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論辭賦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論辭賦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1、賦文學的起源與演變

賦的起源是賦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壹,本次會議在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傅俊連錄《韓曙文藝誌》

摘要:本文對《雜賦》進行了具體的考證,將自嘲式雜賦的源頭追溯到《荀子·文瑤》中的“為言者說”,並從《史記》、《龜茲列傳》中找出先秦時期的民間賦1。《痕跡》論證了“賦源於民謠”的觀點;王義賢對“7”式和“9”式的發展過程和系統特點進行了深入探討。郭建勛仔細考察了“7”體名稱的文化意蘊、源流演變、文獻描寫、結構體系和文體特征。余江縣論述了“聖人失誌”——騷體賦的過程。高廣福提出“文學群體起源於賦家”的觀點;高涵年的《繼作》、《作* * *》和《答問》闡釋了魏晉賦創作範式的轉變及其文學史意義。蘇會雙從“香草意象”入手,論述了屈騷抒情精神影響下的辭賦、樂府的繼承與創新。羅考察了從唐律賦到的傳承演變過程。程則提出“銘如賦”的結論,重新審視了銘與賦的關系。孫從科舉考試的角度考察了唐宋辭賦的發展,李潤強則論述了唐代律賦與科舉考試的關系。曹明崗還考察了辭賦創作對旅遊文學的影響。這些研究觀點新穎、有創意,將傅文學源流的探討推進到1步。此外,董芬芬還考察了先秦的禱文、演講稿和祝辭。馬世年從結構系統的角度對《荀子賦篇》的歷史意義進行了新的探索。淩論述了從體物賦到詠物詩的演變。該理論頗具創新性,值得關註。

2.歷代傅文獻學、文體學、文化學研究綜述。

《古代賦綜論》是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作為“1代文學”,漢賦壹直是學者們關註的焦點。萬從文獻編纂的角度對其《漢賦通論》所附的《漢賦現存篇述》作了新的補充和辯證,並對的相如故事作了文化解讀,十分有趣。吳廣平就《全漢賦》中的文字和標點錯誤提出了業務交流。張新科以唐宋為例,深入探討了漢賦在魏晉六朝之後的經典化進程。馮論述了漢代散文詩的主客問答結構模式及其與經學的關系。郭陵源從表現手法、句式等方面分析了賦與東漢“新詩”的關系。馮論漢代騷體賦在屈騷影響下的獨創性。李澤旭、梁復明考察了漢代賦與賦、頌、銘、諫的關系及其異同。羅家祥從漢賦中的琴瑟談先秦兩漢的文化變遷。唐傑昆續《漢賦與文學自覺的討論》,中國論文《辭賦研究的深化與拓展——畢業論文》。魏晉以來的賦史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曹勝高從“賦法”的角度考察了漢魏文人詩歌的興起。王小瑋對齊梁同題賦的題材來源和語言形式進行了比較研究。林登順在《文選》悲賦中分析了六朝的生命意識。王德華對唐前辭賦的類型學特征進行了文體學探討。余毓賢從生活主題出發,論述了六朝抒情賦對初唐詩歌的影響。、戴對初唐音樂賦和中晚唐趙鈞波體賦的考察也有自己的新見解。劉沛將辭賦納入政治文化視野,深刻闡述了北宋後期黨爭對當時辭賦創作的影響,有許多獨到見解;李收集了歷代福慧的戲曲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牛海榮對金元賦史作了全面的論述。李馨雨則論述了元代“祖騷韓綜”的創作實踐。

3.作家和作品案例研究。

這壹研究是學者們關註的焦點,也體現了研究深入、視野開闊的特點。趙奎福對班固《都督賦》的創作背景、體系和影響進行了立體式的研究,是近年來漢賦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他對梅成《王良兔園賦》的校勘和研究也是這壹領域最前沿的學術成果。龍文玲和陸鴻生深入考察了漢武帝對東方朔《答客》的影響。高華平對屈原美好政治思想的解讀,張書國對《傷逝》是第九章“大尾巴”的理論,齊紫陽對現行版本楚辭與劉安關系及其版本源流的探索,以及劉祥彬對屈原、離騷在漢代地位演變的分析,也體現了楚辭研究的多元性。宗明華以張衡《竹樓賦》論莊子對漢魏抒情賦的影響;曹洪對洛陽伽藍與辭賦文學傳統的關系進行了新的探索。王煥然《甘泉賦》與《玉樹臨風》的虛與實,嵇康《沁昌賦》的歷史特色,上原魏昌《抱樸子外篇》的文體特色,對謝靈運賦的註釋,胡對文《錦緞賦》的技巧。孫敬對瑯琊王氏辭賦創作活動的探討,譚對荷花賦中荷花意象的描寫,采蓮題材的演變,也頗有趣味。尹占華考證唐代有兩個崔損,五代有1個、、王逸,結論令人信服。龔將蘇軾賦分為遊覽、飲食、政論、雜賦四大類,並逐壹加以評述,這對研究蘇軾賦具有重要意義。和等人還對《赤壁賦》前後的新變、金的《何歸》的創作背景和內容進行了探討和分析,而李則對的辭賦創作進行了研究。郝潤華和嚴旭對李夢陽騷體賦的創作也有新的評價。此外,詹杭倫對臺灣省賦的論述、小島康譽對日本虎口賦的考察、熊良智對朝鮮魁章閣《文選·杜威賦》註釋的考察,都是對傳統賦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