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秋風白茫茫,池塘裏滿是水和蟲。
山上有巖雲根青苔,寒紅淚露迷人。
九月荒邊稻叉,螢火低飛徑斜。
石脈流水泉滴沙,鬼燈如畫松花。
南山場壹程賞析壹首歌的前三句吸收了古代民歌的開篇句式,運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連出兩個字“秋”,語氣明快利落;壹個長句由兩個疊字組成,清濁、克制、上揚,富有節奏感。讀完之後,讀者仿佛置身於壹片空曠的田野,天上明月,萬裏秋風。眼前的池塘深藍,耳邊的蟲鳴柔美生動,充滿詩情畫意。
關於山的四五句話。山中雲霧繚繞,巖石上長滿青苔,嬌嫩的紅花在寒風中萎縮,花瓣上的露珠壹點壹點地滴落,就像少女傷心地哭泣時的淚水。寫到這裏,美麗清澈的境界突然升起壹縷淡淡的憂傷,然後慢慢向四周擴散,像面紗壹樣覆蓋了整個畫面,給它增添了壹種迷幻的色調。
六七句深入地下,寫田野風光:“九月稻叉,螢火低飛徑斜。”深秋九月,地裏的稻子早已成熟,枯黃的莖葉散落著枝頭。幾只殘存的螢火蟲在傾斜的山脊上緩緩低飛,拖著壹個暗淡的藍白色光點。
八九句更進壹步,呈現出壹種冰冷、荒涼甚至有點陰森恐怖的境界:從石縫裏流出來的泉水滴在沙上,發出悶悶的聲音,遠處的磷火閃著油漆般的綠色和光澤,在松樹的枝椏間遊動,宛如松花。泉水是人們最喜歡的東西。看著泉水流動,聽著它的聲音,會讓人心曠神怡。人們總喜歡用“清”、“亮”、“汩汩”、“丁咚”等詞語來形容泉水,但李賀卻選擇了“滴沙”壹詞來形容這裏泉水安靜、停滯的形態和聲音,充滿了藝術個性,與整個畫面相協調。最後壹句描述的風景是最冷的。“鬼燈初上如漆”,鬼魅般令人毛骨悚然;《點松花》壹詞或多或少帶有生命的光輝,使讀者在承載“鬼氣”的同時,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美感和壹種寧靜的情趣。賞析兩位詩人用多變的筆觸描繪了這樣壹幅秋夜田野圖:明麗斑駁,清新冷峻,讓人愛,也讓人悲,凸顯了李賀詩歌的獨特風格和意境。
詩的前三句吸收了古代民歌的開篇句式,使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連出兩個字“秋”,語氣明快利落;壹個長句由兩個疊字組成,清濁、克制、上揚,富有節奏感。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置身於壹片空曠的田野,天上明月,萬裏秋風。眼前的池塘深藍,耳畔的蟲鳴輕盈生動,充滿詩情畫意。
關於山的四五句話。山中雲霧繚繞,巖石上長滿青苔,嬌嫩的紅花在寒風中萎縮,花瓣上的露珠壹點壹點地滴落,就像少女傷心地哭泣時的淚水。寫到這裏,美麗清澈的境界突然升起壹縷淡淡的憂傷,然後慢慢向四周擴散,像面紗壹樣覆蓋了整個畫面,給它增添了壹種迷幻的色調。
六七句深入地下,寫田野風光:“九月稻叉,螢火低飛徑斜。”深秋九月,地裏的稻子早已成熟,枯黃的莖葉散落著枝頭。幾只殘存的螢火蟲在傾斜的山脊上緩緩低飛,拖著壹個暗淡的藍白色光點。
八九句更進壹步,呈現出壹種冰冷、悲涼甚至有點陰森的境界:從石縫裏流出來的泉水滴在沙上,發出沈悶的聲音,遠處的磷火閃著油漆般的綠色和光澤,在松樹的枝椏間遊動,宛如松花。泉水是人們最喜歡的東西。看著泉水流動,聽著它的聲音,會讓人心曠神怡。人們總是喜歡用“清澈”、“明凈”、“汩汩”、“丁咚”這樣的詞來形容泉水。而李賀卻選擇了“滴沙”四個字來形容這裏清幽停滯的泉的形態和聲音,充滿了藝術個性,與整個畫面和諧。最後壹句描述的風景是最冷的。“鬼燈初上如漆”,鬼魅般令人毛骨悚然;《點松花》壹詞或多或少帶有生命的光輝,使讀者在承載“鬼氣”的同時,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美感和壹種寧靜的情趣。
《南山行記》作者李賀(公元790-816),唐代富昌(今河南益陽)人,留下了“烏雲壓城欲摧”、“雞鳴天下白”、“天若有情”等千古佳話。20歲那年,李賀去首都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為父親的名字叫金粟,和進士發音壹樣,所以因為得罪父親而被取消資格。後來因為文學功名較高,就擔任了豐立郎壹個卑微的小官,留在了北京。李賀本來野心勃勃,傲氣十足,現在卻成了這樣壹個像仆人壹樣的小官。他覺得很丟臉,於是辭去官職,回到福昌老家隱居。李賀經常騎著瘸驢,背著破舊的工具包,出門尋找靈感。他的詩想象力豐富,經常用神話傳說來傳達過去和現在,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他的詩是“鬼仙之言”。李賀長期的抑郁、憂郁的生活方式和貧困的家境困擾著他,使得這位唐代詩壇的新星在公元816年過早隕落,時年27歲。
李賀其他作品○雁門太守行
○二十三馬詩,第五首
○南園十三首,第五首
○李平語錄
○會進入酒杯時鐘。
○更多李賀作品