表現出壹個事物的存在形式,並把物質的構成追溯到零件(元素、成分),進而形成壹個完整的(系統、架構、混合、合成、復合或組合)。例如,構成大理石雕像的大理石等原材料就是材料因素。

“形式因”能告訴我們壹個事物是由什麽樣的定義、形式、形態、本質、綜合、或原型構成的,解釋構成壹個事物的基本原理或規律,它只是整個事物的壹部分(壹整套因果關系)(宏觀結構)。例如,大理石雕像的草圖或設計是其形式原因。

“致因”是指改變事物的動力和原因,研究“是什麽改變了什麽,是什麽引起了這種改變”,它包括事物之間的所有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動力或被改變的事物的起源。例如,將大理石雕刻成雕像的藝術家就是驅動力。

“終因”是指壹個事物存在或變化的原因,包括有目的的行動和活動。壹個事物的目的是它存在的原因,或者說它變化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現代所謂的心理動機,包括意誌、需求、動機、理性、非理性、倫理,都是創造行為的源泉。例如,壹個完成的大理石雕像是藝術家的目的論。

另外,事物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導致結果的變化,比如努力工作可以帶來更好的生活,或者相反,雖然沒有相同的原因、過程或作用,但壹件事是壹整套因果關系的開始,另壹件事是結果。亞裏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壹套交互或循環的因果關系來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彼此的影響。但亞裏士多德也指出,同壹事物可以用來產生相反的結果,因果關系中壹個事物的存在也會影響結果。

亞裏士多德指出了因果關系的兩種模式:傳統的(現有的)因果關系和意外的(變化的)因果關系。所有的原因,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偶然的,本質上都可以被認為是潛在的、實際的、特定的或壹般的。這也可以適用於因果關系的影響。壹般影響可歸為壹般原因,具體影響可歸為具體原因,行動影響可歸為實際原因。從本質上說,因果關系並不意味著因果之間必須存在時間上的相互作用。

對原因關系的進壹步研究,將把各種原因劃分為適當的等級,如目的>:力量>物質>形式(托馬斯·阿奎那)要麽把所有因果關系局限於物質原因和動力原因的相互作用,要麽只局限於動力原因(決定論或機遇),要麽局限於與壹系列自然現象的壹系列相互作用(自然科學解釋的是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不是為什麽會發生以及發生後會發生什麽)。

[編輯]機會和自發性

機遇和自發性是事物變化的原因。機遇是導致事物變化的意想不到的原因。它來自於自發性(但需要註意的是,自發性不是來自於機遇)。更具體地說,亞裏士多德所謂的“機會”就像壹般所說的“巧合”。壹個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做壹些動作,但也可能會改變其他的事情(出乎意料)。例如,如果壹個人試圖籌集捐款,他可能會找到另壹個願意捐贈壹定金額的人。但如果募捐者並不是真的收錢,而是有其他目的,那麽亞裏士多德就會把捐給他的錢歸為“機會”的結果。因為機遇而發生的事情並不常見。換句話說,如果某件事經常發生或者總是發生,那麽我們就不能把它歸類為機遇。

但是,機會只能為人所用,屬於道德行為領域。亞裏士多德認為,機會必須包含人類選擇的要素(也因此會被考慮),只有人類才能思考和做出選擇。“沒有行動能力的事物,就不會有獲得機會的能力”(物理學,2.6)。

[編輯]實體、潛力和實用性

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壹書中檢驗了“ousia”的概念。他指出,具體事物的實體來自於形式和物質的結合。在第八卷中,他總結說,壹個實體的“材料”來自於構成它的結構或材料。例如,構成房子的材料是磚、石頭、木頭等。或任何可用於建造房屋的材料。而“形式”指的是真正的房子,也就是可以用來“掩蓋身體和財物”的建築,或者其他任何具有相同含義的東西。這個房子的構成屬於“物質”的部分,而房子本身屬於“形式”的部分。

考慮到事物的變化(kinesis)及其原因,亞裏士多德把變化的類型分為:(1)增長或收縮,相關量的變化,(2)運動,相關空間的變化,(3)變化和整體質量的變化。本著形式和質量的假設,亞裏士多德提出了“動態”和“實體”的概念。

所謂“勢”,是指在假設不受任何外力阻撓的情況下,特定事物有能力實現的變化。例如,埋在地裏的種子是壹種潛在的作物。如果它不受其他事物的幹擾,它會成功地生產莊稼。潛在的東西可以是“poiein”或“paschein”,其潛力也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通過行動或學習獲得的。比如眼睛有看東西的潛力(天生的,演出來的),而吹笛子的能力是學來的(練出來的,演出來的)。

所謂“現實”,是指潛力發揮出來後的結果。telos是萬物變化的基本原理,潛力的存在只是為了達到結果,所以現實本身就是結果。回到上面的田間例子,種子開花產生的作物就是它的“現實”。

總之,房子的“材”是它的“勢”,房子的“形”是它的“實”。是建造者的邏各斯提出了房屋設計的形式因(aitia)並把潛能建構為真實的房屋,而完工的房屋本身就是因果關系的終結——“目的因”。亞裏士多德的結論是,在公式中,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實質上,現實都比潛在更早存在。

在定義了具體的實體(形式和材料)之後,亞裏士多德試圖研究事物為什麽會被構成的問題:比如,人類是由什麽構成的?按照柏拉圖的概念,這個問題只會得到兩個答案:動物和兩只腳,但這並不能使人成為壹個整體。但是按照亞裏士多德的概念,潛在的東西(物質)和現實的東西(形式)其實是同壹個東西,是壹體的。(玄學八1045a-b)

雖然亞裏士多德的許多著作都討論了倫理學,但在這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尼各馬科倫理學》,它也被認為是亞裏士多德最偉大的著作之壹。亞裏士多德認為,倫理知識不是壹種“準確”的知識,因此倫理與邏輯或數學有很大的不同,而類似於“常識”像關於營養和運動的知識。而且,由於倫理學是壹門實踐性的學科而不是理論性的學科,亞裏士多德認為,壹個人要想成為“好人”,不僅要研究什麽是德性,還要自己實踐德性。例如,如果壹個人想成為壹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他不僅要學習理論,還要付諸實踐。亞裏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德性的標準。他首先假設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目標的,而這些目標就是“善”。他所謂的“至善”的最終目標是幸福(希臘語為eudaimonia——有時翻譯為“生活得好”)。

亞裏士多德認為,幸福不能僅僅通過快樂,或者僅僅通過名譽和榮譽來實現。亞裏士多德在“研究了人的各種特定功能”之後,終於找到了他所認為的幸福的源泉。他分析了人類的心靈,並把他的繪畫分為三部分:營養的心靈(包括莊稼、田地和人類)、感性的心靈(動物和人類)和理性的心靈(只有人類)。所以,人的功能就是做人類應該做的事情,做讓人類變得特別的事情:運用理性的能力。做這種事的人類會幸福,因為他們達到了屬於理性頭腦的目標或本質。亞裏士多德根據人對理性心靈的追求程度,把人分為道德、自制、自制、惡四個層次。

亞裏士多德認為,所有的倫理美德都來自於在“過剩”和“貧困”之間達成平衡。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亞裏士多德相信道德相對主義。他把幾種情緒分類(比如恨、嫉妒、嫉妒等。)和幾種行為(如通奸、盜竊、謀殺等。)作為錯誤的壹方,不管這些情緒和行為是在什麽情況下產生的。

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亞裏士多德通常側重於在各個領域尋找兩個極端之間的平衡點;比如正義,勇氣,財富等等。比如,勇氣是兩種感情(恐懼和自信)的平衡點,基於這個平衡點采取行動(勇敢的行動)。恐懼太多自信太少會導致懦弱,恐懼太少自信太多會導致草率愚蠢的選擇。亞裏士多德說,找到事物的平衡點是找到幸福的關鍵,而幸福本身就是完美的終極形式。這兩者的平衡點通常被稱為中庸之道。

亞裏士多德也寫下了他的正義概念。他將正義定義為兩部分:壹般正義和特殊正義。普遍正義是亞裏士多德提出的壹種正義形式,只有在完美的社會中才能存在。特別正義是懲罰特定的罪行或不公正的行為。也正是在這裏,亞裏士多德主張人需要經過訓練的判斷能力來判斷某壹特定事件是否正義。亞裏士多德說,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類,而實踐中庸之道可以讓壹個人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植根於早期希臘倫理學,尤其是來自他的老師柏拉圖和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本人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圖的著作主要是寫給大眾看的,而亞裏士多德留下的更多的是學術著作。與柏拉圖不同的是,亞裏士多德往往對自己的整個理論有所保留,他更不可能在倫理學上堅持自己理論的正確性。但是,這幾位哲學家的整體思想還是比較接近的。

蘇格拉底是第壹個致力於倫理學研究的希臘哲學家。也許這種努力是為了解決詭辯的出現。當時,強調修辭、道德相對主義和不服從雅典傳統神的詭辯技巧盛行(他們也用詭辯技巧不服從許多其他傳統)。詭辯家可以問很多關於當前社會的問題,但是他們不提供答案。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都有明確的倫理體系,人們可以選擇追求美德來實現幸福和繁榮。他們都認為德性的行為是可以教授和實踐的,都認為倫理道德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追求德性有理性的理由。這與詭辯家強調的道德相對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詭辯家認為很多不同的行為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標準。事實上,同樣的論點在現代倫理學中仍然是壹個有爭議的話題。

除了這些基本的相似之處,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倫理差異。主要區別在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為知德就足以讓普通人過上有德的生活,不存在知德或作惡的人。亞裏士多德認為(後世大部分哲學家也認同這壹點)很多人明知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壞事,但還是因為意誌的脆弱而去從事。柏拉圖只列出了幾個標準的美德:智慧、勇氣、節制和正義,而亞裏士多德列出的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