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天資聰穎,胸懷寬廣,忠君愛國。他強調做有前途的事,反映時事,深受詩歌創作理論的影響。同時,他認為詩歌創作的源泉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直尋”,註重直接表達感情,即“秘”和“自然”,所以他寫得有精神,有十足的圓通,有自然感。前人博采眾長,自成壹派,呈現出多樣的風格,內容廣泛,興趣深遠。
黃庭堅的思想比較正統,講究“道德文章”,註重詩文的倫理教育,時事並重。他稱贊杜甫的詩不忘朝廷對君主的思考。但就對現實的幹預程度而言,黃庭堅遠比蘇軾溫和。受儒家貧樂道傳統的影響,自身含蓄內蘊的審美趣味,以及新舊黨爭險惡的外部環境,黃庭堅的詩歌創作繼承了“溫柔敦厚”的風格。當這種內斂的風格成為詩歌創作的源泉時,黃庭堅也向內看,著眼於書,即“補假”,希望在經典中使自己的思想完善,其次是熟悉技法。與蘇軾詩歌的自然不同,黃庭堅深知詩歌創作的艱辛。他註重詩歌句法的錘煉,結構布局,追求平淡。他提出了“點石成金”、“以胎為骨”的學習和創作方法,也開拓了壹些新的句法和意境。
因此,它具有以下特點。
1.選材:蘇軾註重反映現實和政治,但題材也很廣泛。黃庭堅更註重闡述義理,以訪古、詠物、贈詩為主題。
2.題材:蘇軾呈現出夢幻虛幻的禪宗題材,蘇軾儒釋道合流,但主導思想仍是儒家,正是儒家救世為民的理想與現實的殘酷落差,才在文學上產生了這樣的禪宗題材。黃庭堅受林佶禪宗的影響,他溫柔敦厚的詩歌教學貫穿著心靈修養的主題。
3.藝術風格:蘇軾註重自由發揮,其詩往往不受題材束縛,偏於逃避,作品隨性。他追求用筆有氣,馳騁自如,揮灑自如,所以他的詩變幻莫測,結構復雜,不著痕跡,但卻流暢,文章自然。黃庭堅基本上是沿著題目寫詩,以主題為線索展開思路,強調內容的關聯性,思路清晰,追求壹種刻意經營的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