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中國詩歌進入低谷。怎樣才能讓詩歌走出低谷,健康發展?
王主編:我覺得詩歌只是壹個文學載體。詩人只有找到敏感點,讓自己的心靈產生震動,才能寫出好作品。“悲傷造就詩人”就是這麽說的。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災區牽動了億萬人的心。壹些詩人抓住了大眾的敏感點,寫出了壹些非常好的詩歌,造成了“汶川詩歌井噴”的現象。現在的詩歌已經從大眾轉向具體的人或象牙塔,詩人更註重表現愛情、抒發感情、撫慰心靈的描寫。至於詩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覺得國家沒有必要重視或提倡。當發生巨變或重大事件時,自然會出現壹些好詩。
詩人:有人說現在人人都是詩人,都能寫現代詩。妳認為現代詩怎麽樣?
王主編:現代詩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在關心和喜歡詩歌的人,大多是對精神敏感,關註生命意義和價值的人。他們試圖從詩歌中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是詩人。和“梨形體”壹樣,不是詩,充其量是順口溜。作者和讀者都很難有* * *的聲音和* * *的震動,更談不上達到詩歌的高度和境界。眾所周知,詩歌是壹門簡潔的藝術。要寫好壹首詩,既要深刻把握通俗敏感的東西,又要保持語言的簡潔。
詩人:如何發展現代詩歌,使其在繼承古詩詞精華的同時健康發展?
王主編:古典詩詞是壹個高峰,寫的真的很好,尤其是對節奏的把握,意境的把握,精神的敏感。大家都覺得古詩詞很好,但不代表古詩詞很好。妳看到的是經過歲月洗禮的精品。現代詩也有經典,如郭沫若、艾青等老壹輩詩人的詩。人們認為現代詩不好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人們的關註點多樣化,詩人很難抓住敏感點。另外,也和時代浮躁等因素有關。現代詩和古詩是壹脈相承的。發展現代詩歌,詩人可以借鑒古詩詞的節奏,這不是有意為之,更多的是對靈魂的傳承。
詩人:結合古典詩歌,請您談談現代詩歌的發展趨勢和未來?
王主編: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發展現代詩歌要準確把握兩點。第壹,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靈魂。比如宋朝繼承了唐朝的靈魂,有所發展,但又有自己的特色。二是在社會大變革中準確把握人心和靈魂的振動點。只有找到心被感動的地方,才能寫出感動所有人的詩。對國家來說,順其自然就好,巨變自然會出好詩人。值得壹提的是,如今的歌曲非常繁榮,詩人不得不關註歌曲的發展。那些深受人們喜愛的歌曲的歌詞,本身就是壹首好詩。詩詞歌賦要融為壹體,詩人可以通過歌曲來傳承詩詞。
現代社會是壹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關註點也是多元化的。大家認為“詩歌已死”是因為人們的關註點多元化,而不是現代詩歌沒有精品。中國詩歌要發展進步,就必須與時俱進,改變形式和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調整自己的地位和發展方向,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