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二、問題研究
1.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五六先生的性格、生活、興趣?刻畫了壹個什麽樣的形象?
“少言寡語,莫羨李蓉”,道出了五六先生的隱逸心態。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個興趣。壹是讀書,二是喝酒,三是寫文章。
通過這些敘事,壹個貧窮卻閑適的隱士形象被刻畫的惟妙惟肖。
2.陶淵明“好讀書”,為何“不求甚解”?
這和他的“無欲則剛”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壹種知識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知道壹件事,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精神慰藉。他缺乏理解力反映了他坦率自然的性格。
3.“贊”語中哪壹句與傳記中的“不佩服李蓉”壹句相匹配?如何看待五六先生的「無欲則剛」?
與“不要崇拜李蓉”相對應的壹句話是“不要利用財富”
同學們可以對“不崇拜李蓉”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不需要統壹的答案。
實踐說明
先背課文,畫出表現五六先生性格的句子,說妳是否喜歡五六先生,為什麽。
本課題旨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通過背誦增加文言文語感。文章中表達五六先生性格的那句話是:“安靜少說話,不要仰慕李蓉。”好讀書,不求甚解;我每知道壹件事,就會樂呵呵的忘了吃飯,我嗜酒如命,我壹做飲料就會醉,我壹直戀戀不舍,我壹直被紮成短短的棕色結,我反復的談論這件事,我壹直用文章自娛自樂等等。“告訴我妳喜不喜歡五六先生,為什麽”是壹個開放式練習。沒有統壹的答案。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有道理,就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解釋下列語句中帶下劃線的單詞。
1.每知道壹件事,就忘了開心地吃飯。(指對書的意義的獨特理解。會,經歷,懂。意思是指書中的遺囑。)
2.如果妳做了飲料,妳就會喝醉。(不,只是。句號,期待。)
3.戒指被擋住了,也不拉風。(冷清的樣子。)
4.短款棕色搭配,瓢蟲眾多,空空如也。(平靜的樣子。)
5.不愁窮,不愁富。(哀怨悲傷。絕望又焦慮。)
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後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讀過的陶淵明詩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壹個拓展練習,意在溝通課內外的聯系,以及這節課與學生之前讀過的陶淵明詩文的聯系。這個問題沒有統壹的答案,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課後查找相關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有利於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索、勤奮努力,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有關陶淵明信息的能力。談談自己的看法,也是口頭表達的壹種鍛煉。
第四,把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這是壹個要求學生手寫的練習。參見“相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事實上,翻譯的過程也需要學生掌握全文的全部內容。這個題目旨在引導學生進壹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翻譯成現代漢語,學生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積累文言詞匯,同時也可以體會到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不同的語言特點,從而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教學建議
壹是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面貌,體驗個性鮮明的寫作方法;理解五六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和態度;了解本文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第二,以輕推為主,多練習閱讀。重點掌握與理解課文有關的詞語,如“汝嫣、小然、嵇嵇、齊琦”等。知道課文大意就夠了,不需要逐字翻譯。有些句子,比如“不要猶豫是走是留”“妳說的話就像壹個人的尷尬”,只能整體理解,不宜太細。可以簡單介紹壹下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第三,陶淵明鮮明的思想性格,如不喜名利,率真自然,樂在清貧,貫穿文章始終。教師可以設計表格,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性格、思想、愛好、生活和寫作,通過討論填寫內容。這個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節課的寫作方法,又能指導他們背誦。
第四,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畫像,但采用了史傳的形式。對於這種寫法的好處,我們可以做壹點啟發。
五、對課文內容中的難點,教師要註意:
(1)“學習的時候不想知道太多,知道了東西就忘了吃飯。”我們不能僅僅把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壹種閱讀方式,即讀字不死,而是要求它的真實含義。
(2)“短棕結,瓢蟲空,盡善盡美。”陶淵明不僅寫他安於清貧,而且隱晦地表明作者以古聖顏回為己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說是深藏不露,有言外之意。
相關數據
首先,關於作者
同學們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對作者的名字和大致事跡都很熟悉,就不用介紹了。下面摘錄兩篇關於陶淵明家庭生活和酗酒的文章,供參考。
1.陶淵明《歸去來兮序》:“余家窮,耕田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裏無粟。我生來就有的東西,我沒見過。更有親友勸余作長官,但他有孕在身,求道。四面八方都會有東西,諸侯以愛為德。我叔叔很窮,所以他在壹個小鎮上使用它。當暴風雨不平靜時,我害怕遠方的服務。彭澤回家百裏,公田之利足酒,遂自求。而且幾天後,有壹種盡快回國的感覺。這是什麽?本質上是自然的,不是通過修正獲得的;饑寒交迫雖割,卻是與自己的病為敵。.....中秋到冬天,在官八十多天……”
出版社:《回到Xi詞》和《五六先生傳》壹直被認為是姊妹篇。前者寫於405年作者棄官歸田之日,以樂天知命為主旋律;後者寫於宋遷晉(420年)之後,以濟貧樂道為宗旨,可以相提並論。
2.蕭統《陶淵明集序》:“陶淵明詩中有酒,有疑。在我看來,本意不是酒,也是酒。他的文章不擁擠,文字輝煌,跌宕起伏明顯,獨樹壹幟。抑揚頓挫爽朗,比北京(大)好。穿越元素波,隨其遊,直上。語言時事可想,兵種論廣真。我永遠不會停止忠於我的誌向,我會過艱苦的生活。我不以自己的努力為恥,也不為自己的缺錢而惡心。我既然不是大聖,怎麽會這麽壞?”
二、補充說明
1.房子附近有五棵柳樹。
從“柳蔭檐後,桃李落塘前”(《歸園·上篇》)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知道,陶家旁邊確實有柳樹。
努力學習
陶淵明耕完之後讀書,從“我耕過,種過,年輕時還讀書”(《讀山海經》)可見壹斑。我經常和朋友鄰居討論,於是我寫道:“奇筆賞析,疑點解析。”(《遷徙》第壹曲)
3.性酒精中毒
“春釀美酒,熟了我來斟”(郭老師書),“屋檐下洗,爭酒來灑臉”(《生日九月中旬西田收割早稻》),“什麽也不說,揮杯勸孤影”(雜詩二)。
4.瓢蟲重復出現。
這是五六先生對顏回的自我描述,顏回壹再努力“不改其樂”,說明他安於清貧。五六先生也應該。陶淵明也經常“屢空”,如“饑趕我走,不知所措;去斯裏蘭卡旅遊,敲門拙言》(《要飯》)就是寫他因為缺糧不得不出去借錢的情況。
5.黔婁
戰國時期的齊人。魯公有壹次派使臣給他送禮,賜三千分,想聘他為丞相,被他拒絕了。齊王又送來百斤黃金,聘他為卿,他不接受。他裸死了。他的妻子也很賢惠。《黔婁有話》,壹個是《黔婁的妻子有話》。陶淵明曾在《窮人頌》中寫道:“自古有黔婁。”
三。翻譯
五六先生不知道他是哪裏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和題字。因為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我用它們做了我自己的號碼。他很安靜,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富貴。我喜歡讀書,但不在文字上下太大功夫。每當我理解了書的意思,我都高興得忘了吃飯。他嗜酒成性,家裏窮,經常沒酒喝。親戚朋友都知道他的情況,有時還會請他喝酒。他壹來,就會盡情地喝酒。我希望他會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別裝了,走吧。破舊的房間冷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上衣上有許多補丁,飯筐和瓢也常常是空的,但他很安心。我經常寫文章自娛自樂,也從文章中壹點點透露自己的興趣。他從不計較得失,所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贊:黔婁的妻子曾說:“我不愁窮,也沒興趣發財做官。”由此判斷,他應該是五六先生吧?壹邊喝酒壹邊唱詩,為自己堅定的誌向感到無比幸福。他大概是沒有惠氏的人,還是葛石天手下的人?
四。《五六先生傳》(孫敬)賞析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人,他的詩歌獨樹壹幟,散文造詣很高。歐陽修在北宋愛上了他。他曾說:“金無文章,陶淵明《歸來兮》。”其實,不僅《回到Xi詞》,《桃花源記》,《五六先生傳》也是好文章。
與陶淵明相距不遠的南朝沈約、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自述”,在當時算是“實錄”。這個說法有道理。《五六先生傳》中所寫的壹切,都可以從石川和這壹集關於作者的筆記中得到印證。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五六先生傳》是作者的自畫像,這是閱讀本文首先要把握的。
雖然陶淵明的壹生主要是在農村度過的,被同時代的人稱為“隱士”,但他是壹個誌存高遠、心系天下的人。在《雜詩》中,他說“年少時”和“誌存高遠時”。《飲酒》詩中說“少年難得,六經遊好。不要迷茫,待久了遂無所得”。年近四十仍無建樹,令我深受感動。中年數次做官,只讓他覺得“恥於其誌”,又因其耿介氣質,不能壹帆風順,難免不惹麻煩,於是毅然歸田。他把農村看作是與腐朽現實相對的壹片凈土,在那裏他帶著濃厚的浪漫情調快樂地生活著,並以世人為榮。他的價值在於守誌不窮,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五六先生傳》以五六先生為幌子,刻畫了這樣壹個品德高尚、正直的人物。
全文不長,不同版本略有差異,但都在170到80字之間。在這麽短的篇幅裏,妳可以把人物素描出來,卻可以做到形象飽滿,個性鮮明。妳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藝術技巧。
前四句是對人物身份的敘述。又飄忽又搞笑。但不要掉以輕心,以為只是作者有趣的壹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含義。“許”是“地方”的意思,“誰”是“哪裏”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視看地,姓氏往往以家世為前,如王瑯琊、謝忱等,尤其是在晉代門閥制度下。但是五六先生不知道他是哪裏人,說明他不在流行的概念裏。古人再有名,也有所謂德、功、見,希望長生不老,可是先生連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就指著屋旁的五柳為號,可見他脫離了俗念。這幾筆既充分表達了隱姓埋名、與世無爭的含義,又凸顯了五六先生的優秀品質。他壹上來,“高人壹等”的精神就籠罩了整篇文章。語言極其質樸,味道極其深沈醇厚,這是蘇東坡評論陶詩時說的話。作者《歸園》詩說:“方宅十余畝,茅草屋八九間。柳葉成蔭後,李濤羅塘前。”《傳》中“屋旁五柳,因以為數晦澀”,隱隱散發出壹種田園氣息,襯托出壹個田園隱士的形象。可以說是沒有多余的筆墨。容評價陶的詩說:“文風幹凈,幾乎沒有長詞。”妳也可以對他的文章進行評論。
“靜”這壹句,用正面的敘述點出了五六先生最本質的感悟。正因為我不為名利所誘惑,所以我能保持我的野心,這也是我淩駕於習俗之上的原因。朱說:“晉宋的人物雖然清高,但都身居要職。壹方談得明明白白,另壹方又招來了收貨的權利。陶淵明真的能要嗎?這比晉宋時期的數字都高。”這才更切題。“清靜少言”“不在意李蓉”,表示不喜歡交際,“少言”表示不喜歡應酬,也就是陶詩中的“交朋友放松,躺下彈琴”和“蓋房在人境,卻無車馬”相呼應,相得益彰。
下面重點介紹五六先生守誌住鄉的生活模式。分四個方面寫,中心突出其無憂無慮的心情。“好讀書”是關於讀書的。“不求甚解”的解決方法,壹直以來都很不壹樣。其實只是為了下面的“知道”。這就意味著讀書不求對書本體系的透徹把握,只著眼於那些會自我滿足的人,也就是尋找思想情感的寄托。作者《贈羊長史》詩中說:“三季愚生,慷慨思念黃宇。要知道千百年來,都是靠古書的,這才是對這種讀書態度最好的解釋。”“性酒精中毒”就是喝酒。“做”就是“到”,“做飲料”就是在那裏喝。”大方”就是“不愛”和“不在乎”。親親老吸引喝酒,讓喝酒會讓妳醉,但妳沒有留下或留下的意思。很明顯,王先生的本意是喝酒,而不是對人。有酒之情,而人無酒之意,使得飲酒的味道更加濃烈。作者的詩《九月九日,姬友過年》曾說:“妳憑什麽叫我的感情?這是泥巴自制的。“這些話是寫他醉酒後的感受的意思。《堵環》的五句話,就是寫窮。”“堵”就是“墻”,“環堵蕭瑟”就是墻空了。”棕色短領帶”的意思是穿粗布和有洞有補丁的短外套。“瓢”是盛米的容器,盛水的容器,“瓢空”就是飲食不連續。”汝嫣”是安全的樣子。沒有什麽吃的穿的住的不困難,但是很平靜。不是因為窮,也不是因為窮和敗,我看到了老公的高度。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平和的壹面時說,他是“壹個非常平和的田園詩人。他的態度不好學。他很窮,但他的心很平靜。經常沒飯吃,就去別人家門口乞討。" "他窮得衣衫襤褸,卻還在東籬下采菊。他偶爾擡頭看看南山悠閑。多麽自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裏寫的境界。“常寫”四句是寫,他的本意也是表明意誌,娛樂感情。妳想展示什麽,娛樂什麽?這是高智在這本傳記中寫下的奇特感受:厭惡世俗,堅守田園,甚至陶醉於田園。他以文章“導情”,自得其樂,於是忘了世俗得失,以文章收場。總結壹下,四個方面就是:看書舒服,喝醉了,開心了,寫娛樂記錄。通過對這些方面的勾勒,壹個堅守節操、不入俗的“大師”形象被樹立起來,活靈活現。選材極精,語言極簡,意味足,風自然。古人說,壹篇文章做好,加壹分太長,減壹分太短。陶文達到了這個標準。
文末還有壹個“贊”。“贊”是史傳的壹種文體,貼在傳記的末尾。《文心雕龍》說:“贊,明,助。”根據鄭振鐸先生的解釋,傳記中有壹些不完整的註釋,補充了“贊”,即“助”的意思;傳記中的褒貶之意並未窮盡,而是在“褒”中得到充分的闡釋,也就是所謂的“明”意。因此,“贊”不是褒義,而是對史傳註釋和註解的進壹步補充和說明。本文運用這種整合的形式,進壹步揭示了五六先生的精神,拓展了他文章的境界。《高適傳》中的“黔婁”是齊國壹位優秀的未被香清錄用的人。黔婁妻子的話可以在《婦女傳》中找到。“悲”是悲傷的意思,“憐”是熱烈追求的意思。短語“他的話”是指黔婁的妻子說的是五六先生和其他人。“子”是連詞,起連接作用,有“則”和“是”的意思。“若人”,這個人,指的是五六先生。如果總結《傳記文學》中五六先生的形象,就是“不在乎窮,不在乎富”,“以樂寫詩”。《贊》中的這幾句話成為點睛之筆,使五六先生的精神更加明朗,可以說是“贊”體的“明”功能。《莊子》裏見“吳懷”,呂春秋裏見“葛”都是傳說中的古代帝王。陶淵明經常用古老的歷史傳說來指代他的理想時代和理想社會。《福報》詩說:“黃捉不到,獨他壹人。”“唐璜”指的是傳說中黃帝和唐堯的時代。《飲酒》詩雲:“Xi農離我久,人間少有真情。”“Xi農”指傳說中的伏羲和神農時代。欣賞五柳先生簡直就是葛時代的壹個老百姓,等於說五柳先生的壹生就是理想社會中人的壹生,文章的境界更高,文章的思想得到進壹步升華,可以說是“贊”的作用。作者《疏與晏子》說:“常言道,五六月中旬,臥北窗下,涼風來,自稱西帝主。”這裏寫的顯然是這種生活的反映。
《五六先生傳》的寫作特色值得壹提。
中國的史書比較發達,傳記人物也出現的比較早。《史記》、《漢書》都包含了大量的傳記。但這些都是歷史傳記,本質上屬於歷史。因此,雖然它們具有文學性,甚至被稱為“傳記文學”,也有重要的剪裁和選材,但它們總是更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活故事。《五六先生傳》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壹部純文學的傳記,不等於人物的紀錄片。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五六先生的傳記是作者的“自況”。如果妳認為這就是陶淵明的全部道理,可能不太合適。比如“靜靜”這個詞,就值得推敲。世俗方面,陶淵明“清靜恬淡”,所謂“窮巷隔深路,頗歸舊車。”但在另壹個生活圈裏,他既不“安靜”,也不“安靜”。他和鄉下的農民“在市井的音樂中交往”“過門時多寒暄,以酒為慮”,與誌同道合的好鄰居,都是“農事歸故裏,閑情需相思;相思披衣,談笑間,綿綿不絕。況且現實生活中他也不是整天那麽無憂無慮的。因為他是壹個“想做點什麽卻做不到的人”,他的心情不可能完全平靜。”五十歲寫的《雜詩》還說:“日月棄人,不可勝也。讀到這裏我很難過,但當我終於知道的時候,我卻無法安靜。野心未伸,歲月蹉跎,我急得徹夜難眠。哪裏可以無憂無慮?他的生活壹直在衰退。“他夏天餓,冬天不眠。晚上雞鳴,早上欲動。”有時候會被饑餓趕走,但不知道為什麽。去斯裏蘭卡敲門,乞討的時候不能只是“放輕松”。還寫過《說酒》《荊軻頌》《讀山海經》等詩,寫過《興田共舞,誌存高遠》等詩。他對時事的強烈感受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這表明他並沒有完全離開人世,他已經成為無淮葛王國的公民。所以《五六先生傳》雖然是自述,但並不是壹部全面的紀錄片,而是壹種創造。它不分痕跡地傳播人物之神。對於陶淵明來說,雖然不符合所有的真實記載,但比任何史傳都更能展現陶淵明的風采。它著重描繪了壹種人物精神,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陶淵明精神”,這是作者的理想和由衷的敬仰,是他在詩歌和散文作品中極力表現的精神,也是千百年來作者印象最深刻、影響最大的精神。這就是藝術和典型性的力量。《五六先生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文學傳記,開創了文學傳記的先河。隋末唐初人王績寫的《五鬥先生傳》,繼承了它。這是壹個。
第二,如果我們稍微細心壹點,會發現這篇文章中對人物的描寫,大部分都是總結性的語言。從氣質性格到讀書喝酒生活清貧寫作,都是籠統的結論。好像作者在評價五六先生。我沒有寫具體的事實,但是每壹項都包含了很多事實。所以簡潔的句子內容豐富,高度簡潔。這是本文的壹大特色。但是,特色不是優勢。用總結性語言刻畫人物也可以是幹巴巴的,容易變得抽象、概念化。這篇論文的妙處在於,雖然使用了結論句,但它從不抽象,也不概念化。每壹篇文章都蘊含著滿滿的生活意境;壹壹描述,頗有詩情畫意。這是因為作者提煉出來的結論已經充分情態化、形象化、詩意化,顯示了作者總結和表達生活的巨大能力。晉代時期玄言之風盛行,清談玄言主張用淺顯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含義。當時就連題目上的人物也講究有意味的文字,這壹點我們在《世說新語》中可以看到。影響文風的,就精煉清晰,簡單的文字就生動。陶文的寫作風格可能與這壹趨勢有關。
第三,作者寫《五六先生傳》,重在刻畫五六先生的精神,並非沒有意義。很明顯是為了頌揚這種精神和這種生活態度,也很明顯這種精神和態度是淩駕於世界之上的。所以,五六先生的傳記,不僅僅是壹篇自述,更是壹篇自贊,自贊。但這種贊同並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存在於字裏行間。在敘述中看到贊美,在贊美中看到驕傲。從粗略的閱讀,作者只是靜靜地勾勒人物,轉而欣賞,並表達他對他們的自豪。“每知壹件事,便欣然忘食”,“妳永遠是空的,還有顏如玉”“忘了得失,為之而死”。這些平淡無奇,看似完全客觀的說法,包含了多少贊美和自我肯定!“沒有淮氏的人嗎?葛石天的人?”不要自大,自大的意思不言而喻。這是壹種非常高的寫作技巧,壓抑激情,保持流動。這樣壹來,筆下就充滿了感情,更加含蓄,更加感人。
第四,文筆的特點也值得註意。朱在評論陶淵明的詩時說:“平淡源於自然”。陶文也是。他的文筆非常樸實實用,從不選聲選色,註重文字的華麗色彩。有壹棵柳樹和壹棟房子就夠了,所以沒有綠柳黃墻。《歸園》詩中說“榆柳陰於檐後,桃李於羅塘前”,屋外只取桃柳,不取桃紅綠。在這壹點上,作者與在他之前的郭璞、在他之後的鮑照以及同時期的顏延之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表現方式是純粹的速寫,只是用平實的語言直接描述情況,描繪形象,使人隔著玻璃看事物,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言,直接觸摸到其中的物、事、情。作者的文筆極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隨物曲折,如天上飄的白雲,讀起來很舒服,沒有任何難度。宋代詩人楊說,陶淵明的“深蘊於自然”。如果他用了力學,就知道袁明的詩不是努力就能完成的”。文字是好的,用力學的話,就不免矯揉造作,自然也不可能。只有“不等安排,自然流出胸腔”,才能創造出自然的環境,自然離不開“任真”。但就文字的表達而言,平淡自然不是妳能做到的。文字必須運用到非常成熟的程度才能達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是文字的高境界。這並不是說只有平實自然的文章才是好的,而是說平實自然是文學藝術花園中的壹個高詞,是壹朵具有獨特魅力的奇葩。
(選自《歷代名家作品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版)
五、錢鐘書《五六先生傳》
在陶謙的《五六先生傳》中,“不”字是壹只眼睛。“我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他姓什麽”,“我不想貪”,“我不想窮”,“我沒有猶豫是留還是留”,“我不在乎窮還是富”;重復單詞,積累單詞,是為了顯示那些不好意思的人的“做錯了”。房子的“缺酒”和“避風不足”,是因為“家境貧寒”和“不屑於雜質”。“無”字,若無所得,則稱之,但其意為有所為;老子說“無物時,有所用”,王夫之說“說“無物”者,受刺激而說“有物”而除之”(《船山遺書》卷六十三,思考問錄內篇)。比如“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姓什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和籍貫,怎麽寫自傳?在世界上出售名聲和贊美,擺脫它,是令人興奮的。秋選編林雲明《夔樓稿》卷二《中國古代文學意義分析序》:“陶敬傑讀書不求甚解,所謂‘甚好’也就失去了本來的目的。”《南村》說:“鑒賞奇文,分析疑點”;不求解,何析義?”竊道“不求甚解”是賦《滿城讀書難》。陶的《疑與析》是杜甫《春日與李白》的又壹個“重而詳”的例子。.....書壹定要認真分析,有的時候不需要求教;在文字和篇章方面,往往只需草觀,但出於考證的目的,必須十目壹線。壹個人的身體,讀書的廣度略顯不拘小節,壹絲不茍,因時因事而宜。
陶謙的《自我犧牲》:“生實在難,死算什麽!”據語義版《三國誌》卷五十二嵇康《聖賢貴胄傳》載,尚昌曰:“我知富貴不如貧賤,不知如何生存!”《後漢書·夷人傳》寫的是“項長”,這句話寫的是“我知道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卻不知如何死!"錢曾寫《詠長鳥》,見本卷. "全唐雯》(卷六九六)李德裕《文全圖賦》:“過去對子平叫‘我知道’,對陶靜節也叫‘命真難’,現在給問”;早在第二語言的時候。庾信《準永懷》之九:“不要特貧而謝富,甘於死而羨生!“朱妮的《玉子山集》是第三卷的壹首詩,但其用法不詳。秦觀《海懷集》(卷五),自創《萬辭》,假設他已死於降級之地,身後淒涼寂寞,情話淒婉。《海懷年譜》寫了三年:“王先生在雷州寫萬辭,自序曰:‘鮑照與皆作悼詞。讀完這壹章,我們知道他們以前沒有哀悼。”信以為真,但集中無此《自序》。
(摘自《管帶》第4卷,中華書局,197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